抗战时期的广东保甲制度

抗战时期的广东保甲制度

作者:沈成飞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5-10-01

评分:5分

ISBN:9787010150437

所属分类:历史文化

书刊介绍

抗战时期的广东保甲制度 内容简介

保甲制度是一种基层社会的控制制度。它是政府强力控制基层,有效动员社会资源的重要手段,映衬出乡村社会的各方势力关系,凸显出中国传统社会的近代转向,是中国乡村社会转型的一个多棱镜。抗战时期的广东,国民党政权 汪伪政权以及中共抗日游击队这三种政治势力并存,其乡村自治和保甲制度的推行上同样也不可避免地交织着这三种力量的冲突与斗争,以及由此带来各自的政策的异同。本书中通过对三方势力在基层社会纠葛的比较研究,重点分析了抗战时期广东保甲制度推行的程度和特点;广东保甲制度本书重点研究分析了抗战时期广东保甲制度推行的程度和特点;广东保甲制度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国共双方对保甲制度的争取及其结果;民国时期保甲长等基层行政人员的作用与基层社会之运作方式和特点;日伪政权推行保甲制度的反动性和掠夺性;中国共产党在乡村赢得乡村的策略,及其对以后中国政局发展的影响等,由此梳理和厘清出保甲与自治(新县制)的关系,汪伪与蒋系保甲制度冲突与互相控制的关系,共产党与汪、蒋保甲制度的关系,地方势力与保甲制度的关系、广东保甲制度与国内其他地区保甲制度实施的关系等,从而为解读和研究国民党的抗日、反汪、防共政策,汪伪为笼络人心开展的渗透政策,中共为抗日救国、寻求抗战空间而进行的反汪、抗蒋的政策等,找到一个历史解释的基点,也为全国保甲制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成熟的研究个案。

抗战时期的广东保甲制度 本书特色

保甲制度是国传统乡村社会的一项行政管理制度。它是政府强力控制基层、有效动员社会资源的重要手段,映衬出乡村社会的各方势力关系,是*国乡村社会转型的多棱镜、《抗战时期的广东保甲制度》以保甲制度为切入点,比较和解读抗战时期广东国民党政权、汪伪政权和中共抗日游击队三种政治势力在基层社会的不同施政策略和理念,从而为三方势力的角逐和成败找到一个历史解释的基点,同时为**保甲制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成熟的研究个案。

抗战时期的广东保甲制度 目录

前言**章 民国以来广东保甲制度的历史考察**节 辛亥革命后的广东社会状况概述第二节 民初广东恢复保甲编制的争论及保甲制的复燃第三节 陈济棠治粤时期保甲制度的推行第二章 从地方自治到保甲制度的演变**节 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及其在广东的实践第二节 “纳保甲于自治”思想的提出与实施第三章 抗战时期的乡村与广东保甲制度的重建**节 抗战与民众动员第二节 抗战爆发后广东保甲制度的重建第三节 抗战时期之保甲长群体第四章 新县制下保甲制度之进展**节 缩编乡镇,控制乡村第二节 户籍管理与保甲制度第三节 基层民意机构的设置与保甲行政第四节 新县制下广东保甲行政的推进第五章 广东国统区保甲运动透视**节 黄冈保甲示范乡的建设及成效第二节 提高行政效率与广东政务视导运动第三节 广东视导保甲活动的开展第四节 建保年计划及其效果第六章 汪伪区保甲制度的建立及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节 汪伪政权在广东的建立第二节 广东沦陷区汪伪保甲制的推行第三节 汪伪广东政权对沦陷区基层社会的控制第七章 保甲制度在广州市的推行**节 抗战前夕广州市保甲活动第二节 沦陷前广州市保甲编查的情况第三节 汪伪广州市保甲制度的推行第八章 宗族势力与广东保甲制度的推进**节 传统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宗族与保甲第二节 广东地方政权对宗族势力的利用第三节 宗族势力对保甲制度的推进和窒碍第九章 抗战期间广东保甲制的功能**节 “足兵足食”与保甲制度第二节 保甲制防共功能与共产党“两面政权”建设第三节 国民党与日伪争夺乡村的斗争结语附录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抗战时期的广东保甲制度 作者简介

沈成飞,男,1978年12月生,安徽利辛人。博士,现为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困近现代区域社会史、中共党史等。在《中共党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教学与研究》、《学术研究》等杂志发表专题学术论文20余篇。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