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小说艺术史

英国小说艺术史

作者:李维屏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2003-12-01

评分:4.7分

ISBN:7810809393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英国小说艺术史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英国小说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英国早期小说的艺术特征;18世纪的小说样式及艺术特征;19世纪的小说艺术;现代主义小说:实验与创新等内容。

英国小说艺术史 本书特色

《英国小说艺术史》在总体设计上以历史进程为线索,以小说艺术演变为核心,以流派转换为框架,旨在揭示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轨迹和基本规律,并深入探讨其具体特征和美学价值。这与通常按历史顺序介绍诸如作家生平和作品梗概等*基本的情况,虽面面俱到却未能深入分析的小说史之间具有明显的区别。在全面论述影响英国小说发展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经济关系和文化思潮的同时,我试图以新的理念和科学的文论史观来评介英国小说艺术的演化与沿革,将小说文本放在其自身承上启下的关系及横向的联系中加以考察与剖析,并力求取得合理与科学的结论。为此,我从纷繁浩瀚的英国小说中理出了一条可供研究的清楚脉络,并对为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三十余位作家的创作技巧和艺术风格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书中详细讨论的小说达六十余部。

英国小说艺术史英国小说艺术史前言

记得西班牙文学大师塞万提斯在他那部遐迩闻名的传世佳作《堂吉诃德》的“前言”中写道:“一般人写书,总少不了前言和开卷常见的一系列十四行诗、警句和赞美词等作为装点。”起初,大师“想免去这些东西,只将故事推出”。显然,塞万提斯并不想用“前言”来“装点”他的小说。不仅如此,在他看来,作为书前的序文或跋语,“前言”倘若不用来“装点”小说,那么,它也许比小说本身难写得多。难怪他直言不讳地告诉读者:“我写《堂吉诃德》虽费了大力,但不像我写这篇前言这样费劲。”三年来,为了写好这部《英国小说艺术史》,我义无反顾地埋头治学,奋笔疾书,也可谓“费了大力”。然而,大师的谦虚和谨慎使我在写这篇“前言”时忽然感到特别“费劲”。如今这本书虽已完成,但我依然没有苦尽甘来或如释重负之感。我以为,在自己的书尚未获得广大读者的首肯之前,我是不该高枕无忧的。
英国小说艺术,在我的心目中,早该大书特书了。
英国小说典籍浩瀚,其艺术之精湛、题材之丰富、样式之齐全在世界文学史上实属罕见。英国小说从文艺复兴时期的襁褓中发育成长,经过了各个时期的文学浪潮的洗礼,其艺术一再得到优化与升华,并以坚定自信的步伐跨入了新世纪和新千年。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英国小说的研究大都围绕作家、作品或流派展开,而对四百多年来英国小说艺术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规律作深入研究的学术成果尚未出现。正是由于英国小说整个艺术体系的美学价值和演变过程被长期忽略的缘故,我更加坚定了写一部《英国小说艺术史》的信心。我以为,英国小说艺术已经发展到了高度成熟和相当完美的境地。因此,当我们跨入新千年之际,对其内涵与外延及发展历史的全面系统的研究无疑显得更加必要和迫切。本书在总体设计上以历史进程为线索,以小说艺术演变为核心,以流派转换为框架,旨在揭示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轨迹和基本规律,并深入探讨其具体特征和美学价值。这与通常按历史顺序介绍诸如作家生平和作品梗概等*基本的情况,虽面面俱到却未能深入分析的小说史之间具有明显的区别。在全面论述影响英国小说发展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经济关系和文化思潮的同时,我试图以新的理念和科学的文论史观来评介英国小说艺术的演化与沿革,将小说文本放在其自身承上启下的关系及横向的联系中加以考察与剖析,并力求取得合理与科学的结论。为此,我从纷繁浩瀚的英国小说中理出了一条可供研究的清楚脉络,并对为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三十余位作家的创作技巧和艺术风格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书中详细讨论的小说达六十余部。此外,本书在体系上既考虑到篇章结构的循序渐进,又注重小说艺术的分门别类,使英国小说艺术的来龙去脉和交替更迭赫然在目。
《英国小说艺术史》于2000年经我国专家评审后被列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项目。在写作过程中,我又先后获得了国家重点学科基金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术专著出版基金的资助。令我欣慰的是,这一研究课题得到了英国同行的热情支持。2001年8月,我被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聘为“荣誉研究员”,并前往该校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专题研究。本书的不少内容是我在英国访学期间完成的。书中的观点大都是我近几年来在研究英国小说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英国小说艺术史 目录

导论 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与演变
**章 英国小说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节 英国小说形成前的社会与历史概况
第二节 西方神话典故和欧洲传奇文学的影响
第三节 英国叙事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章 英国早期小说的艺术特征
**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罗曼司
第二节 早期现实主义小说
第三节 班扬的寓言小
第三章 18世纪的小说样式及艺术特征
**节 笛福的个人传记小说
第二节 《格列佛游记》:英国讽刺小说的先河
第三节 理查逊的书信体小说艺术
第四节 菲尔丁的史诗型喜剧小说
第五节 英国**部实验小说《项狄传》
第四章 19世纪的小说艺术
**节 奥斯丁、勃朗特和艾略特的小说艺术
第二节 狄更斯的小说艺术
第三节 萨克雷的艺术风格
第四节 哈代的悲剧性叙事艺术
第五章 现代主义小说:实验与创新
**节 詹姆斯:小说艺术的新方向
第二节 康拉德:叙述形式的革新
第三节 劳伦斯:小说题材和语体的双重变化
第四节 乔伊斯:小说艺术的巨大变革
第五节 伍尔夫:小说形式的历史性突破
第六章 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
**节 贝克特的“荒诞小说”
第二节 达雷尔的“重奏”小说
第三节 福尔斯的“超小说”
第四节 B.S.约翰逊的“极端形式主义”小说
第七章 当代英国小说艺术概观
**节 后现代主义后的英国小说
第二节 20世纪末重要作家的艺术风格
……

英国小说艺术史 节选

第三章 18世纪的小说样式及艺术特征
18世纪,英国的封建制度全面解体,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中产阶级的队伍日益扩大。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现实生活和人际关系日趋复杂。这无疑为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极为适宜的气候与土壤。作为一种新生的文学样式,小说不仅对新的现实作出了积极的反应,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英国小说在约翰·班扬和阿弗拉。班恩等几位17世纪的艺术天才的努力实践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到了18世纪的艺术天才手中开始全面崛起,并呈现出日趋繁荣的局面。
英国小说在18世纪的顽强崛起至少有四个原因。一是“现实主义”在小说创作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简单地说,人们已经将‘现实主义’作为区分18世纪初小说家的作品和以往作品的基本标准。”①然而,(“现实主义’基本上被当做‘理想主义’的反义词来使用,”②而与我们今天对它的定义和解释不可同日而语。18世纪初,英国作家和读者的审美意识与文学趣味均发生了变化。通俗的宗教寓言和描写骑士贵族的罗曼司已不再走俏。据史料记载,“在1700年至1739年期间出版的小说中,只有一部故意标明是罗曼司。”“无论是何种文化方面的原因,许多读者似乎都希望小说故事至少是真实的。”使英国小说崛起的第二个原因是英国读者群的迅速扩大。18世纪初,英国从事各行各业的中产阶级人数猛增,教育更加普及,全民文化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于是,小说的社会需求便不断上升。“在诸多导致小说在英国比在其他地方更早及更彻底的突破的原因中,18世纪阅读群体的变化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第三个原因是小说样式的不断增多及其艺术形式的进一步优化。随着社会现实的急剧变化,小说文本固有的形式无疑受到了外部势力的冲击。“这种文本属性的不稳定表明了一种认识危机,从而出现了重大的文化转变,即如何在小说中描绘真实。”然而,现存的小说样式和艺术均不足以表现如此丰富的生活内容和如此广阔的社会图景。显然,英国小说面临了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其样式的增多和艺术形式的优化已在情理之中。使小说在18世纪全面崛起的第四个原因是英国文坛人才辈出,涌现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天才作家。丹尼尔。笛福、塞缪尔。理查逊、乔纳森·斯威夫特、亨利!菲尔丁和劳伦斯.斯特恩等优秀作家竞相登上英国文坛。他们从历史与现实中摄取创作素材,将创作视角转向广大读者所关心的现实问题。他们的小说无论在数量或质量上不仅是前所未有的,而且极为引人注目。显然,英国小说首次拥有如此强大的作家阵营。不言而喻,所有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小说的发展与演变,并对小说艺术的不断更新与优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当我们重新回顾18世纪英国小说的历史概貌并仔细考察当时的文本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小说在样式和艺术形式上均发生厂明显的变化。18世纪的小说家纷纷抛弃了以往的罗曼司或寓言小说留下的创作模式,以一种新的姿态来迎接小说的春天。与诗歌和戏剧相比,小说也许更能反映作者的个性与才华,同时也更容易成为作者开拓创新的实验场。18世纪的小说家似乎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即小说家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对人类经验的真实印象。然而,人类的经验始终处于变化之中,而个人的经验更是难以捉摸。在他们看来,如果小说家过于关注小说现存的样式和模式,一味效仿前人的艺术手法,则会导致他在创作上的失败。因此,小说自然成为反映作家的艺术天赋和考验其独创能力的文化工具。当然,这也是小说艺术不断更新和优化的关键所在。
应当指出,以现实主义为原则的18世纪小说在样式和艺术形式上均体现了多元化的倾向。尽管18世纪的优秀作家大都拒绝从神话传说或宗教典故中摄取创作素材,但他们对小说究竟应该表现什么题材以及如何表现这些题材存在着明显的分歧。这便导致了小说体裁的多元化,从而使各种样式的作品层出不穷,精彩纷呈:如笛福的个人传记小说,斯威夫特的讽刺小说,理查逊的书信体小说,菲尔丁的史诗型喜剧小说以及斯特恩的实验性感伤主义小说等等。引人注目的是,这些小说样式的出现不但首次确立了英国小说在文坛的主导地位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还极大地丰富了英国小说的艺术形式,从而改变了英国小说艺术长期以来相对贫乏与滞后的局面。
如果我们对18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粗略地浏览一番之后,就不难发现三个明显的变化。首先,18世纪的重要作品大都体现了追求表现个人主义的创作倾向。以往的文学作品通常表现“神圣的”(sacred)题材,神话故事和宗教典故成为作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然而,18世纪的小说家则将创作视线转向了“现世的”(secular)生活,追求表现个人“世俗的经验”(profaneexperience)。18世纪的小说家大都自觉地遵循当时流行的所谓“常识哲学”(common sense philosophy)的原理。他们似乎认为,在“世俗的经验”中,每个人仅仅对自己和社会负责,但他关心自己胜过关心社会。在他看来,自己只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整个宇宙似乎同他并不相干。不仅如此,他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选择或行动与神圣的世界并无多少联系。18世纪的小说所表现的便是这样的凡夫俗子。显然,个人主义无可争议地取代了以往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从18世纪初起,小说因采用了一种新型的现世神话而得益匪浅。”⑦正如著名评论家瓦特所说:“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将个人经验作为*终的现实来取代集体传统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这似乎为小说的兴起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背景。”
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第二个明显变化是注重发挥时间在小说中的主导作用。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典故以及18世纪以前的英国文学深受柏拉图(Plato,427—347 B.c)哲学思想的影响。柏拉图认为,在外部世界具体的事物背后存在着“形式”和“观念”,它们是永恒不变的、真正的现实。这种哲学观点代表了人们以往的一种基本理念:即在时间流动中发生的事情不属于真正的现实。然而,这种观念在18世纪受到了质疑。人们开始将时间视为物质世界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个人与历史都是一种制约力量。读者发现,自18世纪起,小说家不再喜欢叙述永恒的和超时空的神圣故事来反映所谓绝对的、永不改变的价值观念。他们开始强调时间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按照时间的进程来描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这便是现代英国小说家福斯特所说的“以时间描绘生活”的创作倾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强调时间同人物和事件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时间在作品中的主导作用是小说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一个极为重要的区别。
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第三个明显的变化是充分强调具体空间在作品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人类的时间观与空间观总是彼此交融的。在18世纪之前的文学作品中,空间形象大多是模翻的或纯属虚构的。例如,英国大文豪塞缪尔!约翰逊曾经指出:“莎士比亚对时间或地点的特征并不关注。”即便在班扬的《天路历程》中,虽然出现了一些现实主义的描写镜头,但其空间形象也是次要的,甚至是琐碎的。自18世纪初起,像时间一样,具体空间在小说中的作用和地位日趋明显。
……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