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丛谈(修订版)

古琴丛谈(修订版)

作者:郭平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年:2015-10-1

评分:8.5

ISBN:9787547415047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郭平,男,江苏镇江人,1962年生于山东济南。1980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留校任教至今。*有《古琴丛谈》、《魏晋风度与音乐》、《印尼叙事》、《后来呢》、《鸿泥阁藏瓷》、《没有脸的诗》、《投降》, 《巴厘巴厘——一个中国人的三十次巴厘岛之行》、《在异乡》等。

作品目录

良材美斫说器
琴音特色琴之“九德”
弹琴的讲究
琴对谁弹
——说知音
陶渊明与无弦琴
说古琴之“古”
说古琴之“清”
古琴谱的文化解说
——兼说打谱
古琴指法之美
琴曲题材。
传统琴曲的音乐特征
说风格
——琴的总体品格与流派风格
“声多韵少”与“韵多声少”
——早期琴曲与晚近琴曲手法差异
说不尽的管平湖
怎样进入古琴世界
——兼说琴的现代传承
聆听刘景韶先生
闲话《秋籁居闲话》
鸿泥阁谈琴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今夜无法入睡
再版后记
附 郭平演奏古琴曲CD曲目
· · · · · ·

作者简介

郭平,男,江苏镇江人,1962年生于山东济南。1980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留校任教至今。*有《古琴丛谈》、《魏晋风度与音乐》、《印尼叙事》、《后来呢》、《鸿泥阁藏瓷》、《没有脸的诗》、《投降》, 《巴厘巴厘——一个中国人的三十次巴厘岛之行》、《在异乡》等。

精彩摘录

说古琴之“清”“古”是琴的一种境界,但它还不是琴的最高境界。琴的最高境界是“清”。对“清”的讲求,不仅在中国古代音乐领域常见,它也是其他中国艺术门类共同追求的境界,极富中国特色。“清”要细说起来,并不简单。因为它的内涵始终有变化。在先秦时期的各家有关音乐的著述中就提到了“清”,只不过这时的“清”还没有与审美意义相联系。它的意思,多半是声音高低之“高”。孔子和老子都没有从“清”的角度说音乐。《庄子·天地》中有一段文字提到了“清”,且与音乐有一些联系: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金石不得无以鸣。……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这里说的是“道”的清澈。作为无处不在的“道”,它会在所有的事物中显现。比如乐器,若不得清澈纯净的精神,便不可能发出美好的声音。不过,这里的“清”的哲学含义明显多于审美含义,与他提倡的“无为”、“素朴”一样,都是庄子哲学理想境界的要素。但尽管如此,它已经非常接近审美的乐论了。后代音乐境界的“清”,也包含着人格、世界观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艺术审美总是不脱离这些精神要素的。《荀子·乐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箫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这里说得是音乐作品受天地“清明广大”之气影响,又转而以艺术的方式影响人的心志,使其“志清”。这里面,人的作用极大,因为是人实现了这种转化。人通过音乐传达出内心与天地正气一致的精神品质。音乐不仅有“乐心”、使“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的作用,更是一种伟大的理想,希望以音乐的手段实现“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的大目标。先秦时期最重要的音乐美学著作《乐记》也表达过与此相同的意思,而且将“清”与个人品质相联系:宽而静、柔而...

——引自第77页


说古琴之"古"我们今天说七弦琴,总要在“琴”前面加一“古”字,以免表达不明确,因为钢琴、小提琴、吉它、筝等乐器也都是可以被称之为“琴”的。而在古代,人们对七弦琴的称呼多用“琴”这一个字,没有人会产生误解。如果在古代诗文里有“古琴”这一提法,那此处所谓的“古琴”便不是指这种乐器的统称,而是实指这一张年代久远的乐器。不像我们今天,一张刚做好三天的琴,我们也会称之为“古琴”。可是,有一点值得注意:即便在古代,人们说起七弦琴来,也总把它与“古老”、“陈旧”、“遥远”等涵义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件乐器,往往越“古”的琴越好,目前存世最好的琴是唐琴,而宋、元、明、清依“年龄”质量递减。年代久远的琴,火气小,燥气少,声音淳淡松透。但并不是说年龄越大的琴就越好,作为物质材料,老到了一定的程度,衰朽了,火气倒是小了,但精神气也一并失去。所以冷谦在其著名的“琴有九德”中提到“古”时就很辩证地指出:“'古’,谓淳淡中有金石韵,盖缘桐之所产得地而然也。有淳淡声而无金石韵,则近乎浊;有金石韵而无淳淡声,则止乎清。二者备,乃谓之'古”。这是由乐器角度说琴。作为音乐的一种境界,“古”更是每每在古人心目中作为高标。每回在诗文里看到古人说琴,总有一种与我们今天对古琴的感觉很相近的感觉。琴对于古人来说,好象也是一种过去时的东西,他们一再地在诗文中感叹这种乐器不被重视、与时尚的格格不入。而且,这种哀叹甚至延续了至少上千年。似乎每一个时代弹琴的人表达的都不是这一时代自身的精神趣味,而是对“古代”精神、品格、境界的追慕。“古”从时间上看,是与“今”相对的。其内涵比较复杂。当古人叹息古韵不在时,其实并不只是简单地对古琴音乐少有人弹少有人听的音乐趣味变化的遗憾,而是对琴道不存的悲叹,是对社会道德、人格操守改变的不满,是对具有超越的精神品格的音乐、趣味被功利、浮薄之心取代的感伤。唐代是个昌明繁华的时代,但正是在这一...

——引自第71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