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面积和中国差不多。和大多数留学生及新移民一样,当我们一脚踏上这块广袤的陌生土地时,最初落脚点的选择是十分偶然的。我们落在了一个普通的地方,居住的环境平常而宁静。周围的美国人老老少少都在辛勤劳作,过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要想谋出一番好的光景,对他们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还来不及作任何思索,新移民所面临的生活压力就立即把我们投入了同样的辛勤劳作之中。这样,我们和周围的普通美国人之间,自然就有了共同谋生而产生的共同语言,也有了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喜怒哀乐。不少美国人还成了我们的好朋友。我们无形中发现,美国已经渐渐地从一堆抽象的概念中走出来,变成了脚下实实在在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片森林牧场,变成了一个一个美国人。
我们也有过被称之为“边缘人”的苦闷。我们显然不可能在进入这一块国土的同时,就在一瞬间也进入它的文化,而原来的文化背景又由于天长地远而渐显陌生。在实际生活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会经常骤然直率地在我们面前相遇碰撞,一开始真有无所适从亦无可躲避的窘迫。然而,时间长了,我们开始对“边缘人”的处境逐渐坦然,甚至悟出了些什么。冷静下来,我们发现自己第一次能够这样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同时和两个文化保持一个不远也不近的距离,它们不仅开始有可能化为一片风景,而且第一次向我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意义。
“边缘人”的苦恼在新移民中十分普遍,它只是两个强势文化聚焦在一个小人物身上而产生的悲剧性效应。我们庆幸自己能够脱身出来。但是,我们的处境使我们不可能不想到,作为一个夹缝中的移民,尚且感受到矛盾与压力,那么,当这两种文化两个大国真的正面遭遇,彼此实际上是多么陌生和困惑,说是危机四伏似乎也并不过分。我们所处的位置,使我们有可能更多地看到它们的差异。我们发现,它们不仅有各自圆满的价值体系,甚至有各自不同的语汇、语境和逻辑。有时,从一个大前提出发,顺着各自的逻辑走去,竟会走出风马牛不相及的结果来。在这样的基础上,对话只可能显得痛苦而吃力。
因此,好像在作出举手相迎或严辞相拒的决定之前,还有一段相当艰苦而漫长的互相了解的路必须去走。否则,轻易称“是”显得没有根据,动辄言“不”也容易文不对题。更何况,历史已经规定了它们不可能永远回避。它们都已尝试过这样做,但是,眼看着毫无结果,于是,它们又试图相互走近。有时,如果不暂时和自己的习惯思维方式生生拉开一段距离,就无法在相互了解的路上走出一步。
我们则是以一个普通新移民的身份去了解这个陌生的国家。既来之则安之,这也是我们的必由之路,我们也别无选择。
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它全部的阴影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所有的人面前,哪怕你是一个陌生人。所以,即使是像我们这样的平常外来者,也会一眼就看出~大堆毛病来。但是我们马上就明白自己必须从沾沾自喜中醒来,因为后来很快发现,这并不见得就~定是自己比美国人更高明且目光更敏锐。他们似乎也很清楚有这么一片阴影,他们只是迫不得已在承认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你追求阳光,你就躲不开身后的阴影。我们开始奇怪,美国人在容忍这片阴影的时候(这种容忍常常使他们痛苦不堪),什么是他们心中不熄的光明呢?他们在寻求着什么,以至于不惜支付出沉重的代价呢?对于我们,这真是一个问题。在了解它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个历史短短的陌生国家产生了与日俱增的兴趣。
根据自己作为一个平民的经验,我们发现,了解的第一步就是简单的交往。不论一个大国看上去有着多么坚硬的外壳,它的人民都是一个个平平常常,而再大的大国也就是这些平常人组成的。当人民成为朋友,交流变成友谊,相互了解自然就开始了。任何一方,能以更宽广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 总是一件好事情。
去年,我们逐渐给自己在国内的好朋友写了这些信。希望能和朋友们分享我们的所读所见所闻所思。在此,衷心感谢三联书店的编辑和所有帮助这本书出版的朋友。
林达为两名作者合用的笔名。他们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进入大学。现居美国。作品有“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以及《带一本书去巴黎》。译著有《汉娜的手提箱》、《克拉拉的战争》、《盖比橱柜的秘密》等。
一个追求纯净和完美的人,这种人格上的优点在非成熟期非常容易走向的一条歧路,就是不宽容。
——引自第131页
“美国的自由不身临其境是很难想象的。我一旦动手写,就发现,要写美国的“自由”,好象必须从它的“不自由”写起。”“在他们看来,总统不是什么必要条件,中央政府也不是什么必要条件,他们有关自由独立的美国的理想,才是一个必要条件。他们认为,当他们向全世界宣布他们的理想的这一天起,美国就已经建立起来了。”“所以,看到了美国的自由之后,我们常常说,自由实在不是什么罗曼蒂克的东西,这只不过是一个选择,是一个民族在明白了自由的全部含义,清醒地知道必须付出多少代价,测试过自己的承受能力之后,作出的一个选择。”“自由除了质的定义,还有量的测度。在不同的时代,自由所经受的冲击和支付的代价是不同的,人们的认识程度和承受能力也是不同的。当必须支付的代价超过了承受能力,人们往往会选择放弃一部分自由。自由和代价是两个分不开的话题。”“美国人认为,假如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能够得到保障,他就是自由的。可以自由地思想,不必担心受到禁止和压制;可以自由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不必担心受到限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必担心受到威胁;可以自由地进行创造,不必担心受到约束;可以自由地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不必担心家园受到入侵和破坏;可以在法律的范围内自由地做任何事情,不必担心受到诬陷和冤狱;而且,在这一切受到威胁的时候,可以请求法律的保护,甚至有权利拿起枪来捍卫自己的自由。”“对于他们来说,有一个思路是非常确定的,他们认为,所谓人民的自由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它就是具体的一个一个"个人"的自由,而对于这种自由最大的威胁,就是一个有组织的,有财力的,有执法权的巨大力量。因此,如果能限制联邦政府的权力,如果能在联邦政府的巨大威胁之下立法保护每一个具体的美国人的个人自由,那么,抽象的"人民自由"就已经实现了。”“政府和人民时时处于互相制约的状态之中。这个运转结构也是美国稳定的原因之一:政府时时处于强有力...
——引自第320页
薛林荣,1977年生,甘肃秦安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居甘肃天水。著有“微观鲁迅”系列(包括《鲁迅草木谱》《鲁迅的饭局》《鲁迅的封面》《鲁迅的门牌号》),随笔集...
Silicon Valley technology is transforming the way we work, and Uber is leading t...
《名医推荐家庭必备秘方(珍藏本)》内容简介:本书系湖南省首批名中医、湖南省中院肖国士教授担纲主编。本书共介绍650种临床各科病
在安静中阅读出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作者的作品。她们的文字像一个个未知的小生物,一只一只的把我带出很远。在千百万细微的文字森林里,我听到了80’人内心的声音,用手...
十二件無法解釋的異象,無法理解的怪事:地上落了排列出狗型的火藥;靈界梢來的惡兆;一幢鬧鬼的屋子;降靈會上的意外;人格分裂
範宜如,臺灣宜蘭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現為臺灣師大國文系副教授。學術方向為明代文學與現代文學。近年主要關懷核心為明代邊境地誌及蘊含在其間的物、日常...
精彩摘录以孝于父、弟于兄为贤乎?则夫孝弟之人,有父兄者也,父兄不慈,孝弟乃章。舜有瞽瞍,参有曾皙,孝立名成,众人称之。如
阿乙,江西瑞昌人,生于1976年,做过警察、编辑等职业,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蒲松龄短篇奖、林斤澜短篇奖得主,《东方早报》文化中国年度人物,《南方人物周刊》青年领袖...
C#语言作为.NET平台上的第一语言,已经成为目前功能最强大的通用语言之一。本书是被誉为“C#圣经”的经典巨著,因语言生动流畅、剖析深入、涵盖全面而广受推崇,畅...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名师之作最经典、最前沿的影视照明百科全书● 理论为纲,探究传统、自然、印象派及当代光效法的艺术内涵● 实践为主,介绍实景、内景、棚景、人物及特...
★东野圭吾长篇小说杰作,中文简体首次出版。★一出没有剧本的舞台剧,为什么能让七个演员赌上全部人生?★东野圭吾就是有这样过人的本领,能从充满悬念的案子写出荡气回肠...
[日]池谷敏郎日本名医、心血管疾病权威1962年出生于日本东京都。东京医科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进入东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第二内科,专门研究血压和动脉硬化。1997年...
《皮皮鲁总动员之舒克贝塔系列1:舒克贝塔航空公司》讲述了舒克和贝塔究竟是怎么样的两个小家伙?他俩日后为什么会那么出名?他们的身世相信是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今天就...
12年IP孵化及开发经验,10年广告营销经验张小盒IP创始人,和女儿的日常IP总监制,键盘仔IP创始人曾被评为中国十大广告创意人营销案例曾4次获得国际艾菲实效奖...
尤前,不萌就会SHI星人,既宅又腐前途未卜,一屋一猫一电脑过一生。小个子有大能量,不服来战!已出版《我家徒弟又挂了》
《外行学电脑从入门到精通》内容简介:《学电脑从入门到精通:外行学电脑从入门到精通》从初识电脑的角度出发,以最新的Windows8系
因“九三零杀人案”被判死缓的沈广军之母胡雪娥假借送锦旗之名,大闹“十大法治人物”表彰大会现场为儿伸冤,省政法委书记张友成责成省检察院牵头重启对该案的调查。身背杀...
汉语小字典(音序版) 本书特色 本字典为中等文化程度读者而编,收字(包括繁体字、异体字)近9000个。 以规范字立目,相对应的繁体字、异体这不单俐立目,用小号字...
刘献琳学术经验辑要 本书特色 刘献琳教授为当代名老中医、山东中医药大学金 匮学科奠基人。陶汉华、张苏颖、贾士安、徐凤琴编 著的《刘献琳学术经验辑要》乃刘献琳教授...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7.11—1972.2.15),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