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作者:[德]马丁·海德格尔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15-11

评分:8.7

ISBN:9787100094320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国著名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作品目录

语言
诗歌中的语言
——对特拉克尔诗歌的一个探讨
从一次关于语言的对话而来
——在一位日本人与一位探问者之间
语言的本质
词语
走向语言之途
说明
编者后记
人名对照表
译后记
修订译本后记
· · · · · ·

作者简介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国著名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精彩摘录

无论是“存在”(ist)还是“词语”,都没有获得物之本质,即存在;此外,“存在”(ist)与词语——其使命就是每每给出一个“存在”——的关系也没有获得存在。但即便如此,无论是“存在”,还是词语及其道说,都还不能被逐到纯粹虚无的空洞中去。那么,当我们的思想追踪那种有关词语的诗意经验(dichterischeErfahrung)时,这种诗意经验显示出什么呢?它指示出那种值得思的事情,后者自古以来就是思想所指望的东西——尽管是以某种隐蔽的方式。这种诗意经验显示出有(esgibt)而不“存在”(ist)的东西。词语也是一个有的东西——也许不光也是有的东西,而是先于一切地是有的东西,甚至是这样:在词语中,在词语之本质中,给出者遮蔽着自身。按照实情来思索,我们对于词语绝不能说:它存在(esist);而是要说:它给出/有(esgibt)——这不是在“它”给出词语的意义上来说的,而是词语给出自身这一意义来说的。词语即是给出者。给出什么呢?根据诗意经验和思想的最古老传统来看,词语给出:存在。于是,我们在运思之际必须在那个“它给出”中寻找词语,寻找那个座位给出者而本身绝不是被给出者的词语。

——引自第185页


[逻各斯],即陈述,是根据有声的说话现象而得到表象的。亚里士多德有一篇文章,后来被冠以[论解释]之名,即deinterpretatione,《解释篇》;在这篇文章开头,亚里士多德写道:有声的表达(声音)是心灵的体验的符号,而文字则是声音的符号。而且,正如文字在所有的人那里并不相同,说话的声音对所有人来说也是不同的。但它们(声音和文字)首先是符号,这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心灵的相同体验,而且,与这些体验相应的表现的内容,对一切人来说也是相同的。亚里士多德这几句话构成了一个经典的段落,它让我们看到了作为有声表达饿语言所具有的结构,字母乃是声音的符号,声音乃是心灵的体验的符号,心灵的体验乃是事物的符号。符号关系构成了这个结构的支柱。

——引自章节:语言的本质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