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贤》围绕中国历代乡贤,择取各个朝代具代表性的乡贤人物,以生动故事,翔实史料,展示其在慈善、公益、文化、教育、治安、建设等各个领域的积极作用。由本书也可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生态,了解传统士绅如何努力造福乡梓,而乡人、社会、官方,又是如何予他们以肯定,授以乡贤之荣耀,使之名垂青史。本书按年代展开,择取各个时段具有代表性的乡贤,展示了乡贤群体适应时代变化,自身加以调整,以更好服务乡梓的历程。
三千年来,他们是中国乡村的脊梁!泽被后世的楷模!
功德言行,荣光乡梓,丰神仁意,山高水长
生于其地,而有徳业学行著于世者,谓之乡贤。
天地之心,生民立命,未尝一日相忘;
追求至善,实践理想,贤者宣勤地方。
读懂乡贤,读懂中国。
有一种归属是乡情,有一种诚挚是奉献乡土,有一种荣耀被称为乡贤。不分贵贱,不论贫富,服务于乡土之心,让他们从事于教育、赈灾、治安、文化等事业。大人物的小故事,小人物的真传奇,中国传统士绅的品格、精神、骨气,凝聚成乡贤文化。
著名学者陈明点评。
李发行善三十年
两宋时期,很多具有功名的在乡士绅,凭借其影响力,既联络官府,也联络地方上望族,从事于各类慈善活动。更有富户凭借个人力量,从事于慈善活动。南宋李发从事慈善三十年,赈济地方灾民无数,堪为乡贤代表。
李发,字浩然,是四川广汉地方人。李发年轻时资质较好,读书时胸怀大志,雄心不已,睥睨一切。李发曾参加过科举,初战即得了举人的功名,自以为进士是唾手可得,不想入京会试时名落孙山。就在他沮丧之时,发生了一段趣事。
太监梁师成主持会试,广收贿赂,以至于他所录取的均是富豪子弟,真才实学者无一中榜。大概李发文章写得好,却没有被取中,梁师成跑来劝告他:“你资质这么好,不入宫当太监可惜了,你净身入宫后,肯定大有发展前途。”李发听了大怒,正色拒绝。此时恰逢金军入寇,京师被围困。李发上疏陈述救国大计,也没有受到重视。李发看着在京师得不到重用,就返回乡里,再未参加科举考试。
李发返乡之后,老爹上了年纪,头脑有点问题,独处一室,不喜欢与人交往,家中事务全部托付给了李发。为了养家糊口,李发节衣缩食,贩卖过书籍,开过私塾,经营商业,努力赚钱补贴家用,为老父养老送终。
李发有一个弟弟,死后留下一个幼女。弟媳妇想将家产分走,然后改嫁,李发再三予以劝告。弟媳妇对李发怀恨在心,将他告去官府。结果地方官在审判时偏向弟媳妇,李发就将财产分给了弟媳妇,将侄女要来自己抚养。待侄女成人后,李发将她嫁入名门,并以丰厚嫁妆为她陪嫁,待之若亲生骨肉。
李发大约在中年之后开始发家,至于他怎么成为地方上巨富,并有丰厚财力从事于慈善活动,后世没有留下文字记载。从李发早年的经历来看,他的头脑相当灵活,在投机中发财大有可能。不管他如何发家,中年之后,他三十年持之以恒的善行,赢得了当时人的普遍敬重。
绍兴六年(1163),四川地方上发生大旱灾。面对着乡间的饥民,李发于心不忍,就自费购置粮食,设置粥厂,帮助灾民。在当日,很多富豪并不愿意去赈济灾民,因为官方虽鼓励此类善举,但事后往往不给予奖励。李发行善举,在当时不为地方官员所知,也无人将他的事迹汇报给朝廷。有人为李发打抱不平,李发则云:“吾志在及物,吾何求焉?”
乾道二年(1166)之后,四川连续发生旱灾,李发照样帮助灾民,独立进行赈济工作。在两次大规模赈济灾民后,地方官员照样视若无睹,连句慰问的话也没有。地方上得到帮助的民众很是不满,聚集起来要帮李发打抱不平。李发对此很是坦然,笑云自己做善事不求什么回报,将民众劝住。
四川本是稻米产地,但在南宋却遭遇到了频繁的旱灾。每当旱灾爆发之后,德高望重的李发就被地方上推举为代表,举行祭祀礼求雨。为了表示诚意,李发在烈日之下,步行几十里,举行了祭祀仪式。虽说老天开眼,下了几滴雨,可旱灾却一直持续。
到了乾道四年(1168),广汉地方上饥民成群,官府无力赈济灾民,就采取“劝分”政策,鼓励富户出钱出粮赈济灾民,这实际上等于变相逼捐了。不等官府劝告,李发早就已经着手赈济灾民。此年在他家中就食者,每天有三四万人。到了来年,灾情更加严重,数百里外的民众扶老携幼前来就食,人数倍于去年。
在古代,以施粥的方式救济灾民,是*有效的手段。可以通过有限的米粮,*大限度地救活灾民。不过施粥也有难度,一旦人数过多,则难以组织协调,容易发生践踏事故,更容易发生各类时疫。李发能以施粥的方式救济大量灾民,一是他有雄厚的财力,二是他有较好的组织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他有无与伦比的善心。
李发坚持行善,前后历时三十年。据杨万里估计,他所赈济的灾民人数在二百七十万一千三百人。所用粮食,计有一万四百六十石。李发长年赈济灾民,却不被官方重视。四川民间牢骚抱怨:“我有耋老,李君粥之。我有侲髫,李君谷之。孰旌李君,吾尸祝之。”意思是,我有老人,李发供养,我有小孩,李发给粮,官方若再不旌表李发,我们民间来表彰。
当饥荒来临时,宋代常实行“劝分”政策。所谓劝分,即以官方的命令,劝告地方上富户进行赈济。高宗时,为了鼓励富户赈济灾民,曾决定依照捐助粮食的多数,予以官职。捐助粮食数量较多者,由皇帝特旨推恩,以示荣耀。孝宗也以爵位与补官形式,劝诱富户参与救荒。但朝廷所许诺的爵位与官职,只是为了劝诱富民出力,事后很少会兑现,某种程度上,劝分就是强制。李发自愿出力,不需要官府去劝分,自己也不主动向官府表示,长期被忽视。
乾道六年(1170)冬,在李发又一次帮助灾民之后,新任广汉太守听到了民间的议论,不由忸怩起来,地方有如此贤达,却多年得不到表彰,“咎不予在?”于是将李发的事迹整理,一级级上报。不过这份报告,一路递交上去竟然耗费了三年,*终才送达孝宗皇帝手中。
孝宗看了后大吃一惊,想不到民间竟有这般贤达人物,立刻下旨嘉奖:“尔以布衣,居于下士。乃因年饥,多所全活。仁心义概,彻于听闻。”为了奖励李发,给了他一个九品小官致仕的荣耀,聊为安慰。李发对皇帝嘉奖是感激万分,在家中制了个匾“义概堂”。只是没有皇帝的亲笔题字,也就没有建堂。
淳熙元年(1174)二月,李发七十八岁时去世,临终时还不忘问今日多少人前来就食。
李发行善三十年,功德无量,余荫子孙。孙子李寅仲在淳熙五年考中进士,光大李家。在李发去世之后十七年,李寅仲为官有方,朝廷予以嘉奖时,他请求将奖赏移给祖父,太上皇高宗知道后,大为赞善:“孙知尊祖,朕之所嘉。”又加封李发为承务郎。李发死后再次被嘉奖,地方上民众方才平息了怨气,不再抱怨。不过这个承务郎,也不过是八品的低级文职阶官而已。
李寅仲对于祖父当年未曾建“义概堂”引以为憾,遂设计图纸,帮助祖父圆了这个心愿。庆元三年,义概堂筑好后,李寅仲特意请杨万里作文纪念。面对李发这样的乡贤,杨万里欣然提笔。
为了纪念祖父的功绩,李寅仲又请了大名士朱熹帮祖父写了墓志铭。此时朱熹正在生病,左右为难,*终还是没有推辞,他自认为有义务帮李发写墓志铭。对于富户出力帮助灾民,朝廷却食言不给奖励,朱熹早就不满。他曾经上疏,请朝廷“速行赏典激励富室”,痛斥朝廷言而无信。朱熹在赈济江南旱灾时,曾建议通过免税或减税的方式,鼓励商人将粮食运到灾区。他也建议削减关卡,为商人办理通行证,以使粮食迅速运到灾区。
对李发的善举,朱熹以敬仰之心,为之撰写了墓志铭。墓志铭中对李发祖上及其一生,有着较为详细的描述,李发后人必然给他提供了翔实资料,从中也可一窥李发生平。不过,对于李发后来如何发财致富,朱熹语焉不详,对他赈济灾民的功绩,则多有提及。想来李发后人出仕之后,也不愿再谈当年祖先如何经商致富了。
以李发为代表的富户阶层,依靠自身财力,从事于赈济灾荒,帮助贫穷,修筑路桥等公益活动。其中一些人通过慈善活动,积累了声望,虽不具备功名,但也成为了地方士绅。从事民间赈济活动积累声望,成为地方精英,再由子孙在科举上取得突破,成为地方上望族,这也是宋代望族的发展模式。
李发年轻时主动放弃科举功名,发家之后,三十年不懈,从事于赈济灾民。如朱熹在其墓志铭结尾所言“我铭其臧,千古不泐,义概之名,永世无佚。”
……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如果还能“想得起乡贤”就更好了!
——陈明
★乡贤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地位依然重要,他们协调冲突、以身作则提供正能量的作用不可或缺。
——张颐武
★新乡贤文化作为一种“软约束”“软治理”,有利于健全乡村居民利益表达机制,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推手。
——黄海
袁灿兴,江苏靖江人,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社会史。著作有《枪口下的北洋》《军机处》《湘军淮军》《国际人道法在华传播与实践研究》等。
中华文化与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 本书特色 商人要立足社会,为人处世必须具有士的精魂;但若只局限于此而无商才,在经济上就极易遭受像上述青文书店那样灭亡性的打击...
丰城赣方言语法研究 本书特色 《丰城赣方言语法研究》以语法描写为中心,兼及语音和词汇,介绍了赣方言中的一个点方言的较为完整的语法面貌;从一种没有书面材料的方言人...
中国人应知的节日与习俗 本书特色 宋月航、匡野编写的《中国人应知的节日与习俗》主要从中华民族的“九大节日习俗”、“岁时节气习俗”、“民间信仰习俗”、“饮食娱乐习...
墨宝非宝既怀中还有烈酒,倒不妨就此,一醉到白头。
大众哲学对话录 内容简介 本书以师生对答的形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和阐发。大众哲学对话录 作者简介 郝立新,男,1960年生,贵州贵阳人,哲学博...
明日之中国文化-民国文学文化名著 本书特色 本讲演于比较中印欧过去之文化中,求吾国文化之出路,一方认定各种文化之客观的研究为目前要务,他方仍不忘求药自救之目的,...
建筑细部是什么?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细部文化与发展中的当代建筑学的关系又是什么?它在与工程的关联性之外所承载的文化符号是什么?建筑学的入口和出口都涉及细部文...
发现玛雅 本书特色 本书是美国探险家斯蒂芬斯和英国画家加瑟伍德考察中美洲玛雅文明遗址的记录。斯蒂芬斯的讲述和弗雷德里克的画笔让西方*次将目光聚焦到玛雅这个神秘的...
文化杂交 本书特色 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各式各样的文化碰撞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激烈。从禅宗犹太教,到尼日利亚功夫,从宝莱坞电影,到萨尔萨和雷鬼音乐,杂...
佛教与素食 本书特色 一提起佛教,自然就联想到素食。对中国人而言,所谓的“出家人”就是“吃斋”的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除了济公等少数传说中的人物外,“酒肉和尚”...
中华姓氏通史·郑姓 本书特色 周宣王二十二年,郑性从周室分化出来,开始独立发展隋唐成为望族,被称为“天下五大姓”之一,郑姓子孙在政治、军事舞台扮演重要角色,在文...
婚丧喜庆一本全-(上.下) 本书特色 《婚丧喜庆一本全(上下)》编著者杨茜彦、清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个礼仪之邦,在五千多年的文化传承中,产生和形成了许多人生...
安海嗦啰嗹 本书特色 《安海嗦啰嗹》由陈燕婷所著,安海嗦啰嗹习俗“嗦啰嗹”也称采莲,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据称这是古越族人的遗风,歌唱中的“嗦啰嗹”就是古越...
中国古村落-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文化系列 本书特色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文化系列:中国古代村落》介绍了古村落是中国古代*基层居民的生话中心,处处充满着先民生活的痕...
威尔·金里卡(Will Kymlicka),加拿大著名哲学教授,1984年获女王大学(Queerl s Urweislty)哲学和政治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牛...
肯定/否定篇章隐含情感倾向性分析 本书特色 敖锋编著的《肯定/否定篇章隐含情感倾向性分析》对隐含情感倾向性分析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选题新颖,紧跟学术前沿,在隐含...
成都街道漫步手记 本书特色 本书为成都地方文化著作。作者以随笔的方式展现成都百余条街巷深厚的历史与特色鲜明的市井文化。以摄影师独特的眼光欣赏与发现城市细腻而动人...
《写意水彩完全入门教程(全彩)》内容简介:书为写意水彩人气画手呼啊呦的全新力作,全书入门技法讲解丰富细致,涵盖了风景、建筑
中国神话-全3册 本书特色 ★ 32开平装,商务印书馆出版★ 神话是原始先民综合性意识形态的产物,当后世人追踪宗教史、哲学史、发明创造史、自然科学史、文学艺术史...
伊索寓言古译四种合刊 本书特色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文学的经典,传入中国,始于明代晚期。初仅有译其片断并加徵引的,晚清始有全译本,即林纾与严复的子侄严培南、严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