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传奇畅销书,匠心独运的文化批判,风靡一时,影响一代知识分子.
◎研究针对长时段的文化深层结构,运用结构主义方法,是理性、经典的文化研究成果,结论长期有效,不会过时.
◎"硬心肠"的民族"劣根性"反思.结论是:中国人"心"发达于"脑",但"心"并没有表现为个人的热情,反而化为镇止个人热情的社会化"人情".所以,在中国人之间理性精神和个人热情双双不发达.
◎诸多对中国人文化特征的总结性金句,一针见血,直指人心.
新千年版序
下笔写这篇序言时,《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已经有二十年的生命了.二十年的时段是可以用来定义一整个"代"的.因此,当我重新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恍如再次阅读一部陈年的日记,里面的思想情愫既曾相识又备感陌生.书中提到的"文革"及其余绪,对国内的读者来说,恐怕也会引起既曾相识又感觉陌生的感受.
然而,这本书等了二十年才有机会在国内出版.国内的气氛已经和二十年前大不相同,但这次应三辉图书之邀,为了和国内的读者见面,仍有将该书做技术性修改的必要.因此,它与1990年的"**修订版"不尽相同,而后者与1983年的原版的差距更大.这段变化有必要向今日的读者交代.
对国内的读者来说,本书虽然姗姗来迟,但上面提及的问题却仍然存在:它赖以立论的陈年旧事,如今是否只剩下了纪念的价值?书中反复论述的"深层结构",是否已经失去"时效"?既考虑"时效",有否基本上推翻了所谓不变的结构之命题?
在这个序言中,作者得面对这些问题.首先,我必须对"深层结构"这个概念予以进一步的澄清.这个概念的运用并非指中国历史从无出现变化,而是辨认中国历史上由古至今比较稳定的某些规律,它们是使"中国"在历经变化后仍保持它自身特殊认同的因素.因此,它可以比拟作河床的底部岩层,纵使河流本身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显然,在历史思考中应用"结构"这个概念,不该是用来论证黑格尔哲学传统里"东方社会"或者"亚细亚生产方式"这类先天上固定的本质.它应该是用来指示某一个历史时段内相对稳定的因素,而这些因素之间又出现相互联系性,可以让我们用"结构"的概念去综括之."历史"本身就代表变化,没有概念的魔术师能改变这个事实,然则,历史如何被"结构"这个观念取消呢?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新千年版序用结构观念研究历史的佼佼者是法国年鉴学派的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他用史料论证:在整个16世纪,地中海地区的人地关系呈现出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这个结构既不同于15世纪也有异于17世纪,自然也使它不同于其他地区.但这个16世纪只是一个"时段",如果我们想论证地中海这个大区在整个近代初期都具自身特色,令它与其他地区判然有别,我们不妨把"时段"拉长,进一步探讨该区在15、16、17世纪这三个时段间的共同关联性,归纳出这个更长"时段"里的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果我们想论证地中海区由古至今都有自身的特色,在理论上是可以设想一个极长"时段"作为操作单位的.
当然,把中国上下三千年当作一个"长时段"的,并无人尝试过.它是否为人接受,该视其有否说服力,而不该是理论上的一种绝无可能性.从理论上对它做出本能式的排斥者,是出于把历史时序和逻辑时序两者混淆.
这个混淆,也出现在历史学是否可以像自然科学般做出预测的论争里.历来都有人具历史学可以预测未来的信念,但他们是混淆了两种时序.自然科学式"预测"所赖的因果关系是出现在逻辑时序中的.例如说,1605年英国天主教徒在国会的地道中埋藏炸药行刺整个王室的案件,如果得逞,造成划时代的大案,我们该如何做出因果关系的解释呢?物理学家会说导因是火柴,化学家会说导因是火药,而历史学家如果也想诉诸自然科学式的因果律,则会考察人文因素:有些史家会说导因是宗教改革后英国的国教政策,而马克思主义史家会认为是封建残余对新兴资产阶级的反扑,其之所以失败亦有其"必然性".无论如何,如果这几种说法都设定在任何时空底下凡出现相同的因就会有同样的果,其解释的架构都是逻辑性的,是超越任何特定时空的因果关系之先后排列.
但是,职业历史学家所处理之对象无一例外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时序(historical timeline):它是必须标明某年某月某日某地某人物的叙事形式.这个时序——典型的例子是五经中的《春秋》——只是在时间中发生的事件的一个进程,并没有普遍性的意义.但历史学家如果要解释某一事故的"前因后果",就必须把该特殊事故纳入上述那种具普遍意义的因果律的框架中.也因为如此,历史学家只能"解释"已经发生的,而不能预测未来.他如果把独一无二的历史时序和因果关系的逻辑时序混淆的话,则会把自己变成"灵媒",亦即是在某一特殊时地的事故发生后,去预测另一个特殊时地的事故必然会随着发生,而其假冒的逻辑必然性则会堕落为活神仙式的"宿命论".
本书中谈的"深层结构"显然并非历史时序,但也不属于普遍适用于任何时空的因果关系范围,确切一点,该说是一种针对特定范围——中国——的共时性(synchronicity)设定.书中无疑举了许多历史例证,但是处理方式并不同于一般职业历史学家,而是把它们归入我所谓的"表层结构"现象,亦即是属于特殊性领域.书中的"深层结构"概念既然是一种相对稳定性的设定,而不是一种"亚细亚"式的先天不变性,因此,并不存在它是否在"将来"甚至在"现在"会遭改变的问题.
"深层结构"在理论上是可以被全面解构的.但我既然是把它设定为"中国"在历经变化后仍保持它自身特殊认同的因素,因此,在可见的将来,仍预想这个相对稳定性的某一程度之持续.有了这个新的体会,才为新千年版写出如下的新结论:
在本书里,中国文化以十分负面的形象出现,那是因为它被放置入一个由他人缔造的"现代"世局中,一切条件对它来说都是不利的,用来衡量它的所有标准也必然是异化的.但这个"现代化"该不断被重新定义.中国文化的"文法"规则能否在新的世局里创造出簇新的佳句妙句,我们将拭目以待.
我充分理会到这个结论与本书的基调之间会产生极大的不协调.
这就牵涉到本书是否已失去"时效"的另一种顾虑.既云作者"重新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恍如再次阅读一部陈年的日记,里面的思想情愫既曾相识又备感陌生",那么,它的看法是否充满偶然性,只反映作者某个时期的思想,而如今已时过境迁?
的确,读者会感到本书的行文是炽热的,但不是炽热的爱国主义,而是对自身文化的一种接近白热化的反感.这种反感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由它启发的文化批判远远超出一般的国民性批判.本书的特点,正在于它不是泛泛地罗列几项或十来项国民的"劣根性"然后提出老生常谈的补救之道,而是近乎千刀万剐式的切割.这个浓烈的感觉,是只有身处其中而又想全力地挣脱出来才会有的感觉.如今,作者已经居美三十余年,去国已久,纵使分析能力远胜于前,但已经没有了当时的心境,因此无可能再写出二十年前的东西.
在这里,又回到本书是否已失去"时效"的顾虑.要消弭这重顾虑,作者提出一个不寻常的解答:具有永久性价值的观点,往往是由独异的角度出发的.这种独异角度不只是由独异的人提出,而多半由一个人生中出现某些时刻的独异条件所提供.因此,这些时刻虽然短暂,这些条件纵使不会重现,却并不意味它们的结晶之价值也是短暂的.相反地,这个结晶应该属于珍禽异葩一类才对.
关于我个人的独异性(亦算是毛病),或许可简括为"**叛国罪"症候群.自从成为美国公民以后,我就一直在从事美国文化的批判,而且也是细微末节地批深批透.这个已经进行了十年以上的写作计划曰"弑母的文化",请读者拭目以待.
2003年12月11日
写于美国佛罗里达州新斯牟尔纳海滩
金句摘录
1.传统中国那种必须由"家"去定义个人的情形,在新中国成立后,就扩充为由"国家"去定义个人.
2.中国式的烹调术是用"合二为一"的原理去制造"味"的.中国人的"人情味"也是用同样的原理产生的,亦即是时我之中有你,你之中有我.因此,中国人对"人"的定义就是"仁者,人也",亦即必须用"二人"才能去定义任何一"人".
3.中国人自我压缩的人格,既然认为公然地保障自己的权益是不合法的,因此对让别人占便宜的容忍度就比较大,对受别人利用、摆布与控制的敏感度就会比较低.而且,还往往会纵容与姑息不合理的事情,让他们继续存下.
4.中国人避免对抗的心理看,使统治者对任何敢于起来反抗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冠以"破坏安定"的罪名.中国人向往"在一起"的倾向,也使统治者容易对任何持不同意见者搬用"破坏团结"这顶大帽子.
5.在中国人政教混同的权力结构底下,是不能有"公"与"私"之分的,因为它除了在国法的范围内管理老百姓外,还要越出这个范围去管理他们的"良知".在具有政教之争背景的西方,就很难出现这种情形.
6.政府当局尽量不让老百姓去知道、去接触、去理解干部们才有资格去知道的事物.这种措施背后的逻辑似乎是:干部是"成人",因此自然可以去做一些"成人"之事;老百姓是被"教养"的对象,因此自然不该去接触"儿童不宜"之事.将民众"儿童化",是中国统治者"弱民之术"的一个主要内容.
7.两千多年来,中国在大一统帝国的巨伞底下,其实也存在着支离破碎的所谓"封建"势力.然而,中央政府却设计出一套文官的选拔制度,把地方的乡绅势力"干部化".地方势力一旦被中央文官体制"干部化"了之后,遂不期然地产生了一种"天下观",是他们以治理整个帝国为己任.
孙隆基,祖籍浙江,1945年生于重庆,在香港长大,在台湾受大学教育,获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后赴美国深造,于明尼苏达大学专攻俄国史,获硕士学位,转赴斯坦福大学专攻东亚史(期间并在上海复旦大学进修一年),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拿大等多所大学任教。重要著作有《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历史学家的经线:历史心理文集》《未断奶的民族》《美国的弑母文化:20世纪美国大众心态史》《新世界史》和The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from Nationhood to Individuality等。
孙隆基先生把中国上下三千年当做一个“长时段”,用结构观念——针对特定范围的一种共时性设定——来研究中国历史和这种历史延续所生成的文化特征。创造性地运用“良知系统”“身体化”“和合性”等概念来总结中国文化中对“人”的设计和“二人”关系,并进一步延伸至对个体与社会关系、国家与社会关系,国家对世界态度的分析与概括。其匠心独运之处在于,不是泛泛地罗列出这个民族的国民的劣根性,然后提出老生常谈的补救之道,而是用近乎千刀万剐的切割,给人以深处其间而欲全力挣脱的浓烈感觉,从而达到文化批判的深远诉求。
新千年版序
下笔写这篇序言时,《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已经有二十年的生命了.二十年的时段是可以用来定义一整个"代"的.因此,当我重新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恍如再次阅读一部陈年的日记,里面的思想情愫既曾相识又备感陌生.书中提到的"文革"及其余绪,对国内的读者来说,恐怕也会引起既曾相识又感觉陌生的感受.
然而,这本书等了二十年才有机会在国内出版.国内的气氛已经和二十年前大不相同,但这次应三辉图书之邀,为了和国内的读者见面,仍有将该书做技术性修改的必要.因此,它与1990年的"**修订版"不尽相同,而后者与1983年的原版的差距更大.这段变化有必要向今日的读者交代.
对国内的读者来说,本书虽然姗姗来迟,但上面提及的问题却仍然存在:它赖以立论的陈年旧事,如今是否只剩下了纪念的价值?书中反复论述的"深层结构",是否已经失去"时效"?既考虑"时效",有否基本上推翻了所谓不变的结构之命题?
在这个序言中,作者得面对这些问题.首先,我必须对"深层结构"这个概念予以进一步的澄清.这个概念的运用并非指中国历史从无出现变化,而是辨认中国历史上由古至今比较稳定的某些规律,它们是使"中国"在历经变化后仍保持它自身特殊认同的因素.因此,它可以比拟作河床的底部岩层,纵使河流本身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显然,在历史思考中应用"结构"这个概念,不该是用来论证黑格尔哲学传统里"东方社会"或者"亚细亚生产方式"这类先天上固定的本质.它应该是用来指示某一个历史时段内相对稳定的因素,而这些因素之间又出现相互联系性,可以让我们用"结构"的概念去综括之."历史"本身就代表变化,没有概念的魔术师能改变这个事实,然则,历史如何被"结构"这个观念取消呢?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新千年版序用结构观念研究历史的佼佼者是法国年鉴学派的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他用史料论证:在整个16世纪,地中海地区的人地关系呈现出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这个结构既不同于15世纪也有异于17世纪,自然也使它不同于其他地区.但这个16世纪只是一个"时段",如果我们想论证地中海这个大区在整个近代初期都具自身特色,令它与其他地区判然有别,我们不妨把"时段"拉长,进一步探讨该区在15、16、17世纪这三个时段间的共同关联性,归纳出这个更长"时段"里的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果我们想论证地中海区由古至今都有自身的特色,在理论上是可以设想一个极长"时段"作为操作单位的.
当然,把中国上下三千年当作一个"长时段"的,并无人尝试过.它是否为人接受,该视其有否说服力,而不该是理论上的一种绝无可能性.从理论上对它做出本能式的排斥者,是出于把历史时序和逻辑时序两者混淆.
这个混淆,也出现在历史学是否可以像自然科学般做出预测的论争里.历来都有人具历史学可以预测未来的信念,但他们是混淆了两种时序.自然科学式"预测"所赖的因果关系是出现在逻辑时序中的.例如说,1605年英国天主教徒在国会的地道中埋藏炸药行刺整个王室的案件,如果得逞,造成划时代的大案,我们该如何做出因果关系的解释呢?物理学家会说导因是火柴,化学家会说导因是火药,而历史学家如果也想诉诸自然科学式的因果律,则会考察人文因素:有些史家会说导因是宗教改革后英国的国教政策,而马克思主义史家会认为是封建残余对新兴资产阶级的反扑,其之所以失败亦有其"必然性".无论如何,如果这几种说法都设定在任何时空底下凡出现相同的因就会有同样的果,其解释的架构都是逻辑性的,是超越任何特定时空的因果关系之先后排列.
但是,职业历史学家所处理之对象无一例外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时序(historical timeline):它是必须标明某年某月某日某地某人物的叙事形式.这个时序——典型的例子是五经中的《春秋》——只是在时间中发生的事件的一个进程,并没有普遍性的意义.但历史学家如果要解释某一事故的"前因后果",就必须把该特殊事故纳入上述那种具普遍意义的因果律的框架中.也因为如此,历史学家只能"解释"已经发生的,而不能预测未来.他如果把独一无二的历史时序和因果关系的逻辑时序混淆的话,则会把自己变成"灵媒",亦即是在某一特殊时地的事故发生后,去预测另一个特殊时地的事故必然会随着发生,而其假冒的逻辑必然性则会堕落为活神仙式的"宿命论".
本书中谈的"深层结构"显然并非历史时序,但也不属于普遍适用于任何时空的因果关系范围,确切一点,该说是一种针对特定范围——中国——的共时性(synchronicity)设定.书中无疑举了许多历史例证,但是处理方式并不同于一般职业历史学家,而是把它们归入我所谓的"表层结构"现象,亦即是属于特殊性领域.书中的"深层结构"概念既然是一种相对稳定性的设定,而不是一种"亚细亚"式的先天不变性,因此,并不存在它是否在"将来"甚至在"现在"会遭改变的问题.
"深层结构"在理论上是可以被全面解构的.但我既然是把它设定为"中国"在历经变化后仍保持它自身特殊认同的因素,因此,在可见的将来,仍预想这个相对稳定性的某一程度之持续.有了这个新的体会,才为新千年版写出如下的新结论:
在本书里,中国文化以十分负面的形象出现,那是因为它被放置入一个由他人缔造的"现代"世局中,一切条件对它来说都是不利的,用来衡量它的所有标准也必然是异化的.但这个"现代化"该不断被重新定义.中国文化的"文法"规则能否在新的世局里创造出簇新的佳句妙句,我们将拭目以待.
我充分理会到这个结论与本书的基调之间会产生极大的不协调.
这就牵涉到本书是否已失去"时效"的另一种顾虑.既云作者"重新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恍如再次阅读一部陈年的日记,里面的思想情愫既曾相识又备感陌生",那么,它的看法是否充满偶然性,只反映作者某个时期的思想,而如今已时过境迁?
的确,读者会感到本书的行文是炽热的,但不是炽热的爱国主义,而是对自身文化的一种接近白热化的反感.这种反感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由它启发的文化批判远远超出一般的国民性批判.本书的特点,正在于它不是泛泛地罗列几项或十来项国民的"劣根性"然后提出老生常谈的补救之道,而是近乎千刀万剐式的切割.这个浓烈的感觉,是只有身处其中而又想全力地挣脱出来才会有的感觉.如今,作者已经居美三十余年,去国已久,纵使分析能力远胜于前,但已经没有了当时的心境,因此无可能再写出二十年前的东西.
在这里,又回到本书是否已失去"时效"的顾虑.要消弭这重顾虑,作者提出一个不寻常的解答:具有永久性价值的观点,往往是由独异的角度出发的.这种独异角度不只是由独异的人提出,而多半由一个人生中出现某些时刻的独异条件所提供.因此,这些时刻虽然短暂,这些条件纵使不会重现,却并不意味它们的结晶之价值也是短暂的.相反地,这个结晶应该属于珍禽异葩一类才对.
关于我个人的独异性(亦算是毛病),或许可简括为"**叛国罪"症候群.自从成为美国公民以后,我就一直在从事美国文化的批判,而且也是细微末节地批深批透.这个已经进行了十年以上的写作计划曰"弑母的文化",请读者拭目以待.
2003年12月11日
写于美国佛罗里达州新斯牟尔纳海滩
金句摘录
1.传统中国那种必须由"家"去定义个人的情形,在新中国成立后,就扩充为由"国家"去定义个人.
2.中国式的烹调术是用"合二为一"的原理去制造"味"的.中国人的"人情味"也是用同样的原理产生的,亦即是时我之中有你,你之中有我.因此,中国人对"人"的定义就是"仁者,人也",亦即必须用"二人"才能去定义任何一"人".
3.中国人自我压缩的人格,既然认为公然地保障自己的权益是不合法的,因此对让别人占便宜的容忍度就比较大,对受别人利用、摆布与控制的敏感度就会比较低.而且,还往往会纵容与姑息不合理的事情,让他们继续存下.
4.中国人避免对抗的心理看,使统治者对任何敢于起来反抗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冠以"破坏安定"的罪名.中国人向往"在一起"的倾向,也使统治者容易对任何持不同意见者搬用"破坏团结"这顶大帽子.
5.在中国人政教混同的权力结构底下,是不能有"公"与"私"之分的,因为它除了在国法的范围内管理老百姓外,还要越出这个范围去管理他们的"良知".在具有政教之争背景的西方,就很难出现这种情形.
6.政府当局尽量不让老百姓去知道、去接触、去理解干部们才有资格去知道的事物.这种措施背后的逻辑似乎是:干部是"成人",因此自然可以去做一些"成人"之事;老百姓是被"教养"的对象,因此自然不该去接触"儿童不宜"之事.将民众"儿童化",是中国统治者"弱民之术"的一个主要内容.
7.两千多年来,中国在大一统帝国的巨伞底下,其实也存在着支离破碎的所谓"封建"势力.然而,中央政府却设计出一套文官的选拔制度,把地方的乡绅势力"干部化".地方势力一旦被中央文官体制"干部化"了之后,遂不期然地产生了一种"天下观",是他们以治理整个帝国为己任.
孙隆基,祖籍浙江,1945年生于重庆,在香港长大,在台湾受大学教育,获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后赴美国深造,于明尼苏达大学专攻俄国史,获硕士学位,转赴斯坦福大学专攻东亚史(期间并在上海复旦大学进修一年),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拿大等多所大学任教。重要著作有《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历史学家的经线:历史心理文集》《未断奶的民族》《美国的弑母文化:20世纪美国大众心态史》《新世界史》和The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from Nationhood to Individuality等。
金句摘录
1.传统中国那种必须由"家"去定义个人的情形,在新中国成立后,就扩充为由"国家"去定义个人.
2.中国式的烹调术是用"合二为一"的原理去制造"味"的.中国人的"人情味"也是用同样的原理产生的,亦即是时我之中有你,你之中有我.因此,中国人对"人"的定义就是"仁者,人也",亦即必须用"二人"才能去定义任何一"人".
3.中国人自我压缩的人格,既然认为公然地保障自己的权益是不合法的,因此对让别人占便宜的容忍度就比较大,对受别人利用、摆布与控制的敏感度就会比较低.而且,还往往会纵容与姑息不合理的事情,让他们继续存下.
4.中国人避免对抗的心理看,使统治者对任何敢于起来反抗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冠以"破坏安定"的罪名.中国人向往"在一起"的倾向,也使统治者容易对任何持不同意见者搬用"破坏团结"这顶大帽子.
5.在中国人政教混同的权力结构底下,是不能有"公"与"私"之分的,因为它除了在国法的范围内管理老百姓外,还要越出这个范围去管理他们的"良知".在具有政教之争背景的西方,就很难出现这种情形.
6.政府当局尽量不让老百姓去知道、去接触、去理解干部们才有资格去知道的事物.这种措施背后的逻辑似乎是:干部是"成人",因此自然可以去做一些"成人"之事;老百姓是被"教养"的对象,因此自然不该去接触"儿童不宜"之事.将民众"儿童化",是中国统治者"弱民之术"的一个主要内容.
7.两千多年来,中国在大一统帝国的巨伞底下,其实也存在着支离破碎的所谓"封建"势力.然而,中央政府却设计出一套文官的选拔制度,把地方的乡绅势力"干部化".地方势力一旦被中央文官体制"干部化"了之后,遂不期然地产生了一种"天下观",是他们以治理整个帝国为己任.
孙隆基,祖籍浙江,1945年生于重庆,在香港长大,在台湾受大学教育,获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后赴美国深造,于明尼苏达大学专攻俄国史,获硕士学位,转赴斯坦福大学专攻东亚史(期间并在上海复旦大学进修一年),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拿大等多所大学任教。重要著作有《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历史学家的经线:历史心理文集》《未断奶的民族》《美国的弑母文化:20世纪美国大众心态史》《新世界史》和The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from Nationhood to Individuality等。
金句摘录
1.传统中国那种必须由"家"去定义个人的情形,在新中国成立后,就扩充为由"国家"去定义个人.
2.中国式的烹调术是用"合二为一"的原理去制造"味"的.中国人的"人情味"也是用同样的原理产生的,亦即是时我之中有你,你之中有我.因此,中国人对"人"的定义就是"仁者,人也",亦即必须用"二人"才能去定义任何一"人".
3.中国人自我压缩的人格,既然认为公然地保障自己的权益是不合法的,因此对让别人占便宜的容忍度就比较大,对受别人利用、摆布与控制的敏感度就会比较低.而且,还往往会纵容与姑息不合理的事情,让他们继续存下.
4.中国人避免对抗的心理看,使统治者对任何敢于起来反抗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冠以"破坏安定"的罪名.中国人向往"在一起"的倾向,也使统治者容易对任何持不同意见者搬用"破坏团结"这顶大帽子.
5.在中国人政教混同的权力结构底下,是不能有"公"与"私"之分的,因为它除了在国法的范围内管理老百姓外,还要越出这个范围去管理他们的"良知".在具有政教之争背景的西方,就很难出现这种情形.
6.政府当局尽量不让老百姓去知道、去接触、去理解干部们才有资格去知道的事物.这种措施背后的逻辑似乎是:干部是"成人",因此自然可以去做一些"成人"之事;老百姓是被"教养"的对象,因此自然不该去接触"儿童不宜"之事.将民众"儿童化",是中国统治者"弱民之术"的一个主要内容.
7.两千多年来,中国在大一统帝国的巨伞底下,其实也存在着支离破碎的所谓"封建"势力.然而,中央政府却设计出一套文官的选拔制度,把地方的乡绅势力"干部化".地方势力一旦被中央文官体制"干部化"了之后,遂不期然地产生了一种"天下观",是他们以治理整个帝国为己任.
孙隆基,祖籍浙江,1945年生于重庆,在香港长大,在台湾受大学教育,获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后赴美国深造,于明尼苏达大学专攻俄国史,获硕士学位,转赴斯坦福大学专攻东亚史(期间并在上海复旦大学进修一年),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拿大等多所大学任教。重要著作有《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历史学家的经线:历史心理文集》《未断奶的民族》《美国的弑母文化:20世纪美国大众心态史》《新世界史》和The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from Nationhood to Individuality等。
孙隆基,祖籍浙江,1945年生于重庆,在香港长大,在台湾受大学教育,获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后赴美国深造,于明尼苏达大学专攻俄国史,获硕士学位,转赴斯坦福大学专攻东亚史(期间并在上海复旦大学进修一年),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拿大等多所大学任教。重要著作有《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历史学家的经线:历史心理文集》《未断奶的民族》《美国的弑母文化:20世纪美国大众心态史》《新世界史》和The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from Nationhood to Individuality等。
说话的文化 本书特色 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六朝的丰碑巨制、韩柳欧苏的大块文章、明清之际的人生画卷,无不表现了对社会国家的...
一部阿拉伯文化史的光辉巨著,阿拉伯文化的知识宝库编辑推荐:艾哈迈德·爱敏是20世纪阿拉伯世界最负盛名的伊斯兰学者之一。毕生致力于阿拉伯历史的研究,其中八册本《阿...
字脉-撩起汉字的面纱 内容简介 《字脉:撩起汉字的面纱》主要内容包括:如果说中国有四大发明的话,那么汉字就是第五大发明;如果说世界有七大奇观的话,那么汉字就是第...
《路易斯·康传》生动描绘了建筑大师路易斯·康的传奇人生。他超过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串起美国20世纪的整个建筑史和文化史。1906年随家人从爱沙尼亚移民美国费城时...
牟宗三“道德的形而上学”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形而上学问题为背景,通过对康德哲学与牟氏哲学的比较研究,在深入挖掘牟氏道德形上学所蕴含的内在结构的基础上,重构了牟...
寓言精华 本书特色 寓言是智慧的源泉,自古以来就是读者喜爱的文学体裁。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寓言是一颗特别灿烂的明珠。其表现方式通常是用鲜活的人物、动物、植物形象,...
训诂学基础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七章,分为:训诂学的应用范围和训诂实践的两种形式、训诂实践的内容、训诂学小史、训诂术语简介、解释词义的方法和方式等。训诂学基础 目...
文明之谜 本书特色 《文明之谜》: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认识地球、宇宙、文化和自身的历史。我们无法回避祖先的终极询问: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雷海宗,字伯伦,生于1902年,河北永清县人。雷先生博闻强识、学贯中西,被称为“通中外,贯古今,兼宏微,融史哲”的史学大师。雷先生于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
《Photoshop CC 数码摄影后期处理完全自学手册》内容简介:《Photoshop CC数码摄影后期处理完全自学手册》是畅销书《Lightroom高手
对偶与对联 本书特色 冯兴炜著的这本《对偶与对联(精)》是关于对偶与对联的专业方面知识。本书系统地论述了对偶的历史、特点、分类、作用、基础、运用和训练,以及对偶...
仰望高峰-泽颖采访当代文化大师录 本书特色这是一部作者与三十位中国文化界“高峰”人物的对话录。通过作者敏锐的观察和智慧性发现,展示了文化大师们在其专业领域的职业...
李叔同精选集 本书特色本书精心整理收录李叔同的自述性散文、佛学经典演讲录、中西文艺简谈、新旧体诗词,涉猎全面、层次分明,以李叔同*经典、*平易的文字,带领大众读...
中国民间婚恋习俗-姻缘 良缘 孽缘 本书特色 《中国民间婚恋习俗:姻缘·良缘·孽缘》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民间婚恋习俗-姻缘 良缘 孽缘 内容简介 简介中国...
有头有脸儿 本书特色 有头有脸儿是北京土话,这个词儿很有意思,一个人有出版,有名望,人们会说他有头有脸儿。其实,头脸儿就是面子。人生在世,活的就是个体面。北京人...
财产的神话:走向平等主义的所有权理论 内容简介 本书是直指所有权多变与复杂结构的**部研究专著。本书以批评的眼光分析了“拥有某物”的含义,展示了有关分配公正的争...
米德尔敦.当代美国文化研究 目录 序言前言绪论 **章 调查的性质 第二章 城市的选择 第三章 历史背景**部分 谋生手段 第四章 主要的谋生手段 第五章 米德...
汉语语法史 本书特色 书稿从词法、句法等方面全面介绍了汉语悠久的语法历史,讲述了汉语数千年维持下来的的语法特点、变化了的语法特点以及以后发展出来的一些语法特点。...
现代汉语(重排本) 内容简介 八十年代以来,语言文字学科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都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可谓硕果累累,目不暇给。但是,要从这些成果中提炼精萃,加以吸收...
文明与野蛮 本书特色 作为一本著名的人类学著作,罗伯特·路威著的《文明与野蛮(精)》对人类文明文化史的描绘和阐述可谓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吕叔湘先生之称为“外行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