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信仰

超越信仰

作者:V.S.Naipaul

出版社: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2003-12-01

ISBN:9789570826661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波爾享譽國際的作品:印尼、伊朗、巴基斯坦和馬來西亞等四國見聞錄。

在印尼,奈波爾發現村野中人,他們在回教和科技的影響下,喪失了自己的歷史。在伊朗,他發現一種宗教專制,這種制度對人民的迫害和沙皇殊無二致。奈波爾在伊朗還遇見一些人,這些人對宰制他們日常生活每個層面的宗教規定已厭煩透頂。巴基斯坦──在悲劇性地實現回教再創的幻想之後──繼承了不共戴天之仇,繼承了皇宮,也繼承了古老的殘暴;接著齊亞總統又用沙烏地阿拉伯的一億美元製造宗教恐怖。在馬來西亞,「回教青年組織」依舊存在,甚至蒸蒸日上,人們不論在身心或地理環境上,都希望擺脫天人交戰,並努力實現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從精神虛無中活出真正的信仰。

本書所談的是當代一些尚未解決的重要問題:印尼、伊朗、巴基斯坦和馬來西亞皈依回教的影響,書中人物眾多,情節動人,全用奈波爾自己的方式呈現。回教是阿拉伯宗教,回教對皈依信徒有阿拉伯式的要求,因此所涉及的層面不單只是私人的信仰問題,還包括阿拉伯回教對皈依國家的歷史可能造成的影響,以及皈依的回教徒(不是阿拉伯人的回教徒)如何看待自己的過去和未來。

作者简介

奈波爾

印度裔,於1932年出生在千里達,1950年移民英格蘭。他在牛津大學學院念了四年書,1954年開始在倫敦寫作。除了寫作外,奈波爾沒有從事過其他行業。

他的小說著作等身,1971年,以《在自由的國度》榮獲「布克獎」;後來又出版了四本書:《游擊隊》、《大河灣》、《抵達之謎》和《世間之路》。1960年奈波爾開始周遊列國。《中間航道》紀錄的是他對西印度群島和南美洲的印象。《幽黯國度》、《印度:受傷的文明》和《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組合成他所謂的「印度三部曲」。1981年,出版《在信徒的國度:回教之旅》,全球為之紙貴;1995年奈波爾返回印尼、伊朗、巴基斯坦和馬來西亞,《超越信仰》即他在這四國的見聞錄。1990年,奈波爾因在文學上貢獻卓著,榮登「新年榮譽榜」。1993年,他成為「大衛.柯恩英國文學獎」的第一位得獎人。2001年奈波爾摘下諾貝爾文學獎桂冠...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隐藏其下的还有不同程度的绝望和未加修饰的忧愁一一在贫穷的年轻女子脸上的愁,这些都因为她们披戴的黑色和棕色头巾而消散、升华,仿佛她们只能依靠这种简单的自我抑制来处理无法满足的本能和需求。一想到诸如《女人时代》之类的杂志在印度很受欢迎,我不禁怀疑,印度尼西亚难道不需要为正在觉醒的女性也办本杂志?事达带说,的确如此,但她不能这样做,在报社工作的人员也不他们并不活在这个“模式”中。如果尝试插手,他们就是在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说话,这会造成伤害。对她而言,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从那个社会阶层找个受过教育的人,但这点很难,因为这等于要某人“回去依我看,人不能回去。整个群岛盛传一则寓言,是说一个儿子处游历后,不但变得富有,也接受了教育,但回到村子里,却发现与村人格格不入,还惹得每个村人对他十分恼火。最后,他的母亲说了些什么,儿子就变成了石头。这个故事传遍整个群岛,它的寓意是子女不能伤父母的心。”韦达蒂并没有借这则故事来说自己,但是我,这则故事很能解释为什么她惧怕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和读者对活她们无法抵达外的世界,倒是另外的世界自动出现《费刚创刊时,杂志社里没有一个女性员工披戴盖头,如今却有五六米尔塔夫人和韦达蒂都觉得自己总不能开口说:“我不希望看到你样打扮。自二十世纪十年代末期开始,某些伊斯兰教团体就开数判诸如《费米娜》这样的女性杂志了。——以上为OCR识别成果。

——引自章节:第七章噢,妈妈!噢,爸爸!


他比一般人的平均身高还高一点,体格很壮,或许在那件蜡染衬下还有一副威武的身驱。他棕色的眼睛很友善,双浑圆而白他蓄着胡子,满头挺直的黑发。他为什么对陌生人如此开诚布公,我不得其解。一如我的预料,他在金钱和成就方面总是洋洋得意。他似乎在一一证明伊玛杜丁的教导,和哈比比希望让伊斯兰教与科技融合的国家导向。他对我说,他长途跋涉地来参加这场隆重的婚礼,发现来的人的背景都非常简单,他在其中最为富有,这个国家的一切都处于发展之中。但是,他对我说的一切和每一次留给我的印象,都在后来的见面中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他并不如我想的那般得意。在大学大厅里举行的结婚仪式没有他也会持续到凌晨四点,他停留的时间不长。他没有掌控新社会,也是被社会遗弃的孤儿之一。我看到的关于他的一切其实都毫无胜利可言:对陌生人的过分热情,用英语交谈,在梅利亚饭店大厅的正确性。他有着绝望的野心,也不受任何保护,可以被轻易地打埼。他生活在危险的认知当中,大脑被旧有的尊卑观所占据。

——引自章节:第八章鬼怪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