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在碎片上 ; 人格的界碑: 北岛的位置 ; 回到现实 重新出发 ; 守护细若游丝的小传统 ; 一个报人文本的文化解读 ; 文学批评大众化是否可能 ; 传统有三张面孔 ; 笔墨还乡等。
《细若游丝的传统》是著名媒体人丁宗皓的一部作品集。本书收录随笔、访谈、文学评论等二十余篇,写作时间跨度三十年。本书脉络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文化和传统的批评与思考。作者认为,我们的文学精神传统,已从静水深流变成涓涓细流,细若游丝,但同时文学又无法斩断与民族精神传统的内在联系,传统细若游丝,但坚韧如丝。
文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是对文学生产一般规律的描述,也是对文学生产的根本要求。文学是社会生活实践土壤里的花朵,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即使极其个人化、个性化的写作,也跳不出这个范畴,只不过表现上有远近曲直。文学来源于生活,是说文学要观察现实生活形态,表达现实真实;而文学高于生活,是指作家充分调动情感,通过审美创造,使文学成为记录情感世界和精神追求的载体,成为表达生活本质真实的艺术形式。有生活之源,才有文学之流。
文学表达的是什么?每一个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都会有理性的追索,会得出一个主题、归纳出概念。但这绝不意味着作家可以从概念出发,按图索骥,到生活中去寻找和概念契合的素材,如此必然丢失整体把握生活的可能,扭曲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不了现实真实的文学注定无法反映生活本质真实,如此*终会断送文学的生命。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新时期文学,可以说是对沦为政治附庸状态下文学概念化的反拨,在打破禁锢,解放思想的语境下,文学获得新生,并重新建构文学本体。没有了“三突出”、“高大全”之类的束缚,中国文学生机重现,迎来了三十年的持续发展。但是,抖落了概念化沉重枷锁的文学,是否全面、健康地走上本体建构的道路?摆脱了旧的概念化,是否堕入新的概念化而不自觉?
考察当下的文学创作,我们认为,创作概念化倾向仍然普遍存在,并越来越严重制约中国当代文学的良性生长。这种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在吸纳、学习世界文学过程中,西方文学及其哲学背景,主要是现代西方人生哲学和后现代哲学的诸多概念,持续地对中国创作产生着深刻影响。诸如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解释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新历史主义以及女性主义等等,其中叔本华、尼采、萨特、伯格森、弗洛伊德、海德格尔、福柯、罗兰·巴特等人的哲学观念下的诸多概念,直接成为作家观照中国生活的视角和眼光,在这种状态下,中国生活成为这些概念对应的生活,抑或按照这些概念选择的生活,抑或是用来为这些概念作注脚的生活。现代西方哲学强烈的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色彩,注定了这些哲学概念总体特征,也决定了文学的基本面貌。人生痛苦和无聊,只是不断的欲求和挣扎;世界荒诞,人生无意义,只是一场残缺的盛宴;人生险恶,充满了计谋和倾轧,现实残酷而冷漠;人生而孤独,无家可归;无中心,无权威和整体等等。这些概念,深刻地影响了寻根文学、现代派文学、先锋文学以及新写实主义,并形成了与之相应的消极、颓废的精神基调。
其二,从社会学与文化学意义上说,新时期文学叙事,是关于中国现代化的文学叙事,写出精彩的中国故事,始终是中国作家努力的方向。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密切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书写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欣喜和艰难、得与失,以此获得文学的中国经验,在这一方面,中国作家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是,同时概念化倾向也普遍存在。这一类概念化,主要表现为,一些作家以西方现代化的经验,特别是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社会问题为参照系统,来观察中国社会生活,使诸多现代化语境下的概念成为进入中国生活叙事的预设性主题,这些概念在其中起到了统摄性作用。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一个农业大国的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城市化、信息化等等,必然发生相对应的社会现象和精神状况,而这些则成为作家进入生活的路线图。以乡村题材的文学而论,这些概念已经被充分书写。传统意义上的故乡消失,无根感随之出现;富裕农民文化饥饿,表现为欲望膨胀,小农意识成为精神局限;进城,无所附丽,传统道德约束丧失,在城市文明面前的压抑,仇视,无法融入;空巢问题;打工族有文化诉求;现代思想和制度在乡土社会悬置等等。以城市题材文学而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欲望;对现代生活水土不服,怀乡病;金钱奴隶,消费主义与物质至上;用经济的眼光重构历史等等,这样的概念已经十分为读者熟悉。其他概念,如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失落;生命正在承受之轻;生活整体感丧失,碎片化等等。不一而足。从整体上说,类似的概念,被新时期文学一一演绎过,同时和上述西方现代人生哲学诸多概念相互交织、渗透一处。
文学写作要表达创作者的思想和认识,要以自己的方式给出结论。但是概念化写作产生了大量的主题先行的文本,从文学本体建构的角度说,这标志着哲学、社会学和文化学对文学本体空间的侵蚀和挤占,导致文学写作成为注脚和附庸。这种普遍存在的概念化倾向,迟滞了文学本体构建的进程,当然更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健康成长。
首先,人物符号化倾向在文学文本中广为存在,一个时期以来,鲜有在读者中产生深远影响、代表时代本质真实的文学人物的出现,这不能不说是当下文学创作的一个巨大遗憾。当人物作为概念的化身进入文学叙事,就要服从概念逻辑的演进过程,而不是遵从人物自身心理和精神轨迹,不遵从人物的心理和精神轨迹,就体验不到生命正常的思想情感和人性温度,这个人物就不是活的,不是亲切可感的,更谈不上感染力。虚假、单一、苍白、生硬、无趣,这样的文学人物比比皆是。另一方面,社会转型期精神震荡过程中,西方现代人生哲学概念和当下生活体验的交织和渗透,催生了一批病态的文学人物形象,孤独、悲观、怪异、乖张、失败、精神扭曲甚至变态,因为这一类人物是概念化的产物,所以远远偏离了读者对社会生活的真切体验和审美期许。
其次,故事情节公式化现象普遍存在。文学人物和动人的故事情节,互为表里,经典的故事是成就文学人物的载体。一般说来,故事情节,要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就意味着,故事情节的特殊性是文学典型性必要前提。阅读当下的文学,甚至那些已经在市场上产生广泛影响、为一些专家拥趸的文学,都具有故事情节平庸化的现象,*鲜明的特点,是一览无余,看到开头就知道过程和结局。故事情节服从于概念,整个文学写作过程就是公式推导。这就是为什么广大读者总是感觉到生活如此丰富,而文学如此呆板,文学经验远远落后于现实生活体验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次,概念化倾向造成文学性匮乏。可以说,文学越来越远离诗意和诗性,文学的诗意一方面为生活素材所固有,另一方面来自于作家主观世界中的情愫,这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吸引、互动、生发的文学创造过程,在这一过程里,作家的想象力的充分发挥,是创造的翅膀,是引擎,是熔铸诗意的途径。而诗意产生的是文学超越生活真实抵达本质真实的必由之路。无疑,概念化的写作,则排斥了这一创造过程,造成了文学诗意的极度匮乏和文学想象力的萎缩。
*后,概念化倾向抑制了当下文学思想高度的产生,使用外来的哲学、社会学、文化学思想资源和已有的现代化经验,去观察中国现实,使文学写作形同按图索骥、刻舟求剑,其必然结果,无须作更多说明。
经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新时期文学,已然全面向世界打开自己的视野,在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中,概念化特征的出现自然有着多种原因,值得文学界思考。
在文化价值多元化的当下,中国作家的创作活动,处于一个外来文化已经涌入、正在不断涌入的环境里,处于外来文化意义叠加形成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概念世界里。这些概念带着各自的文化背景,携带着现代化的多方面经验,中国作家还来不及分辨,抑或还没有形成分辨能力。同时,在急剧变化的现实生活面前,中国作家还没有建构起自己的意义世界。客观地说,中国作家的思考远远落后于生活实践,在急速变迁、发展的社会现实面前,感到陌生、无措,甚至失语,在作家代与代之间,沟通和交流变得艰难。另外,市场化客观上引导一部分作家放弃创造文学经典的努力,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的写作,不可避免地迎合大众的平庸趣味、甚至低级趣味,导致种种新的类型化文学的产生,比如官场、情场、职场文学,这种类型化文学,也是由多种概念贯穿始终,具有典型的概念化倾向。上述种种原因,影响了文学精神和文学理想的坚持,当然谈不上文学本体的良性建构。
文学是一项伟大的创造活动,来源于生活的作品,若不经过作家的精心创造,都难以高于生活;而来源于概念的文学,不管花费多少心思,都注定低于生活。这一点,需要中国文学反思。
(《文学:警惕新概念化倾向》)
……
丁宗皓,男,1964年生,198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语言文学专业,高级编辑。曾任辽宁日报社社委会委员,主任编辑、《辽宁日报》编委。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辽宁省青年联合会委员、辽宁省作家协会特邀评论家。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从事诗歌、评论、散文的写作。著有诗歌集《残局》,散文集《阳光照耀七奶》。曾获辽宁文学奖·散文奖、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奖。
信仰 体裁 社会-从爱沙尼亚民俗学的角度分析 本书特色爱沙尼亚民俗档案化工作始于19世纪末,但民俗学者的研究仍倾向于芬兰学派,同时也关注民俗的社会文化研究,语言...
杜其容声韵论集 目录 自序陈澧反切说申论由韵书中罕见上字推论反切结构三等韵牙喉音反切上字分析毛诗连绵词谱毛诗释文异乎常读之音切研究部份叠韵连绵词的形成与带1-复...
面对巨变中的东亚景观-大都会的自我身份书写 内容简介 全球化风潮下的东亚大都会面貌丰富,瞬息万变,既缤纷绚烂电躁动不安,既熙来攘往也虚无孤单。黄宗仪教授以香港、...
莲年有鱼-民间美术中的隐秘欲念 本书特色 《莲年有鱼:民间美术中的隐秘欲念》由中国财富出版社出版。莲年有鱼-民间美术中的隐秘欲念 内容简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吉...
翻译研究:(第三版)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通过对翻译中意义的分析、不可译性、等值论等中心问题的剖析,追溯了翻译理论发展的历史,阐述了诗歌、小说及戏剧翻译的具体问题...
当代翻译理论--中国文库. 哲学社会科学类 内容简介 《当代翻译理论》对翻译学的性质及学科架构、翻译的方法论、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问题、翻译的技能意识、翻译美学等...
国学讲义 本书特色 《国学讲义》乃是章太炎先生晚年的治学心得,内容系统精炼、深入浅出,行文典丽古雅,集章氏毕生功力于一书,是了解章氏思想及国学进阶的*佳指引之...
民俗学与现代社会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汉语世界**本系统研究柳田国男思想的专著,系统介绍了柳田国男的生平事迹,对他开创的日本民俗学的起源、变迁、发展、理论方法等进...
很久很久以前:以神话原型打造深植人心的品牌 内容简介 故事人人爱听,如何让你的品牌成为像故事一样让消费者魂牵梦萦千方百计想要拥有的品牌? 这套理论系统将教你如何...
汉语历层研究纲要 本书特色 汉语历层研究纲要 内容简介 《汉语历层研究纲要》(作者郭攀)分为汉语历层研究的理论思考;准具象性文明层次词级语言单位;基点词...
中国历史文化散论 本书特色 《中国历史文化散论》一书堪称为研究中国历史的优秀之作,所收入的一些文章,或读书所得,有感而发;或因学术活动的需要,命题作文。它们之间...
大家国学.王易卷 目录 总序前言国学概论导言**编经学**章六艺概说第二章汉晋经学第三章唐宋经学第四章清代经学第二编小学**章小学概说...........《大...
动荡变换 成就斐然-西欧文明之路 内容简介 本书系《世界文明之路丛书》之一。西欧,从地理学而言,系指今欧洲大陆的西部;而从历史学和文化学意义上讲,西欧则包...
中国文化全知道 本书特色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炎黄子孙,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底蕴,不仅能增强...
淺野敦子あさのあつこ出生於日本岡山縣。1997年以《野球少年》獲得第35屆野間兒童文藝賞,並榮獲『日本厚生省中央兒童福祉審議會』推薦為優良讀物。2005年再以《...
数学文化 本书特色 本书从通俗易懂的数学问题、数学知识和数学历史出发,讲授数学的思想,精神和方法,让读者了解数学的科学价值、人文价值以及数学与人类文明的密切关系...
北大讲座(第五辑) 内容简介 本辑收讲座稿19篇,内容为:"自生能力与中国经济发展"(林毅夫);"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与斯大林的'对立'"(智效和);"关...
现代汉语通论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全新的现代汉语课程教材。它总结了近20年来在现代汉语教学的经验教训,力求培养学生观察、搜集语言事实和分析、研究语言事实的能力。在...
江苏茶文化遗产调查研究 本书特色 《江苏茶文化遗产调查研究》介绍了茶文化具有深刻的中华民族烙印,是中国文化精髓,更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遗产研究...
食之五味:随园食单+食疗本草+食宪鸿秘+山家清供(全4册)(函套平装) 本书特色 1.《食之五味》收录的四种图书皆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经典之作,看《食疗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