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匡汉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在文学批评、诗学以及台港、海外华文研究中取得了广泛的成就,是当代理论界的一位大家。在本书中,他经过多年深入细致的潜心研究,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新的学术概念,有不少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一、“大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 在本书中,针对当代文学版图中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的思维方式,和中国大陆与台港澳地区被认为划分为“两个天地”的局面,作者将中国文学置于世界文学大环境下,以一种基于大历史文化背景的辩证整体思维方式,以中华民族的命运、理想为母体,提出“大中国文学”概念,旨在反思文学、打通地域,试图打通现代与当代、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大陆与台港…使当代文学在一个世界性的寥廓的网络中,找到确定自己的位置,获得新的价值,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具有突破性进展。二、“辩证思维方式” 在考量中国当代文学路径时,作者以辩证思维思考当代文学遇到的问题,打破各自为营、互相隔膜的现状,梳理两岸文学在中国传统滋养下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流变,呼吁放下分歧,多沟通,创造性的解读,清晰地考量了中国当代文学的若干问题。作者直面20世纪中国文学下半叶文学进程中种种矛盾的现象,辩证阐释了诸如“时间与空间”“主流与非主流”“语言与现实”“限制与自由”“此岸与彼岸”“发散与收敛”等文学元素之间的多重互补关系,深入探讨了当代文学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探讨其中相辅相成,相荣共生的关系。三、呼吁和合思维,共建大中国文学 在研究梳理中国当代文学过程中,作者运用“和合生物”的整体思维,倡导两岸沟通、重建文学秩序,具有大视野,大胸襟。有助于研究者打破单一思维,跳出藩篱,使各类复杂的文学类型集文学现象在更加系统的网络中,确定自己的位置,有助于文学进行结构关系的调整。作者试图在当代文学的丛林中,找到一条正确的研究之路,为后人解读当代文学提供一个清晰、合理的局面。将其置于世纪性、全球化、世界的文学语境中,重新回顾20世纪下半叶中国文学走过的崎岖与坎坷,伤痕与挣脱;以及那些曾经发生过的物质的损毁和精神的创伤,思考文学的生存意义与生存方式,重新定义文学的过程哲学,使我们的文学回顾进入主体与客体互动的阶段。这种诠释,不是要“翻开旧账”,而是经由咀嚼让它“芝麻开门”,让经验和问题进一步敞开。
回首向来萧瑟行。对历史的寻踪和文脉的梳理,也是对当下文学“路”和“桥”的选择与认取。本书以中国新文学史上特殊的时间段——20世纪下半叶(1950—2000年)的文学路径为观察、切入点,通过回顾与反思,深入析述了共和国文学由“一”到“多”、由“封闭”到“开放”的伟大过渡,从中提炼其宝贵的经验与教训;辩证阐释了诸如“时间与空间”“主流与非主流”“语言与现实”“限制与自由”“此岸与彼岸”“发散与收敛”等文学元素之间的多重互补关系;悉心考量了当代文学生态的得失,寻求足以共享的各美其美、集美之美的和谐境界;在整体性“大中国文学”视野下,认真探讨了海峡两岸当代文学的优长以及和合的愿景。本书规避一般的“史”的罗列,侧重于以分析哲学对“问题”的提出和解读,富有创新思维的观念,则贯穿于“诗—思—史”的关系结构和智性表述之中。
杨匡汉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专事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老学者,著述甚丰,笔耕不辍,历时五年完成的新作《中国当代文学路径辨正》,重点回顾与反思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由现象察本质,由特点见规律,对“时间与空间”“主流导向”“语言与现实”“自由与限制”“此岸与彼岸”等文学要素做了辩证的阐释,探悉了文学脉搏,体现了独到见解,且富于问题意识,避免了凌空蹈虚、隔靴搔痒的一般性评论。凝重而灵动的行文风格,使之不失为既有学术价值又可读性较强的专著。一一白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杨匡汉研究员作为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资深专家,近期用五年时间,精心完成了《中国当代文学路径辨正》的学术专著。本书以中国新文学史上特殊的时间段一一20世纪下半叶的文学道路为切入点,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和美学的观点,深入析述了中国当代文学由“一”到“多”、由“封闭”到“开放”的过程,并以问题意识提炼其宝贵的经验教训。本书规避了一般性的“史”的罗列,贯穿“诗一一思一一史”的结构,对历史的寻踪和文脉的梳理,无疑可以使文脉更好地认知当今和昭示来兹,深信有相当的出版价值和相应的社会意义。一一雷达(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研究员、创研部原主任)
杨匡汉(1940—),上海宝山人,当代学者、文学评论家。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副会长,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监事长,中国出版集团学术顾问。出版有《艾青传论》《缪斯的空间》《时空的共享》《中国新诗学》《中国当代文学》《扬子江与阿里山对话》《中华文化母题与海外华文文学》《玉树临风——学术自选集》《20世纪中国文学经验》《海外华文文学知识谱系的诗学考辩》《莼鲈之思》等30余种著作,并主编《开放文丛》《90年代文学观察》等多套丛书。曾获中国图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奖等。
《笑林广记》是一部古代笑话集,它是民间笑话的集大成者,其刻本最早见于宋代,元、明、清三代,该书内容不断充实,并出现了几种
词学三著-邓乔彬学术文集-第六卷 本书特色 本丛书为邓乔彬教授30多年从事古代文学与艺术研究成果的结集。《邓乔彬学术文集》按内容及篇幅分为12卷。本丛书运用综合...
房屋建筑及结构设计 目录 第1章概论1.1建筑的分类等级和建筑三要素1.1.1建筑物的分类1.1.2建筑物的等级划分1.1.3建筑构成的要素1.2建筑设计与结构...
王向远著作集:第四卷: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 本书特色 《王向远著作集》收录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向远的代表性著作12部,总字数近400万,内容涉及东方文学、日本文学...
《水浒》《西游》探源--与德堂古典小说研究丛稿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主要从事明清文学教学、科研工作,本书收入了作者20多篇论文,其中大部分是有关《水浒传》、《西游...
带你游成都:最应该去的28个地方 本书特色 成都是四川省省会,位于长江上游美丽富饶的川西平原的腹心地带,是中国西部一座美丽的现代化都市,我国重要历史文化...
王安忆研究资料-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乙种) 内容简介 《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汇编》全面系统地展示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成就和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的现有水平,...
取悦者的解析 本书特色 我们无法真正改变自己,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小女孩。我们无法改变生命之树的纹路,但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完美主义者会一点点地摧毁自己...
走出儿童文学拘囿的安徒生研究 本书特色 安徒生童话的“成人性”,或许是拥有真实的安徒生童话阅读体验者的共识。在丹麦,人们从未将他当作单纯...
灯下录-谈鲁迅.现代文学及其他 本书特色 《灯下录--谈鲁迅现代文学及其他》为作者张铁荣的论文集,其中包括有关鲁迅研究、现代文学的相关思考,以及个人的书评序跋,...
词曲研究-民国文学文化名著 本书特色 有人说,词是从诗解放的,曲是从词解放的,总之词曲是一种解放。假使,但在形式上说也许有几分还像;若在规律上说的话,那正是相反...
香樟木盒《读风臆评》(一函二册) 本书特色 ★ 16开,青岛出版社出版★ 我国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李致忠、青岛博物馆馆长隋永琦作序★ 香樟木推拉盖书匣包装,布面线...
俺の愛した男は死んだ。おまえが殺したんだ――大輝。糸の町役場の上司にして、大家のサバト。黒ずくめの怪しい姿と、山の畑での
手术中病理诊断图鉴 内容简介 本书着重介绍了与冷冻切片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问题,对甲状腺、乳腺,女性生殖系统等做了详细介绍。手术中病理诊断图鉴 目录 **章...
杜学与苏学 本书特色 本书为杨教授十余年研究杜甫苏轼之成果,论及杜甫对宋诗的影响,又从杜甫苏轼所处景况及其性格等方面着眼,论杜苏诗风之异同,论点独特。杜学与苏学...
晚清小说广告研究 本书特色 晚清时期报刊上的小说广告,是反映晚清时期小说创作、出版、销售、阅读等状况的珍贵史料,对晚清小说研究意义重大。本书不仅对五家晚清主要报...
明清文学史讲演录 本书特色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名师们手中,这门艺术往往呈现出丰富的色彩,放射出迷人的光芒。在当下的中国,学术著作往往呈现出严肃的面孔,给人的...
临床急诊麻醉与复苏学 本书特色 《临床急诊麻醉与复苏学》:急诊医学是医学领域中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跨学科专业,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因灾害、事故所致的创伤、中毒以及...
我的父亲朱德 内容简介 黄土高原静若处子,在百年孤独中守着它的纯洁和欲望。 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并没有因为战争的硝烟而改变它的安详面目。近处,远处,都沉浸在死一般...
人与人间(萧军回忆录) 内容简介 该书是萧军先生生前亲手撰写的回忆录,时间从先生童年起,到建国后的五十年代初先生在东北办《文化报》止。书中先生详细介绍了自己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