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讲述了季羡林在北京和德国生活的经历,以及对师友的追忆。季羡林在高中结束以后便离开了山东,后来在德国待了十年,在北京更是生活了大半辈子,这两个地方对他而言,故乡与他乡的概念已然融合在一起,既是他乡,也是故乡,所以还是莫要“问”了吧。
本书主要讲述了季羡林在北京和德国生活的经历。分为漂洋过海求真知 ; 北京城的人和事 ; 风义平生师友间三辑。主要内容包括: 遥远的怀念、德国学习生活回忆、初抵柏林、哥廷根、我的老师们、反希特勒的人们等。
遥远的怀念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部出了一个绝妙的题目,实在是先得我心。我十分愉快地接受了写这篇文章的任务。
唐代的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今之学者亦然。各行各业都必须有老师。“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虽然修行要靠自己,没有领进门的师傅,也是不行的。
我这一生,在过去的六十多年中,曾有过很多领我进门的师傅。现在虽已年逾古稀,自己也早已成为“人之患”(“人之患,在患为人师”),但是我却越来越多地回忆起过去的老师来。感激之情,在内心深处油然而生。我今天的这一点点知识,有哪一样不归功于我的老师呢?从我上小学起,经过了初中、高中、大学,一直到出国留学,我那些老师的面影依次浮现到我眼前来,我仿佛又受了一次他们的教诲。
关于国内的一些老师,我曾断断续续地写过一些怀念的文章。我现在想选一位外国老师,这就是德国的瓦尔德施密特教授。
我于1934年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在故乡济南省立高中当了一年国文教员。1935年深秋,我到了德国,在哥廷根大学学习。从1936年春天起,我从瓦尔德施密特教授学习梵文和巴利文。我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曾旁听过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课程,我当时就对梵文产生了兴趣。但那时在国内没有人开梵文课,只好画饼充饥,徒唤奈何。到了哥廷根以后,终于有了学习的机会,我简直如鱼得水,乐不可支。教授也似乎非常高兴。他当时年纪还很轻,看上去比他的实际年龄更年轻,他刚在哥廷根大学得到一个正教授的讲座。他是研究印度佛教史的专家,专门研究新疆出土的梵文贝叶经残卷。除了梵文和巴利文外,还懂汉文和藏文,对他的研究工作来说,这都是不可缺少的。我一个中国人为什么学习梵文和巴利文,他完全理解。因此,他从来也没有问过我学习的动机和理由。**学期上梵文课时,班上只有三个学生:一个乡村牧师,一个历史系的学生,第三个就是我。梵文在德国也是冷门,三人成众,有三个学生,教授就似乎很满意了。
教授的教学方法是典型的德国式的。关于德国教外语的方法我曾在几篇文章里都谈到过,我口头对人“宣传”的次数就更多。我为什么对它如此地偏爱呢?理由很简单:它行之有
效。我先讲一讲具体的情况。同其他外语课一样,**年梵文课(正式名称是:为初学者开设的梵文课)每周两次,每次两小时。德国大学假期特长特多。每学期上课时间大约只有二十周,梵文上课时间共约八十小时,应该说是很少的。但是,我们**学期就学完了全部梵文语法,还念了几百句练习。在世界上已知的语言中,梵文恐怕是语法变化*复杂、*烦琐,词汇量*大的语言。语法规律之细致、之别扭,哪一种语言也比不上。能在短短的八十个小时内学完全部语法,是很难想象的。这同德国的外语教学法是分不开的。
**次上课时,教授领我们念了念字母。我顺便说一句,梵文字母也是非常啰唆的,绝对不像英文字母这样简明。无论如何,**堂我觉得颇为舒服,没感到有多大的压力。我心里满以为就会这样舒服下去的。第二次上课就给了我当头一棒。教授对梵文非常复杂的连声规律根本不加讲解。教科书上的阳性名词变化规律他也不讲。一下子就读起书后面附上的练习来。这些练习都是一句句的话,是从印度梵文典籍中选出来的。梵文基本上是一种死文字,不像学习现代语言那样一开始先学习一些同生活有关的简单的句子,什么“我吃饭”“我睡觉”等等。梵文练习题里面的句子多少都脱离现代实际,理解起来颇不容易。教授要我读练习句子,字母有些还面生可疑,语法概念更是一点儿也没有。读得结结巴巴,译得莫名其妙,急得头上冒汗,心中发火。下了课以后,就拼命预习。一句只有五六个字的练习,要查连声,查语法,往往要做一两个小时。准备两小时的课,往往要用上一两天的时间。我自己觉得,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过了一段时间,自己也逐渐适应了这种学习方法。头上的汗越出越少了,心里的火越发越小了。我尝到了甜头。
除了梵文和巴利文以外,我在德国还学习了几种别的外语。教学方法都是这个样子。相传19世纪德国一位语言学家说过这样的话:“拿学游泳来打个比方,我教外语就是把学生带到游泳池旁,一下子把他们推下水去。如果他们淹不死,游泳就学会了。”这只是一个比方,但是也可以看出其中的道理。虽然有点儿夸大,但道理不能说是没有的。这就是瓦尔德施密特教授留给我的**个也是*深刻的一个印象。从那以后,一直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被征从军为止,我每一学期都必选教授的课。我在课堂上(高年级的课叫作习弥那尔)读过印度古代的史诗、剧本,读过巴利文,解读过中国新疆出土的梵文贝叶经残卷。他要求学生极为严格,梵文语法中那些古里古怪的规律都必须认真掌握,绝不允许有半点儿马虎和粗心大意,连一个字母他都不放过。学习近代语言,语法没有那样繁复,有时候用不着死记,只要多读一些书,慢慢地也就学通了。但是梵文却绝对不行。梵文语法规律有时候近似数学,必须细心地认真对付。教授在这一方面是十分认真的。后来我自己教学生了,我完全以教授为榜样,对学生要求严格。等到我的学生当上了老师的时候,他们也没有丢掉这一套谨严细致的教学方法。教授的教泽真可谓无远弗届,流到中国来,还流了几代。我也总算对得起我的老师了。
瓦尔德施密特教授的专门研究范围是新疆出土的梵文贝叶经。在这一方面,他是蜚声世界的权威。他的老师是德国的梵文大家吕德斯教授,也是以学风谨严著称的。教授的博士论文以及取得在大学授课资格的论文,都是关于新疆贝叶经的。这两本厚厚的大书,里面的材料异常丰富,处理材料的方式极端细致谨严。一张张的图表,一行行的统计数字,看上去令人眼花缭乱,头脑昏眩。我一向虽然不能算是一个马大哈,但是也从没有想到写科学研究论文竟然必须这样琐细。两部大书好几百页,竟然没有一个错字,连标点符号,还有那些稀奇古怪的特写字母或符号,也都是个个确实无误,这实在不能不令人感到吃惊。德国人一向以彻底性自诩,我的教授忠诚地保留了德国的优良传统。留给我的印象让我终生难忘,终生受用不尽。
但是给我教育*大的还是我写博士论文的过程。按德国规定,一个想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必须念三个系:一个主系和两个副系。我的主系是梵文和巴利文,两个副系是斯拉夫语文系和英国语文系。指导博士论文的教授,德国学生戏称之为“博士父亲”。怎样才能找到博士父亲呢?这要由教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决定。学生往往经过在几个大学中获得的实践经验,*后决定留在某一个大学跟某一个教授做博士论文。德国教授在大学里至高无上,他说了算,往往有很大的架子,不大肯收博士生,害怕学生将来出息不大,辱没了自己的名声。越是名教授,收徒弟的条件越高。往往经过几个学期的习弥那尔,教授真正觉得孺子可教,他才点头收徒,并给他博士论文题目。
对我来讲,我好像是没有经过那样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第四学期念完,教授就主动问我要不要一个论文题目。我听了当然是受宠若惊,立刻表示愿意。他说,他早就有了一个题目《〈大事〉伽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问我接受不接受。我那时候对梵文所知极少,根本没有选择题目的能力,便满口答应。题目就这样定了下来。佛典《大事》是用所谓“混合梵文”写成的,既非梵文,也非巴利文,更非一般的俗语,是一种乱七八糟杂凑起来的语言。这种语言对研究印度佛教史、印度语言发展史等都是很重要的。我一生对这种语言感兴趣,其基础就是当时打下的。
题目定下来以后,我一方面继续参加教授的习弥那尔,听英文系和斯拉夫语文系的课,另一方面就开始读法国学者塞那校订的《大事》,一共厚厚的三大本,我真是争分夺秒,“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我把每一个动词形式都做成卡片,还要查阅大量的图书杂志,忙得不可开交。此时国际环境和生活环境越来越恶劣。吃的东西越来越少,不但黄油和肉几乎绝迹,面包和土豆也仅够每天需要量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黄油和面包都掺了假,吃下肚去,咕咕直叫。德国人是非常讲究礼貌的。但在当时,在电影院里,屁声相应,习以为常。天上还有英美的飞机,天天飞越哥廷根上空。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炸弹落下,心里终日危惧不安。在自己的祖国,日本军国主义者奸淫掳掠,杀人如麻。“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我是根本收不到家书的。家里的妻子老小,生死不知。我在这种内外交迫下,天天晚上失眠。偶尔睡上一会儿,也是噩梦迷离。有时候梦到在祖国吃花生米,可见我当时对吃的要求已经低到什么程度。几粒花生米,连龙肝凤髓也无法比得上了。
我的论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慢慢地写下去的。我想,应当在分析限定动词变化之前写上一篇有分量的长的绪论,说明“混合梵语”的来龙去脉以及《大事》的一些情况。我觉得,只有这样,论文才显得有气派。我翻看了大量用各种语言写成的论文,做笔记,写提纲。这个工作同做卡片同时并举,经过了大约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写成了一篇绪论,相当长。自己确实是费了一番心血的。“文章是自己的好”,我自我感觉良好,觉得文章分析源流,标列条目,洋洋洒洒,颇有神来之笔,值得满意。我相信,这一举一定会给教授留下深刻印象,说不定还要把自己夸上一番。当时欧战方殷,教授从军回来短期休假。我就怀着这样的美梦,把绪论送给了他。美梦照旧做了下去。隔了大约一个星期,教授在研究所内把文章退还给我,脸上含有笑意,*初并没有说话。我心里咯噔一下,直觉感到情势有点儿不妙了。我打开稿子一看,没有任何改动。只在**行**个字前面画上了一个前括号,在*后一行*后一个字后面画上了一个后括号。整篇文章就让一个括号括了起来,意思就是说,全不存在了。这真是“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掉了。我仿佛当头挨了一棒,茫然、懵然,不知所措。这时候教授才慢慢地开了口:“你的文章费劲很大,引书不少。但是都是别人的意见,根本没有你自己的创见。看上去面面俱到,实际上毫无价值。你重复别人的话,又不完整准确。如果有人对你的文章进行挑剔,从任何地方都能对你加以抨击,而且我相信你根本无力还手。因此,我建议,把绪论统统删掉。在对限定动词进行分析以前,只写上几句说明就行了。”一席话说得我哑口无言,我无法反驳。这引起了我激烈的思想斗争,心潮滚滚,冲得我头晕眼花。过了好一阵子,我的脑筋才清醒过来,仿佛做了黄粱一梦。我由衷地承认,教授的话是完全合情合理的。我由此体会到:写论文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这是我一生**次写规模比较大的学术论文,也是我**次受到剧烈的打击。然而我感激这一次打击,它使我终生头脑能够比较清醒。没有创见,不要写文章,否则就是浪费纸张。有了创见写论文,也不要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空洞的废话少说、不说为宜。我现在也早就有了学生了。我也把我从瓦尔德施密特教授那里接来的衣钵传给了他们。
我的回忆就写到这里为止。这样一个好题目,我本来希望能写出一篇像样的东西。却是事与愿违,文章不怎么样。差幸我没有虚构,全是大实话,这对青年们也许还不无意义吧。
1987年3月18日晨
……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200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
——钟敬文(中国民俗学之父、散文家)
做学问应该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
——胡适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筷子扎根 本书特色 在当下的小说写作中,有一种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被回避,那就是人的形象有可能不是庸俗的,而是高贵的;不是阴暗的,而是决意做出英勇的选择。...
《帝范 臣轨 庭训格言》内容简介:《帝范》据文献记载为唐太宗晚年为太子李治撰写的帝王教科书。《帝范》现存四卷,内容包括君体
《手把手教你做产品经理》内容简介: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崛起及发展,软件和各类互联网产品的设计、市场营销、商业模式、产品运营
一曲难忘 本书特色 ★张爱玲曾说她"*羡慕的职业"就是"写影评",编剧张爱玲是其创作史上不容忽视的一页.★从《不了情》《太太万岁》到《六月新娘》《一曲难忘》,张...
一方阳光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四辑:《碎琉璃》展现的是作者故乡,山东兰陵。琉璃,不碎的宝石,人间罕见;故乡,作者心中珍藏至宝,在记忆中闪烁,在现实里破碎,在思念的...
缀英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诗选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线装书局2008年出版★ 国学大师启功、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主编,封面由袁行霈题名★ 全书收录90位馆员...
《烂尾楼》内容简介:这是一个喧嚣的年代,70后沉沉浮浮,80后鼓鼓噪噪。随着一个女老板的神秘死亡,这个时代敲人心魄的海市蜃楼—
杂文精编插图典藏版-沉默的大多数 本书特色 海报:《沉默的大多数(*新修订插图典藏版)》: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
中国言实出版社雄风文丛记得 本书特色 “雄风文丛”中的作品总能较为准确地反映时代的本质、生活的主潮、人民的呼声和愿望,总能给人审美的愉悦、心智的启迪与精神的鼓舞...
凯尔特的曙光 本书特色 叶芝是二十世纪*伟大的英语诗人他一生所写的情诗,都是为了一个女人全世界都对他青眼有加,她却只肯给他一记白眼华丽浪漫皆是一位天才赞美令他终...
赤都心史 本书特色 此本为著者在莫斯科一年中的杂记,继续于《饿乡纪程》之后。《饿乡纪程》以出版,商务印书馆改名为《新俄国游记》。《饿乡纪程》叙至到莫斯科日为止,...
《争夺价值链》内容简介:中国中小型制造业和分销零售商的现实情况令我们诧异——大多数公司徘徊在边缘处求生存和成长,以完成利润
想一想.死不得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曹启泰先生一次独特的旅行故事。这本书前半部记录了曹启泰美国之旅的丰富际遇及感想,后半部曹启泰则用他一贯的语带机锋,侃侃而谈他...
7月20日,北岛在2011香港书展上作题为“古老的敌意”的演讲。他援引诗人里尔克《安魂曲》中的名句——“正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
宋诗鉴赏辞典 本书特色 诗中典故及疑难字句的注释,一般置于正文中,有投影置于篇末。《宋诗鉴赏辞典》所涉古代年份,一律用旧纪年,并括注公元纪年(\"年\"字则省略...
新诗百年诗抄 本书特色 首部汇集现当代著名诗人的手稿纪念本见字如晤,向新诗百年致敬。茫茫人海,只要还有一人在读诗,诗人就不孤独。琳琅满目的书海,只要还有1000...
捕风者说 内容简介 本书是麦家的**个散文集,其中收录了他历年在报刊上发表的散文,一些篇章和写给友人的书信是首次刊发。收录的文章包括:博尔赫斯和我、我有三本《聚...
诗人漫游记 文坛琐忆 本书特色 威廉·亨利·戴维斯编著的《诗人漫游记文坛琐忆》以作者的流浪生活为线索,刻画了他在那些年代结识的几十个人物的形象,向读者揭开了英国...
余秋里回忆录-上下册 本书特色 《余秋里回忆录》是一部记载余秋里同志投身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历程的回忆录,实际上是我们党始终不懈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光辉历...
一切永恒的清泉-尼采诗歌精选 本书特色《一切永恒的清泉:尼采诗歌精选》由我国著名诗人朵渔精选尼采诗歌中的精品结集而成,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尼采的诗歌风貌,所选诗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