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屠杀

大屠杀

作者:[美] 戴维·M·克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5-7-31

评分:9.3

ISBN:9787208125438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戴维·M·克罗(David M.Crowe),美国伊隆大学法学院法学教授和历史学教授、哥伦比亚大学民族研究协会名誉主席、美国大屠杀纪念博物馆教育委员会成员,出版过多部研究大屠杀的著作,2004年关于辛德勒的著作、2007年关于东欧吉卜赛人的著作都获得了美国历史读物俱乐部的选择奖。

作品目录

译者序
前言
引言
第一章犹太民族的历史 基督教世界反犹偏见的起源及其在宗教改革时代的演进
犹太人的起源
犹太人、希腊化与马加比(哈斯摩)起义
反犹情绪的根源:犹太人与希腊人之间的冲突
犹太教、犹太人和即将到来的基督教
犹太战争和民族大起义(66—70)
犹太教、基督教和巴尔·科赫巴起义
君士坦丁、基督徒和犹太人
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个世纪的犹太人
中世纪早期和拜占庭帝国的犹太人
十字军东征和地中海世界的犹太人
教皇英诺森三世和犹太人
中世纪高利贷业:基督徒与犹太人
杀人祭神的传说
死亡时代:中世纪晚期的犹太人
西欧犹太人被驱逐
黑死病
最后的耻辱:西班牙和葡萄牙犹太人被驱逐
新教改革
罗马天主教廷、犹太人和反宗教改革运动
结论
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资料
第二章 犹太人、启蒙运动、解放,以及20世纪早期种族性反犹主义的兴起
犹太人在宗教改革之后的欧洲
启蒙运动
1789—1799年法国革命、拿破仑一世与犹太人
后拿破仑时代的欧洲犹太人
19世纪反犹主义的思想和民族主义起源
一战之前德国、奥地利、法国和俄国的政治性反犹主义
《锡安长老议定书》
结论
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资料
第三章 阿道夫·希特勒的世界,1889—1933年 战争、政治和反犹主义
阿道夫·希特勒:家族起源及对其犹太血统的质疑
结论
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资料
第四章 纳粹党当权时期,1933—1939年 人种改良学、种族和生物学;犹太人、残疾人和罗姆人
两战之间德国的犹太人社团
1933—1935年:德国的纳粹化和“犹太人问题”
《纽伦堡法令》
纳粹雅利安奥运会(1936年)
“雅利安化”运动与通向“水晶之夜”的道路
早期强制绝育运动
安乐死:理论与纳粹党的实践
罗姆人(吉卜赛人)
同性恋者
结论
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资料
第五章 战时纳粹德国,1939—1941年 “安乐死”与身心残疾者;隔离区与犹太人
儿童“安乐死”计划
成人“安乐死”计划
通向战争之路与德国入侵波兰
波兰的种族战争:波兰基督徒
“总督府”的创设:纳粹德国的“种族实验室”
两战之间的波兰犹太人
在波兰针对犹太人的战争
对总督府境内犹太人的人身与经济剥削
“尼斯柯计划”、卢布林保留区和马达加斯加
“马达加斯加计划”
德占波兰犹太人隔离区的建立
罗兹(即里兹曼施塔德)犹太人和罗姆人
华沙
克拉科夫
克拉科夫隔离区内的统治、生活和工作
强制劳动与食物
结论
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资料
第六章 人侵苏联与通向“最终解决”之路
苏联被占领土上的犹太人
茨瓦藤狄克和千亩:维尔纽斯的“国际义人”
“巴巴罗萨行动”和集体屠杀计划
特别行动队
国防军
德军入侵苏联
德国在苏联的早期屠杀行动
拉脱维亚、立陶宛和乌克兰的胁从行径
匈牙利及罗马尼亚的胁从
罗姆人和残疾人
结论
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资料
第七章 最终解决,1941—1944年 灭绝营和集体屠杀实验
“最终解决”方案的策划
从大德意志帝国转运出境
特雷西恩施塔德
“死亡机器”实验
万湖会议
最终解决
切尔姆诺
“莱因哈德行动计划”的灭绝营:贝尔泽克、索比堡与特雷布林卡
奥斯维辛
“死亡工厂”:奥斯维辛二号营区比克瑙
吉卜赛家庭营
奥斯维辛一号与二号营区的医学实验
奥斯维辛三号营区布纳/莫诺维兹
奥斯维辛的抵抗
马伊达内克
主要隔离区的清算
结论
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资料
第八章 西欧及纳粹盟国的“最终解决”
西欧的“大屠杀”
纳粹盟国
结论
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资料
第九章 大屠杀与欧洲中立国扮演的角色 历史与当今
欧洲中立国
结论
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资料
第十章 解放、难民与寻求正义 欧洲、美国和以色列的战争罪行调查与审判
集中营与灭绝营的解放
难民:犹太人和罗姆人
对首要战犯的审判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西欧的战争罪调查审判
东欧和苏联的战争罪审判
结论
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资料
专业术语表
附录一 大屠杀期间各国犹太人估计死亡人数
附录二 大屠杀期间各国罗姆人估计死亡人数
附录三 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民族义人”
附录四 党卫军军阶(基于美军陆军军职)
附录五 德国陆军军阶(基于美军陆军军职)
索引
· · · · · ·

作者简介

戴维·M·克罗(David M.Crowe),美国伊隆大学法学院法学教授和历史学教授、哥伦比亚大学民族研究协会名誉主席、美国大屠杀纪念博物馆教育委员会成员,出版过多部研究大屠杀的著作,2004年关于辛德勒的著作、2007年关于东欧吉卜赛人的著作都获得了美国历史读物俱乐部的选择奖。

精彩摘录

结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初两年,纳粹德国加强了对犹太人、罗姆人、残疾人他少数族群的迫害,从而使这段时期成为通往“大屠杀”的中介阶段。对大德意志帝国境内的身心缺陷者来说这一阶段的大屠杀见证了纳粹最初的集体屠杀运动的开展一安乐死”计划在安乐死运动期间,德国人开发的一系列新技术和新方法后将被应用于更加广的范国,即194年至1945年对犹大人问题”的“最终解决1839年秋天希特勒征服波兰部分领土,使得帝国的决策层不得不面对一个比先前单单一个德国复杂得多的局面。波兰犹太人口的绝对数量,则令计划的制订上加难。更何况,德国人必须应对的不只是波兰众多的犹太商人口,还有庞大的商人口一一他们也被视为低级种族。对波兰精英阶层的摧残是德国人行动的ー分,目的是慢慢毁灭这个民族的社会肌理,并将它逐渐转变为一个奴性社会。不波兰犹太人一直都是德国人考虑的中心问题、他们心采用更极端的方式,对大的犹太人口。德国占领当局最终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在“总督府”境内建立一个硕大的隔离区体系。“总督府”成了德国人的垃圾堆积场犹太人和全欧洲的各种少数族群都被运送到这里。后来,这里则成为“最终解决”计划的集体杀戮基地。尽管隔离区的制度几经变迁,但基本理念一直没变,那就是将犹太人和罗姆人与德国和波兰社会的主流肌体割裂开来。从一开始,隔离区就被设计成一座完全自生自灭的慢性杀戮场所。尽管诸如罗兹和华沙这样的隔离区成了重要的制造业中,大量犹太强制劳工或奴役劳工,源源不断地为德国提供战争所需,然而最终,隔离区还是变成了分散在波兰乡间的一座座制造死亡的工厂。克拉科夫一一作为总督府的首都,对这个城市的隔离区的研究,不但令我们了解了运作一个隔离区所需面对的种种分繁复杂之事,还令我们体会到,那些被追生活在这些“城市中的荒岛中的犹太人,每天经历的恐怖生活状态

——引自章节:第五章战时纳粹德国,1939—1941年“安乐死”与身心


因为儿童会长大,而且作为一个父母均被杀害的儿童他很可能构成比他父母曾经构成的更大的威胁。

——引自章节:罗姆人和残疾人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