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

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

作者:杨照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2015-8

评分:8.9

ISBN:9787508652993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杨照,作家,1963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东亚史硕士,曾为哈佛大学史学博士候选人,研究专长为中国古代思想史、社会人类学。曾获各大文学奖项,著有《推理之门由此进:推理的四门必修课》(文联,2015)《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活着是为了说故事》(新星,2013)《永远的少年:村上春树与〈海边的卡夫卡〉》(新星,2013)《寻路青春》(广师大,2014)《我想遇见你的人生》(广师大,2012)《故事赵亮未来》(广师大,2011)等。

作品目录

自序
第一章 那个年代——马克思的时代
一、 工人无祖国
二、 资本无国界
三、 较量
四、 从实有到变异
五、 正—反—合
六、 “精神”的轨迹
七、 颠倒
八、 回归“真实”
九、 匠人还是工人?
第二章 那本书——《资本论》说了些什么
一、 被塞进小册子里的巨人
二、 寻找《资本论》
三、 发现《资本论》
四、 价格的前提——价值
五、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六、 异化!
七、 分配——《资本论》的核心
八、 从摇篮到坟墓
九、 实践
十、 乱象
十一、 价值公式
十二、 交换行为
十三、 金钱—商品—金钱
十四、 无“事”生“非”
十五、 “剩余价值”之母
第三章 那个人——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
一、 工人的时代
二、 《资本论》的诞生
三、 “我不是个马克思主义者。”
四、 剥削
五、 操控
六、 劳动
七、 “阶级”和“斗争”
八、 盲点
九、 阶级意识
十、 工作与生活
十一、 资本的扩张
十二、 批判
第四章 那些事——马克思理论的应用
一、 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
二、 货币:为资本找到出路
三、 庸俗经济学
四、 “上层结构”和“下层结构”
五、 被强加的价值观
六、 精英手上的国家
七、 百姓心里的领袖
八、 “哲学家”与“革命家”
九、 马克思之后
十、 归来
· · · · · ·

作者简介

杨照,作家,1963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东亚史硕士,曾为哈佛大学史学博士候选人,研究专长为中国古代思想史、社会人类学。曾获各大文学奖项,著有《推理之门由此进:推理的四门必修课》(文联,2015)《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活着是为了说故事》(新星,2013)《永远的少年:村上春树与〈海边的卡夫卡〉》(新星,2013)《寻路青春》(广师大,2014)《我想遇见你的人生》(广师大,2012)《故事赵亮未来》(广师大,2011)等。

精彩摘录

1987年,我第一次出国,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刚好那一年,哈佛大学的总藏书量突破1000万册,开学注册时拿到的新生指南如此告诉我。1000万册!哇,好了不起的数字,但在现实中,1000万册的书长什么样子呢?“哈佛大学的1000万册藏书,被分散收藏在99座图书馆里。”新生指南上如此介绍。我不可能走遍这99座图书馆,理所当然,从最大的开始逛起。哈佛最大、藏书量最多的,是怀德纳图书馆(WidenerLibrary),有将近300万册藏书。这座图书馆很好找,任何时刻进入哈佛校园,除了约翰·哈佛(JohnHarvard)铜像前以外,最多人聚集照相的,一定就是怀德纳图书馆门前,很雄伟的方正建筑,前面有一排宽广的白石阶梯。我在哈佛的那几年,任何人都可以走上阶梯,推开厚重的大门,走进图书馆去,看看里面极其典雅、充满书香的阅览室再出来。现在不行了,门口会先查验证件,要有哈佛大学的学生证或教职员证才进得去。是因为电影《泰坦尼克号》大红特红,才有了这样的改变。《泰坦尼克号》全片的场景都在船上,不会跑到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取景。两者扯上关系,来自原本少为人知的历史事实一如果没有《泰坦尼克号》的世纪海雅,就不会有怀德纳图书馆。怀德纳图书馆的全名是哈里·埃尔金斯·怀德纳纪念图书馆(HarryElkinsWidenerMemorialLibrary),哈里·埃尔金斯·怀德纳是1907年从哈佛大学毕业的校友,也是纽约富商的儿子。然而不幸的是,不到30岁,他就因为登上了“泰坦尼克号”而葬身海底。据说他会登上“泰坦尼克号”,是到伦敦去寻访旧书。他死的时候,手中还握着那趟旅程的主要收获—第一版的笛卡儿《沉思录》。很显然,哈里·埃尔金斯·怀德纳是个书迷,更是个藏书家。他原本就动过要将手上部分藏书捐给母校图书馆的念头。他遇难之后,伤心欲绝的母亲就决定用这种方式来...

——引自章节:自序


300万册藏书,是什么模样?进入怀德纳图书馆之前,我有过各种想象。不过,300万册书的意义,最后却是以我原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方式,给了我巨大的震撼。怀德纳图书馆的主要书库一共有八层,但每一层再分为。上下AB两部分。第一次进去,我从3A开始逛起,逐渐往上逛。书库里基本上没有自然光,主要走道平常亮着灯,另外每一排书架前端有一个古老的开关。想要走进那排书架,就向上扳起开关,会有几颗光裸的灯泡随之亮起。我一路逛到了5A。走近一排书架,从最下面巡视到最上面。不对劲儿,非常不对劲儿。那一整排书架上,没有一本我认得的书!我说的“我认得”,是用最低最低的标准,意思是“我知道这本书是用什么文字写的”,甚至不需要知道这本书写什么,关于什么。我能读的文字不多,但我能认得出来的文字,却不少。例如,我不懂韩文,但一眼看过去,光从字母的形状就能判断出那是一本韩文书。用这种标准,我有把握认得出来的有:中文、英文、日文、韩文、俄文、希腊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加上当时正开始学的梵文。但那整整一面墙的书,找不出一本我知道是用什么文字写的。翻身过来,背后还有一大面墙的书。这次,我看得更慢更仔细,从最下面看到最上面,再从最上面看到最下面,真的,还是找不到一本我认得的书。我浑身起鸡皮疙瘩。这两面墙,就有几千本书,它们在我眼前,但里面所藏的知识,我穷尽一生,大概都没机会吸收了,虽然那一年,我才24岁。就算我活到100岁,都不太可能去学习这些书所使用的文字。这里,就在这里,一面注定跟我绝缘的人类文明遗产之墙矗立着。我真的具体地感觉到渺小,面对知识世界时的渺小。对于这样的震撼,有朋友笑过我:为什么那么贪心,世界本来就很大,本来就有很多事物是我们无法拥有,无法体验的。我当然知道这个道理,但我同时也知道并相信另一个道理,那就是:关于世上美好的事物,我们还是...

——引自章节:自序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