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的末日》是彼得•德鲁克的第一本书,也是他的成名作。
1933年,在希特勒上台前的几个星期,德鲁克开始动笔。1939年春,本书在美国出版,是第一本阐述极权主义起源的经典之作。
《经济人的末日》的出版,在美国和英国形成热烈回响,也被认为是一部惊世骇俗的异端之作。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为此写了一篇书评,称它是“唯一一本了解并解释两次大战间世界形势的书”。后来,丘吉尔下令,每位英国军官的背包里,都应该放一本《经济人的末日》。
正如德鲁克所言,“这是一本有关政治的书”。构成本书主线的是政治、经济与社会,它的主题是权力的崛起而非信仰的兴起。《经济人的末日》专注于一个特殊的历史事件:欧洲社会及政治结构的瓦解导致纳粹主义的兴起,并进而支配了整个欧洲。
在德鲁克眼中,《经济人的末日》是他所有作品中,与今天的年轻人关系最密切的一本书。它不仅有助于他们了解父辈们所经历的那场灾难,或许也有助于今天的这代人,避免在他们的人生中重蹈那场浩劫。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 ,1909-2005),生于维也纳,先后在奥地利和德国受教育,1937年移居美国,以教书和咨询为业,在管理界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思想大师。德鲁克一生笔耕不辍,著书三十多种,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文章三十余篇,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等人都深受其思想的影响。《纽约时报》称赞他为“当代最有启发性的思想家”,《经济学人》则盛赞道:“假如世界上真有所谓大师中的大师,那个人的名字,必定是彼得•德鲁克。”
《不让岁月空流逝》内容简介:一位历史学家的数十年阅读史 一本在休闲中获益的读史札记 他的心灵触角、思想图谱和精神年轮 他的苦难
行动学习的本质 本书特色 本书是行动学习之父--英国雷格·瑞文斯教授将其30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撰写的行动学习经典著作。广大读者可以通过本书追...
荞麦产业技术与发展 本书特色 刘光德主编的《荞麦产业技术与发展(精)》总共分为十章,本着具参考性和实用性的原则,编者通过搜集大量的资料,首先对荞麦历史与文化、荞...
《区块链国际监管与合规应对》内容简介:本书是区块链领域的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指导手册,立足于国际视野,为区块链行业的从业者
解读中国经济 本书特色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展示了中国经济实力两千多年来的跌宕起伏和戏剧性复兴,解读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源头以及未来增长的前景。对任何想要了解中国经...
《沟通的本质(插图修订第14版)》内容简介: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本如何与人高效沟通的权威指南,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找到了。本书由牛
明清广东社会经济研究 目录 明清广东经济作物的种植及其意义一、明清广东经济作物的种植基础二、明清以前广东经济作物有限种植的概况三、明清广东经济作物种植发展的新趋...
《寻味东莞》内容简介:本书内容是在纪录片解说词基础上进行全面的补充和拓展,覆盖东莞大部分镇街美食与人文故事,包括当地有历史
经济学原理(第6版):微观经济学分册 本书特色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实在是经济学教材中难得的经典之作,作者遵循 “学生导向”,独创“经济学十...
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本书特色 琼·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圣经译丛”系列之一,全书分为卖方垄断均衡;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供给曲线;卖方独家垄断产量与...
《聪明的老板不苛责摸鱼的人》内容简介:中国新闻周刊旗下动漫IP“哎呀我兔”的原创绘本,由40余篇风格鲜明、主题明确、画风个性、
《难能最是得从容:汪曾祺谈人生》内容简介:汪曾祺的一生“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人间送小温”
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下的经济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劳动过剩的涵义、资本过剩的涵义、研究的基本框架、本的主要价值与不足之处、新古典主义二元发展理...
《水陆运输》内容简介:运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人类开始驯养动物的时期。轮轴发明以后,人们得以运送更重的物品;帆船的发明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技术》内容简介:本书以掌握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管理为出发点,通过大量的基础知识与实用案例,介绍计算机的组装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杭州 本书特色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旨在全面回顾中国城市发展的道路和历程,深入研究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的重大问题,从城市功能定位、...
房价博弈 内容简介 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有一万条理由,但价格博弈是核心。市场经济*为简单的常识,如果一个只有价格上涨近十年的市场而没有下跌的市场,那么这个市场意味着...
《我想和你好好的》内容简介:本书在汲取发展心理学、精神分析、家庭治疗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的咨询经验和理
《婺源史话》内容简介:婺源被誉为“中国美的乡村”。婺源不仅自然环境优美怡人,而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本书以简洁、优美的语言,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的一个重要增补,是加强了对“双轨制”及其经济和社会-政治影响的分析,并据此对中国进一步改革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