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卡夫卡到昆德拉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

作者:吴晓东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03-8-1

评分:8.8

ISBN:9787108018595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吴晓东

吴晓东,1965年3月生,黑龙江省勃利县人。1984年至199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1994年留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教至今。1996、1998、1999年分别赴日本、新加坡、韩国方学与讲学。主要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小说、中国小说、中国现代诗歌、外国现代主义小说等课程。

主要著述如下:

《彩色插图中国文学史》(与钱理群等合著),中国和平出版社,1995年。

《阳光与苦难》,文汇出版社,1998年。

《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诗歌卷》,文本教育出版社,1998年。

《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诗歌卷》、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与程光炜等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记忆的神话》,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

作品目录

绪论
第一讲 小说的预言维度:《城堡》与卡夫卡
第二讲 回忆的诗学:《追忆似水年华》与普鲁斯特
第三讲 20世纪的“圣经”:《尤利西斯》与乔伊斯
第四讲 小说的情境化:《白象似的群山》与海明威
第五讲 小说中的时间与空间:《喧哗与骚动》与福克纳
第六讲 迷宫的探索者:《交叉小径的花园》与博尔赫斯
第七讲 “物化”的世界:《嫉妒》与罗伯-格里耶
第八讲 魔幻与现实:《百年孤独》与马尔克斯
第九讲 对存在的勘探:《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昆德拉
参考书目
后记
· · · · · ·

作者简介

吴晓东

吴晓东,1965年3月生,黑龙江省勃利县人。1984年至199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1994年留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教至今。1996、1998、1999年分别赴日本、新加坡、韩国方学与讲学。主要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小说、中国小说、中国现代诗歌、外国现代主义小说等课程。

主要著述如下:

《彩色插图中国文学史》(与钱理群等合著),中国和平出版社,1995年。

《阳光与苦难》,文汇出版社,1998年。

《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诗歌卷》,文本教育出版社,1998年。

《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诗歌卷》、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与程光炜等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记忆的神话》,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正像博尔赫斯所说的那样:“时间问题就是连续不断地失去时间,从不停止。”所谓人没有可能两次涉足同一条时间之河,也正是这个意思。但是,人的无奈之处在于,作为个体的人,其“存在”的本性是飘移的,难以界定的。我们的此在其实一无所有,只能凭借过去的经验、阅历、回忆这些既往的东西确定,此在的我拥有的现在时间只能是永远在流逝的瞬间,因此,只有过去的失去的时间才成为我们惟一感到切实的东西。但失去的时间却是虚幻的最大的根源,就是说,我们用来支撑自己的东西原来竟是已经失去了的永不复返的东西。

——引自第66页


昆德拉曾说他一直被福克纳的小说《野棕榈》的结尾感动。女人因流产失败而死去,男人仍在监狱,被判刑十年;有人给他的囚室里带来一粒白药片,毒药;但是他很快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因为惟一能延长他所爱女人的生命的办法便是把她保留在记忆中。“…她不在了,一半的记忆也已经不在:如果我不在了,那么所有的记忆也将不在了。是的,他想,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以后,在写《笑忘录》的时候,我投入了塔米娜这个人物中,她失去了丈夫,绝望地试图重新找回和收集散落的记忆,为的是重新建立起一个已消失的存在,一个已结束的过去;这时我开始懂得,在回忆中,人们不会重新找到死人的所在;回忆只是他不在的确认;在回忆中,死人只是一个变得苍白、远去、不可及的过去。

——引自章节:记忆的神话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