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道及其当代诠释

《老子》之道及其当代诠释

作者:林光华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年:2015年10月

ISBN:9787300213286

所属分类:经济金融

书刊介绍

《《老子》之道及其当代诠释》内容简介

《<老子>之道及其当代诠释》选取了三个古代的诠释个案、三个当代的诠释个案,用比较的方法,检省这些诠释及其方法论。《老子》中有“常道”与“非常道”之分,前者是非对象化的,后者是对象化的。“非对象化之道”是《老子》的重心,它不是绝对的不可说,而是需要用特殊的方式去说,老子本人提供了这样的言说典范。非对象化的“常道”具有四个特点:动而无死、生而无名、妙而可观、虚而可法,这正是其不可对象化地进行言说的原因,其提醒后世在理解与解释“常道”时既要借助语言又要超越语言。由“非对象化”之道延伸出来的规律之道、处世之道与治国之道构成了《老子》的宇宙论、人生论与治国论。
林光华:1979年生,江苏沭阳人。2007年获首都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2010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05年、2006年暑期赴台湾学习,2009年赴德国游学。2010年9月到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任教,研究道家哲学、魏晋玄学。独立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老子》之道及其当代诠释”,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学与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演变”。已出版国学经典解读系列教材《老子解读》(2011,与黄朴民合撰)、《庄子解读》(2014,与陈鼓应合撰)。在《哲学与文化》(台湾)、《中国哲学与文化》(香港)、《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诸子学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作品目录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导论
第一节
《老子》疑难
一、道不可道
二、道不可名
三、《老子》的思想谱系
第二节
《老子》之道的研究现状
一、文本定向的研究代表:陈鼓应、刘笑敢
二、哲学建构的研究代表:冯友兰、牟宗三
三、比较哲学的研究代表:傅伟勋、张祥龙
第三节
本书的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
一、哲学的问题意识
二、比较诠释的方法
三、主要内容与观点
第一章:道的古代诠释范例分析
第一节
《老子》之道的四个特点
一、动而无死
二、生而无名
三、妙而可观
四、虚而可法
第二节
庄子:由“道”而“大”
一、宇宙本源问题的消解
二、大:道的具体化与境界化
三、大:“以道观”的中空思维
第三节
韩非子:由“道”而“理”
一、道与理的含义
二、常与化的含义
三、道的单一化与法的固态化
第四节
王弼:由“道”而“无”
一、庄子:从道向无的过渡
二、无的抽象义:始、由与本
三、无的实践义:用与心
第二章:道的当代诠释范例分析
第一节
冯友兰的原理说
一、原理说的概述
二、共相说与本体论分析
三、张岱年的本根论对本体论的克服
四、问题与推进
第二节
牟宗三的境界说
一、主观境界形态形上学的含义
二、
第二十五章、第四十二章新诠
三、对海德格尔“非对象化”的援引
四、问题与推进
第三节
张祥龙的境域说
一、现象学的诠释进路
二、境域及其与道的关联
三、第四十二章、第二十五章新诠
四、问题与推进
第三章:《老子》的非对象化之道
第一节
恒动:《老子》第一、五、八章诠释
一、恒的含义
二、虚而能生
三、动而能久
四、对象化之道与非对象化之道
第二节
自然:《老子》第二十五、六十四章诠释
一、自然的含义
二、自然的体现:反
三、自然的运用:无为
第三节
创生:《老子》第四十二章诠释
一、河上公、淮南子的宇宙论诠释
二、庄子、王弼的语言论诠释
三、牟宗三的境界论诠释
四、道生:从非对象化走向对象化
第四章:非对象化之道与万物
第一节
道在物中:道与物的关系
一、生与成:物之为物的根据
二、统与通:统合的法则与共性
三、道在物中
第二节
引导:道与人的关系
一、圣人体道
二、侯王守道
三、智者为道
四、百姓无道
第三节
复朴:符合道的社会
一、道之朴与人之朴
二、复归于朴
三、甘美安乐的生活气象
第四节
不仁:符合道的德
一、仁的四个含义
二、
“绝仁弃义”辨析
三、不仁而仁
第五章:《老子》诠释方法论初探
第一节
刘笑敢的“两个定向”理论
第二节
诠释的本质:兼谈“非对象化”
第三节
从历史的还原到诠释的还元
参考文献
一、中文著作
二、中文论文
三、英文著作
四、英文论文
后记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