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刊介绍
《中国哲学再创造》内容简介
成中英先生,国际知名华裔哲学家、第三代新儒家代表,长期致力于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哲学探索,融汇中西哲学创立本体诠释学,在世界范围内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于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2015年,成中英先生喜迎八秩华诞。海内外学术界同道云集于上海的首届《中国哲学再创造》论坛,回顾中国哲学在当代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展望未来,为成中英先生庆生贺寿。
本论文集由从论坛的优秀稿件中遴选出的具有代表性观点的作品汇编而成,突出了“再创造”、“传统与当代”、“本体诠释学”、“政治与管理”、“宗教”和“美学”六大相关论题,全面展示出了当代学界对中国哲学的反思、期待和再创造再发展的坚定信念。成中英先生本人还亲自为文集作一佳序,对“再创造”的定位与向度进行了精彩阐释。作品目录
序一
序二
中国哲学再创造的两定位与三向度
第一篇
中国哲学再创造
中国哲学再创造的个人宣言
成中英的哲学思想体系对“中国哲学再创造”的启示
一
体系价值
二
哲学名称
三
无所不包
四
内涵贫乏
五
和谐辩证
六
简短结论
文史哲的会通与中国哲学史的重写
一
人性观照:文史哲会通的人性自觉
二
世道人心:文史哲会通的人学内涵
三
视界融合:文史哲会通的方法路径
四
会通创新:中国哲学史的当代重写
论儒家和兵家治道思想的整合及其历史影响——从“儒兵家”看《十一家注孙子》
一
治国战略
二
管理策略艺术
三
兵儒整合的历史影响
关于“道”、“经典”与“诠释”——“经典诠释”的存有学探源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诠释——“方法学”与“存有学”两端而一致的探源
三
论诠释的层级与存有开展的层级:“道、意、象、构、言”
四
关于经典之“格义”与“逆格义”问题之厘清
五
结语
简论中国传统哲学的潜在系统
一
中国哲学的大化论
二
中国哲学的心性论
三
中国哲学的知行论
结语
关于中国哲学走向世界之路径的几点思考
一
关于中国哲学
二
中国哲学缺席世界的原因
三
中国哲学走向世界的路径选择
第二篇
中国哲学与传统
道统思想与传统价值
一
道统思想的基本内涵
二
受道统思想影响形成的传统价值
先秦史学的“实录”思想
一
二
三
早期儒家《诗》学中的心性论建构
一
追问“礼乐之原”
二
探讨“情礼关系”
三
论证“慎其独”
四
心中的天道
诚敬为纲,专事涵养——尹焞心性论思想分析
一
对心性论基本范畴的阐释
二
诚敬为纲
三
尹焞思想的定位和影响
潘平格思想经世说献疑——以黄宗羲“四驳三灭”论为中心的哲学省察
一
潘平格的学术宗旨
二
黄宗羲针对潘平格的批评
三
潘平格思想难有经世之效
四
余论
第三篇
中国哲学与当代
儒家生态观与环境保护再思考
儒家的生态原则
儒家的天中心观
儒家的人中心观
儒家生态观和环境保护的再认识
西方现代默会知识论与儒家理想人格理论
究天地人之际——试论一种描述性跨文化哲学比较理论
一
引论
二
世界:可见与不可见
三
人与人群:可知与不可知
四
天人之际:可能与不可能
五
小结
康德与成中英
第一节
成中英论康德思想与儒家的渊源关系
第二节
康德与成中英的本体论比较
第三节
康德与成中英的时空观比较
第四节
康德与成中英的实践哲学比较
中国哲学前沿问题——时代性
第四篇
本体诠释学
感通的本体诠释学方法思维
从哲学的诠释学到本体诠释学
天、地、人的格局
理、性、命三层次
天、地、人三才之道
从咸卦分析“感”的意义
感通与和谐
从泰卦分析“通”的意义
感通的条件:无思无为无方无体
形上空间与符号系统
本体诠释学的体系
成中英本体诠释学与道统重建
问题的提出
结语
回归原典,返本开新
Creativity,Onto-Generative
Hermeneutics,and
the
Yijing
I.INTRODUCTION
II.ONTO-GENERATIVE
HERMENEUTICS
AND
BENTI本体
III.THE
HERMENEUTICAL
AND
THE
ONTO-GENERATIVE
CIRCLE
IV.THE
ONTO-GENERATIVE
IMAGE
V.CONCLUSION:CHINESE
AND
WESTERN
BEGINNINGS?
本体诠释学:对诠释传统与现实的兼综观照
一
古典“章句训诂”诠释使经典义理焕发新机
二
中古“义理发挥”诠释随时易世变开新传统
三
“本体诠释学”树立了诠释学的现代里程碑
作为比较哲学家的成中英——如何用主客分离的语言来诠释主客不分的本体
一
比较哲学:深入西方哲学的核心
二
中国哲学:立足中国哲学与文化
三
本体与诠释:创立学说
四
推广中国哲学的国际化
五
推进中国哲学的哲学化研究
六
结论
成中英教授的睿见——暨贺成先生八十寿诞
“深刻理解、重新创建”
“彼此欣赏、彼此尊重”
成中英“本体诠释学”的七对关系范畴
一
本体诠释与诠释本体——互为循环
二
主观体验与客观经验——互为关摄
三
中国传统与西方气派——互为补充
四
古代气质与现代追求——互为关照
五
事实揭示与价值探求——互为前提
六
本体呈现与方法分析——互为结构
七
科技文化与人文精神——互为融合
结语
本体诠释学思想体系具有反身性
成中英哲学的“本体”
一
哲学的智慧
二
本体的两面
三
创造的过程
四
归本于中庸
五
仁的直觉
第五篇
宗教与伦理
从谢勒的价值现象学对于康德伦理学的批判到儒家伦理学当代诠释
导论
第一节
从谢勒学思的成熟过程抉择出他对康德伦理学的批评的线索与关键
第二节
重新理解康德先验哲学的“先验性”——海德格对康德先验哲学的基本存有学诠释
第三节
谢勒、海德格与儒家伦理学当代诠释的问题
结论
宗教的多样性之上——从本体诠释学的视角看
一
宇宙观上的矛盾
二
认知与理解上的困境
三
一本多元:一个可能的基础
四
和而不同:一个现实的原则
A
Momentary
Return
of
the
Cosmic
Unconscious:The
Nature
of
Zen/Chan
Enlightenment
The
Birth
of
Desire
and
Nirvana
Enlightenment
and
Cosmic
Unconscious
The
Nature
of
Zen
Enlightenment
Momentary
Return
of
the
Cosmic
Unconscious
早期儒家的宗教哲学运动——基于《商颂》、《周书》、《论语》、《大学》、《中庸》文本
一
《商颂》宗教:主观性隐患
二
殷周之变:以德配天,德在人为
三
《周书》:“天若元德”概念,与宗教依赖情回潮
四
《论语》:德目传统,与学—教意识
五
《论语》:改造利用传统宗教、教—学关系初显宗教化倾向
六
《大学》:知而不行—意志问题完全取代宗教意识
七
《中庸》:过犹不及—真知问题,与率性之道、神师教化
八
结语
无中生有:人类思想统一的基础——基于《奥义书》论梵与埃克哈特大师论上帝
一
无中生有:有待进一步明确提出的命题
二
埃克哈特大师论上帝
三
《奥义书》论梵
四
同一性:《奥义书》中的“梵”与埃克哈特大师心目中的上帝
五
无中生有:人类思想统一的基础
儒道释修行文化与中华心学的生命观
一
和而不同的修行之道
二
感悟自然的修道智慧
三
心与道通的生命觉悟
情感与幸福——论儒学情感诸面向及对当代情感危机的启示
一
情感与人生
二
五重情感世界
三
当代情感危机的出路
第六篇
管理与政治
政治哲学何为
一
二
“为政以德”与“无为而治”——《论语》集译三则
“为政以德”
“道之以德”
“无为而治”
中国古典政治哲学中的“一贯之道”
一
道与德
二
仁与义
三
礼与乐
四
政与刑
从“天人合一”看儒家“政治伦理化”的基础
整体寓于部分——禅宗对C理论的新诠释概述
一
C理论概述
二
“禅”在“C理论”中的作用
三
禅门五家对“5C系统”的新诠释
四
总结
第七篇
美学
观的启示与古典绘画空间本体诠释
一
空间研究的遭遇及背景
二
观的启示
三
中国古典绘画空间本体诠释
成中英“本体美学”思想探微
一
“本体美学”的形成过程
二
《易经》根源与反思“问题美学”
三
“本体美学”的基本内容
四
“本体美学”的重要意义
《周易》的两种最基本的美学理念
一
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美学特征
二
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在艺术中呈现
第八篇
附录
成中英哲学体系简述
本体学的思考:从根源之学到体系之学
本体诠释学是方法学也是知识论或理解论
中西哲学互释与中西文化互通的思考
在理解与诠释的基础上的本体知识哲学
结合中西道德传统的人类整体伦理学
强调C功能的易学管理哲学
建立在德化论基础上的中国政治哲学
融合本体与现象的本体美学
融合古典儒学与新儒家的“新新儒学”
重开易学哲学研究的本体易学
首届“中国哲学再创造”论坛暨成中英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开幕式发言
成中英教授学术祝寿会贺信
贺信
成中英先生庆生记事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