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请将对他人的伤害降至最低;假如生命是一场派对,你可以从后门溜走,但不要扫了别人的兴。
如果情人的双眼是清澈的湖水,那拜伦的眼睛就是一汪臭池塘
拜伦是他的名字,至少挂在他大脚趾上的标签是这么写的。我不确定拜伦是“他”(一个人)还是“它”(一具尸体),但是在亲密接触之前,我至少得知道他的名字吧。拜伦是(或曾经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
我试着把拜伦的双眼合上,但他布满老年斑的眼皮像百叶窗一样,刚一闭上就弹开,好像非要看着我干完这活儿才行。
他的嘴巴也合不上。我可以用力把它闭上,但几秒钟之后又弹开了。
虽然他的卡其裤看起来和蔼可亲,但他本尊可有些吓人。
他是圣洁和世俗的混合体,这会儿在生命与永恒之间的中转站,跟我困在一起了。
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很明智地提醒大家,别把圆满大结局当回事:“我们已知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眼前的这个世界,只有一个结局:死亡、崩坏、解体,以及失去挚爱时内心遭受的苦难。”
我们总是把尸体藏在下面。我们不仅把尸体埋在土里,还把它们藏在假冒的担架下面、飞机货舱下面以及我们意识的深处。
人们应该理解死亡。人们应该明白,死亡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精神上、肉体上、情感上都是如此,需要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畏惧。
在《美国式死亡》一书中,杰西卡·米特福德力图改善的并不是我们和死亡的关系,而是我们和价格的关系。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殡葬业愚弄了大众,靠的不是高价,而是死亡。殡葬业剥夺了我们和死亡的真实互动,让我们失去了面对自身死亡的机会。虽然米特福德出于好意,但是直接火化只能让情况更糟。
既然是门生意,殡葬业自然以出售商品的方式出售“尊严”。尊严是为死者家属精心策划的一场好戏,主角就是悉心处理后的尸体。殡葬人成了总导演,全权负责演出的一切。尸体无疑是全场的明星,亮丽得看不出生前遭受过痛苦。如此一来,尸体就不会和观众产生情感上的互动,破坏死亡幻觉。
对于你们这些没机会享受“死亡香氛”的人来说,人类腐尸以甘草为前调,混有一股浓烈的柑橘味。注意,这可不是夏日里的新鲜橘子,它更像是直接喷进你鼻孔里的橘子味工业用清洁剂。中调是放了一天的白葡萄酒,酸爽得足以招来一群苍蝇。后调则是阳光暴晒后的一桶咸鱼。我的朋友,这就是尸体腐烂的味道。
尸体不需要你的惦记,事实上它什么都不需要。能躺在土里默默烂掉就很欣慰了。需要尸体的是你。只有看到尸体,你才知道这个人死了,退出了生命的游戏;只有看到尸体,你才能看清自己,知道自己也有那一天。有所见才能有所悟,这就是智慧的开端。
越早考虑自己和家人的死亡越好。我不是让你像强迫症发作似的,今天担心丈夫出车祸撞死,明天担心自己坐的飞机爆炸。我指的是理性思考,你会发现不管情况有多糟,都能挺过去。即使接受死亡,你也会因所爱之人的离世而备受打击,但它会帮助你专注于内心的悲伤,而不是考虑“人为什么会死?”“为什么这件事发生在我身上?”等加重心理负担的问题。死亡不仅发生在你身上,也会发生在我们所有人身上。
“死亡美学”鼓励家属用新鲜、好玩的方式悼念死者,把“欢乐”还给“殡仪馆”。我觉得,我们之所以对死亡有一种病态的畏惧感,或许是因为我们总怀着沉重的心情,过于严肃地对待它。我们要做的就是摆脱情感束缚,和传统的葬礼说再见。
世上还有很多八岁的小女孩,如果我能为了她们,让死亡变得安全、干净和美丽,我的罪将被赦免,我自己也会被火焰净化。
死亡并非一直与丑闻和猜忌相随。14世纪,“黑死病”大瘟疫横扫欧洲,大批尸体置于街头,完全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有时一放就是好几天。马车陆陆续续将尸体运到城外,那里已经挖好了大规模处理尸体用的填尸坑:放一层尸体,填一层土,放一层尸体,填一层土。埋尸的方式“和做意大利千层面差不多,一层面皮一层奶酪,如此反复”,意大利一位编年史学家如此形容。
经过成千上万年的进化,人类的大脑获得了认知死亡的能力,这可谓生而为人的一大幸事(也可能是一大不幸,看你怎么想了)。我们是一群拥有自我意识的可怜虫,成天想方设法地逃避“凡人必有一死”的真相;不管觉得自己多么强大、多么受宠、多么特别,我们都明白死亡乃命中注定,自己最后将变作一摊腐肉。世界上再没有别的物种存在这种精神负担。
食人与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和获取死者的能量无关。食人是为了毁灭肉体。把尸体整个埋在土里,瓦里人光是想想就觉得害怕。只有吃掉才能彻底瓦解并毁掉肉体,这才是他们渴望的。吃完尸体上的肉,还要把骨头火化。这样一来,尸体才算完全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这对死者家人和部落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安慰。
古埃及人认为,为尸体防腐是一种宗教行为,每一个步骤都意义非凡——不管是用长长的铁钩伸进鼻腔把大脑捣碎,把内脏放进带有兽首形瓶塞的卡诺匹斯罐,还是将尸体置于碱盐中四十多天,直到水分全部被吸干。北美洲的防腐师没有大脑搅拌钩和内脏存储罐等装备,他们只会在尸体身上打洞,排干血液和其他液体,然后注入烈性防腐剂。最关键的是,现代防腐技术的诞生和信仰毫无关联,完全是市场和消费主义作用下的产物。
如果我分享了一张自己做尼斯沙拉的照片,“脸书”上的朋友肯定会第一时间评论“好吃”,但我临终前,他们未必会擦掉我额头上的汗水,也不会在我死后清理掉我尸体上的粪便。一想到这里,我就有些难过。
骨灰研磨机和带刺眼盖这种骇人玩意儿,最能摧毁人们在死亡前的自满情绪。虽然二者都是掩盖死亡真相的道具,但也向人们表明,无论有多恶心,也请接受死亡的真相。
直面死亡并非易事。为了逃避它的存在,我们选择被蒙上双眼,对死亡和临终的真实性视而不见。“不知即为福”在这里根本说不通,只能意味着一种更深入的恐惧。
死亡激发出我们作为人类所拥有的每一种潜能和毁灭欲望。我们越了解死亡,就越了解自己。
我们越了解死亡,就越了解自己。
就像诗人丁尼生说的,自然母亲用她的“腥牙血爪”,毁灭了她创造出的每一种生灵。
我猜冷库里的人生前应该没什么交集:因心肌梗死而离世的黑人老汉、患有卵巢癌的中年白人母亲、在殡仪馆不远处中枪身亡的拉丁小伙——现在,死亡把他们召唤到一起,像是要开某种联合国峰会,一同探讨虚无的意义。
遗体进入火化炉后,首先烧起来的是纸箱,或者叫“可替代容器”,这是殡仪馆账单上的写法。箱子很快化为灰烬,将尸体毫无保留地交给地狱之火。待有机物质烧光,尸体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构成人体80%的水分快速蒸发,软组织被吞噬得一干二净,尸体最后被烧得焦黑一片。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你生前的所有特质逐一消失殆尽。
“那股气味在事发几周后都没能散开,你以为自己呼吸进去的是人,不是空气,”她说道,“那是一种所有东西都混合在一起的味道,包括人、电子设备、石头、玻璃,一切一切。”
我很小就学会了快进录影带,凭着这个本事,我跳过了斑比母亲死去的画面、《小脚板走天涯》中小恐龙妈妈殒命的场景、《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砍掉他的脑袋”的镜头。没有什么能吓倒我。我被这股力量冲昏了头脑,以为自己能快进一切。
也许你不曾参加过葬礼,但全世界每一秒钟就有两人死亡。你读完上一句话的工夫,世上就少了八个人。现在少了14个。
如今,不必被迫与尸体打交道已成为发达国家的特权。在印度恒河畔的瓦拉纳西,每天有八十到一百级石阶用来举行火葬。火化在露天进行(有时由低种姓阶层的儿童从事这项工作),骨灰和没有完全烧毁的遗骨被抛入圣河。火化的费用通常不菲,昂贵的柴木、艳丽的布料、高级的火化工人,加起来可是一大笔钱。有些家庭负担不起火葬,但仍想让自己的亲人魂归恒河,只能趁夜色把整具尸体放进河里,让其在水中慢慢腐烂。瓦拉纳西的游客因此时常看到肿胀的浮尸不是漂在河中,就是被狗啃食。恒河的尸体越来越多,印度政府只好投放几千只肉食龟,让它们把“坏死性污染物”全部吃掉。
只有自杀是一个人真正拥有的权利。生活处处与人作对,“这个世界能够夺走我们的一切……但没有谁能阻止我们自行了断”。
列车司机在职业生涯中平均要撞死三个人。当你别无选择,只能从别人身上压过去时,你逐渐会对这份还算稳定、理想的工作失去热情。
家里的丧事使他们团结起来,按照传统的观念和风俗行事。
现代防腐技术的诞生和信仰毫无关联,完全是市场和消费主义作用下的产物。
中世纪和宗教改革时期发生的一切不可控事件,恨不得都能归到女巫头上。
我写了一篇关于中世纪女巫的毕业论文,她们被控烤婴儿肉和碾婴儿骨头。写完论文的一年之后,我发现我也在烤婴儿肉和碾婴儿骨头。悲剧的是,这些女人并没有真对小孩下毒手,更谈不上飞去参加恶魔的淫乱派对,但她们还是被绑在刑柱上活活烧死了。相比之下,我确实磨碎了婴儿的骨头,有时他们可怜的父母还因此向我道谢。时代在变化。
从那之后,我每一天都在多愁善感中度过,如同一颗在悲喜间来回滚动的弹珠。西风加剧了情感的两极分化,允许我肆意辗转于狂喜和绝望之中,好像我从未释放过这样的感情。
不幸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献身如此“崇高”的事业。也许有那么一丁点儿概率,你的脑袋能成为攻克21世纪最严重疾病的关键。但你也有可能落入刚毕业的整容医生手里,让他们拿来做面部拉皮手术的练习。说不定有人还会把你从飞机上扔下,试验最新的降落伞科技。所以献身科学是一个非常……笼统的说法。你身体各部分的去向如何,由不得你决定。
“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实际上我们没必要一而再地购买丧葬用品,我们缺少的是葬礼仪式的真正内涵,仪式需要尸体、家人和情感全部在场,这些是消费实力无法替代的。
心理分析学家奥托·兰克声称当代爱情是一个信仰问题。当我们从家乡远走高飞之后,变得愈发世俗,我们不再依靠信仰或社区来确认自己存在的意义,反而会寻找一个伴侣,以此转移注意力,忽视自己作为动物存在的事实。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阿尔贝·加缪最能代表这种观点:“啊,我的爱人,对那些孤独的人而言,没有上帝、没有主人的每一天都糟糕透顶。”
死亡让我们勇往直前,促使我们完成目标,去学习、去爱、去创造。
否认死亡的文化正在阻碍人们获得善终
朱自清散文集 本书特色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脍炙人口,是真正街头巷尾的文学,被誉为“天地间**等至情文学”。于细微处见功夫,于平淡中见真情!朱自清的散文质朴腴厚、清...
看书琐记二集 内容简介 我还在继续那样的生活,不必为衣食之谋,朝九晚五地到班,不必为公家之事,瞎三话四地开会,不想见的人可以不见,不想说的话可以不说,不该喝的酒...
小北野武 本书特色 老哥和我的学习 老妈真厉害!我是说在督促哥哥他们学习这方面,没人比老妈的手段更厉害了。我家只有一间屋子,天花板上吊着一只孤零零的灯泡。老哥总...
种水仙花的男人 本书特色 《种水仙花的男人》这本书精选邓笛的编译美文120余篇,所选美文都被《读者》、《青年文摘》、《格言》或者《意林》等四家畅销文摘期刊转载过...
汪曾祺诗词选评 本书特色 汪曾祺所著的《汪曾祺诗词选评(精)》分为酬赠、题画、庆贺、感怀、自寿、乡情、忆旧、游踪、楹联八个部分。另有文《戏赠李迪》《自题小像》《...
维森特·阿莱克桑德雷Vicente Aleixandre(1898-1984)西班牙诗人。出生于塞维利亚,童年在马拉加度过,少年时生活在马德里,后就读于马德里大...
我的花园.我的城市和我 本书特色这本小书记录了一位25岁的伦敦姑娘偏居城市一角的生活乐趣。而真正的主角是卧室外那片不足三平米的屋顶阳台,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从作规...
安徽散文小说 本书特色 《安徽散文小说》丛书是安徽改革开放以来一套全面、系统地介绍安徽地域文化的大型丛书,重在阐释安徽优秀传统文化和改革开放奋斗精神。丛书以文学...
十面包袱 本书特色 王小柔经典畅销段子首次结集“妖蛾子畅销珍藏本”:一部活色生香的21世纪中国市民生活史中国*哏儿的作家王小柔,经典畅销段子首次结集珍藏,每本附...
从前的我也很可爱啊(平装) 内容简介 $a本书分《一握砂》《可悲的玩具》《叫子和口哨》《叫子和口哨补遗》《可以吃的诗》。内括:爱自己的歌;秋风送爽;难忘记的人们...
新年问候-茨维塔耶娃诗选 本书特色 茨维塔耶娃是俄罗斯的一位天才诗人。在苏联时期,命途多舛,*后自缢而死。作品长期得不到出版。苏联解体后,国内出版界重新审视这段...
我的精神家园:文化名家谈读书 本书特色 明媚春光,细细吟咏盛唐诸子之诗,掬一缕悠长古韵撒满心,灼灼夏日,低声诵念《楞严经》,引一丝清凉沉静入心间,秋窗日午,高声...
《南韩往事》内容简介:阿乾在好兄弟老棒子的怂恿下偷渡到国外谋生。刚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就被卷入当地帮派之间的争斗,他也因此
蔷薇卷-中国现代诗歌精选 本书特色 诗歌是一种承载,一面时光的镜子,我们透过它,不仅可以感知世界前行的步履,照彻人间万象,更重要的是,它能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深沉...
★ “只要有光源的存在,纵使强风也罢、寒气也罢,绝对无法令人类的斗志和影子消失。”★ “河流三部曲”终章,参透静默中失落的人生意义。★ 同名电影原作,深井欣二执...
祝勇作品集03-北方 奔跑的大陆 本书特色 不觉之间新的历史时代已然降临。我们看见一批新的作家,他们都有漂亮的文笔、活跃的思路、宽泛的学识、干脆的速度。他们早在...
天海楼随笔 本书特色 《天海楼随笔》,梁由之著,随笔集,梁由之先生系海豚出版社"海豚文存"系列策划人。书分三卷。衡人论世、纪事杂感类篇什,编入"阅世偶记"。事关...
中国散文审美本体发生发展史论 本书特色 散文,作为中国文学大家族中的一员,不但历史悠久,渊源深厚,而且身世超绝,地位显赫。而论及业绩和成就,又别有一番令人称羡的...
冬季卷-2014年季度精选集-读者-乡土人文版 本书特色《读者·乡土人文版》2014季度精选集·冬季卷,带你进入魂牵梦绕的故乡,既有游子恋家的不舍与思念,又有对...
被围与突围 本书特色 知识理性的手术刀,批判武器的犀利交锋,学院知识分子书斋内外不甘落寂的文化幽怀。当代大众文化批评的系列丛书,名家云集,笔锋犀利,见解深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