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请将对他人的伤害降至最低;假如生命是一场派对,你可以从后门溜走,但不要扫了别人的兴。
如果情人的双眼是清澈的湖水,那拜伦的眼睛就是一汪臭池塘
拜伦是他的名字,至少挂在他大脚趾上的标签是这么写的。我不确定拜伦是“他”(一个人)还是“它”(一具尸体),但是在亲密接触之前,我至少得知道他的名字吧。拜伦是(或曾经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
我试着把拜伦的双眼合上,但他布满老年斑的眼皮像百叶窗一样,刚一闭上就弹开,好像非要看着我干完这活儿才行。
他的嘴巴也合不上。我可以用力把它闭上,但几秒钟之后又弹开了。
虽然他的卡其裤看起来和蔼可亲,但他本尊可有些吓人。
他是圣洁和世俗的混合体,这会儿在生命与永恒之间的中转站,跟我困在一起了。
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很明智地提醒大家,别把圆满大结局当回事:“我们已知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眼前的这个世界,只有一个结局:死亡、崩坏、解体,以及失去挚爱时内心遭受的苦难。”
我们总是把尸体藏在下面。我们不仅把尸体埋在土里,还把它们藏在假冒的担架下面、飞机货舱下面以及我们意识的深处。
人们应该理解死亡。人们应该明白,死亡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精神上、肉体上、情感上都是如此,需要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畏惧。
在《美国式死亡》一书中,杰西卡·米特福德力图改善的并不是我们和死亡的关系,而是我们和价格的关系。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殡葬业愚弄了大众,靠的不是高价,而是死亡。殡葬业剥夺了我们和死亡的真实互动,让我们失去了面对自身死亡的机会。虽然米特福德出于好意,但是直接火化只能让情况更糟。
既然是门生意,殡葬业自然以出售商品的方式出售“尊严”。尊严是为死者家属精心策划的一场好戏,主角就是悉心处理后的尸体。殡葬人成了总导演,全权负责演出的一切。尸体无疑是全场的明星,亮丽得看不出生前遭受过痛苦。如此一来,尸体就不会和观众产生情感上的互动,破坏死亡幻觉。
对于你们这些没机会享受“死亡香氛”的人来说,人类腐尸以甘草为前调,混有一股浓烈的柑橘味。注意,这可不是夏日里的新鲜橘子,它更像是直接喷进你鼻孔里的橘子味工业用清洁剂。中调是放了一天的白葡萄酒,酸爽得足以招来一群苍蝇。后调则是阳光暴晒后的一桶咸鱼。我的朋友,这就是尸体腐烂的味道。
尸体不需要你的惦记,事实上它什么都不需要。能躺在土里默默烂掉就很欣慰了。需要尸体的是你。只有看到尸体,你才知道这个人死了,退出了生命的游戏;只有看到尸体,你才能看清自己,知道自己也有那一天。有所见才能有所悟,这就是智慧的开端。
越早考虑自己和家人的死亡越好。我不是让你像强迫症发作似的,今天担心丈夫出车祸撞死,明天担心自己坐的飞机爆炸。我指的是理性思考,你会发现不管情况有多糟,都能挺过去。即使接受死亡,你也会因所爱之人的离世而备受打击,但它会帮助你专注于内心的悲伤,而不是考虑“人为什么会死?”“为什么这件事发生在我身上?”等加重心理负担的问题。死亡不仅发生在你身上,也会发生在我们所有人身上。
“死亡美学”鼓励家属用新鲜、好玩的方式悼念死者,把“欢乐”还给“殡仪馆”。我觉得,我们之所以对死亡有一种病态的畏惧感,或许是因为我们总怀着沉重的心情,过于严肃地对待它。我们要做的就是摆脱情感束缚,和传统的葬礼说再见。
世上还有很多八岁的小女孩,如果我能为了她们,让死亡变得安全、干净和美丽,我的罪将被赦免,我自己也会被火焰净化。
死亡并非一直与丑闻和猜忌相随。14世纪,“黑死病”大瘟疫横扫欧洲,大批尸体置于街头,完全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有时一放就是好几天。马车陆陆续续将尸体运到城外,那里已经挖好了大规模处理尸体用的填尸坑:放一层尸体,填一层土,放一层尸体,填一层土。埋尸的方式“和做意大利千层面差不多,一层面皮一层奶酪,如此反复”,意大利一位编年史学家如此形容。
经过成千上万年的进化,人类的大脑获得了认知死亡的能力,这可谓生而为人的一大幸事(也可能是一大不幸,看你怎么想了)。我们是一群拥有自我意识的可怜虫,成天想方设法地逃避“凡人必有一死”的真相;不管觉得自己多么强大、多么受宠、多么特别,我们都明白死亡乃命中注定,自己最后将变作一摊腐肉。世界上再没有别的物种存在这种精神负担。
食人与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和获取死者的能量无关。食人是为了毁灭肉体。把尸体整个埋在土里,瓦里人光是想想就觉得害怕。只有吃掉才能彻底瓦解并毁掉肉体,这才是他们渴望的。吃完尸体上的肉,还要把骨头火化。这样一来,尸体才算完全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这对死者家人和部落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安慰。
古埃及人认为,为尸体防腐是一种宗教行为,每一个步骤都意义非凡——不管是用长长的铁钩伸进鼻腔把大脑捣碎,把内脏放进带有兽首形瓶塞的卡诺匹斯罐,还是将尸体置于碱盐中四十多天,直到水分全部被吸干。北美洲的防腐师没有大脑搅拌钩和内脏存储罐等装备,他们只会在尸体身上打洞,排干血液和其他液体,然后注入烈性防腐剂。最关键的是,现代防腐技术的诞生和信仰毫无关联,完全是市场和消费主义作用下的产物。
如果我分享了一张自己做尼斯沙拉的照片,“脸书”上的朋友肯定会第一时间评论“好吃”,但我临终前,他们未必会擦掉我额头上的汗水,也不会在我死后清理掉我尸体上的粪便。一想到这里,我就有些难过。
骨灰研磨机和带刺眼盖这种骇人玩意儿,最能摧毁人们在死亡前的自满情绪。虽然二者都是掩盖死亡真相的道具,但也向人们表明,无论有多恶心,也请接受死亡的真相。
直面死亡并非易事。为了逃避它的存在,我们选择被蒙上双眼,对死亡和临终的真实性视而不见。“不知即为福”在这里根本说不通,只能意味着一种更深入的恐惧。
死亡激发出我们作为人类所拥有的每一种潜能和毁灭欲望。我们越了解死亡,就越了解自己。
我们越了解死亡,就越了解自己。
就像诗人丁尼生说的,自然母亲用她的“腥牙血爪”,毁灭了她创造出的每一种生灵。
我猜冷库里的人生前应该没什么交集:因心肌梗死而离世的黑人老汉、患有卵巢癌的中年白人母亲、在殡仪馆不远处中枪身亡的拉丁小伙——现在,死亡把他们召唤到一起,像是要开某种联合国峰会,一同探讨虚无的意义。
遗体进入火化炉后,首先烧起来的是纸箱,或者叫“可替代容器”,这是殡仪馆账单上的写法。箱子很快化为灰烬,将尸体毫无保留地交给地狱之火。待有机物质烧光,尸体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构成人体80%的水分快速蒸发,软组织被吞噬得一干二净,尸体最后被烧得焦黑一片。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你生前的所有特质逐一消失殆尽。
“那股气味在事发几周后都没能散开,你以为自己呼吸进去的是人,不是空气,”她说道,“那是一种所有东西都混合在一起的味道,包括人、电子设备、石头、玻璃,一切一切。”
我很小就学会了快进录影带,凭着这个本事,我跳过了斑比母亲死去的画面、《小脚板走天涯》中小恐龙妈妈殒命的场景、《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砍掉他的脑袋”的镜头。没有什么能吓倒我。我被这股力量冲昏了头脑,以为自己能快进一切。
也许你不曾参加过葬礼,但全世界每一秒钟就有两人死亡。你读完上一句话的工夫,世上就少了八个人。现在少了14个。
如今,不必被迫与尸体打交道已成为发达国家的特权。在印度恒河畔的瓦拉纳西,每天有八十到一百级石阶用来举行火葬。火化在露天进行(有时由低种姓阶层的儿童从事这项工作),骨灰和没有完全烧毁的遗骨被抛入圣河。火化的费用通常不菲,昂贵的柴木、艳丽的布料、高级的火化工人,加起来可是一大笔钱。有些家庭负担不起火葬,但仍想让自己的亲人魂归恒河,只能趁夜色把整具尸体放进河里,让其在水中慢慢腐烂。瓦拉纳西的游客因此时常看到肿胀的浮尸不是漂在河中,就是被狗啃食。恒河的尸体越来越多,印度政府只好投放几千只肉食龟,让它们把“坏死性污染物”全部吃掉。
只有自杀是一个人真正拥有的权利。生活处处与人作对,“这个世界能够夺走我们的一切……但没有谁能阻止我们自行了断”。
列车司机在职业生涯中平均要撞死三个人。当你别无选择,只能从别人身上压过去时,你逐渐会对这份还算稳定、理想的工作失去热情。
家里的丧事使他们团结起来,按照传统的观念和风俗行事。
现代防腐技术的诞生和信仰毫无关联,完全是市场和消费主义作用下的产物。
中世纪和宗教改革时期发生的一切不可控事件,恨不得都能归到女巫头上。
我写了一篇关于中世纪女巫的毕业论文,她们被控烤婴儿肉和碾婴儿骨头。写完论文的一年之后,我发现我也在烤婴儿肉和碾婴儿骨头。悲剧的是,这些女人并没有真对小孩下毒手,更谈不上飞去参加恶魔的淫乱派对,但她们还是被绑在刑柱上活活烧死了。相比之下,我确实磨碎了婴儿的骨头,有时他们可怜的父母还因此向我道谢。时代在变化。
从那之后,我每一天都在多愁善感中度过,如同一颗在悲喜间来回滚动的弹珠。西风加剧了情感的两极分化,允许我肆意辗转于狂喜和绝望之中,好像我从未释放过这样的感情。
不幸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献身如此“崇高”的事业。也许有那么一丁点儿概率,你的脑袋能成为攻克21世纪最严重疾病的关键。但你也有可能落入刚毕业的整容医生手里,让他们拿来做面部拉皮手术的练习。说不定有人还会把你从飞机上扔下,试验最新的降落伞科技。所以献身科学是一个非常……笼统的说法。你身体各部分的去向如何,由不得你决定。
“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实际上我们没必要一而再地购买丧葬用品,我们缺少的是葬礼仪式的真正内涵,仪式需要尸体、家人和情感全部在场,这些是消费实力无法替代的。
心理分析学家奥托·兰克声称当代爱情是一个信仰问题。当我们从家乡远走高飞之后,变得愈发世俗,我们不再依靠信仰或社区来确认自己存在的意义,反而会寻找一个伴侣,以此转移注意力,忽视自己作为动物存在的事实。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阿尔贝·加缪最能代表这种观点:“啊,我的爱人,对那些孤独的人而言,没有上帝、没有主人的每一天都糟糕透顶。”
死亡让我们勇往直前,促使我们完成目标,去学习、去爱、去创造。
否认死亡的文化正在阻碍人们获得善终
约翰:列侬书信集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国内出版的首部约翰·列侬书信集,此前出版的多数为列侬的传记或回忆录,其个人书信、明信片的...
《中国历史研究法》内容简介:《中国历史研究法》为梁启超涉猎东西方史学著作,结合中国史书的过去和现状,系统整理,专门讲演,条
山中白云词/传统文化书系 本书特色 张炎的创作和词论对后世均有深远影响,清代许多词人都尊崇张炎,把他和姜夔并称。《山中白云词》,存词约三百首。他的词多写个人哀怨...
这是一本感动人心的诗集。席慕蓉的诗,有多种风格,时而清朗,时而唯美,时而热血澎湃,每一首诗,都是她感动后的真摰作品。自一
《关键年龄,读关键的书》内容简介:“关键年龄,读关键的书”,是很多阅读者秉持的重要理念,但如何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准备适合他们
黄季刚诗文集 内容简介 《黄季刚诗文集(套装共2册)》包括《黄季刚诗文集上册》《黄季刚诗文集下册》共两册。《黄季刚诗文集(套装共2册)》由黄侃先生哲嗣黄延祖先生...
放翁诗话 内容简介 “诗话”之名,首起于欧阳修晚年所作的《六一诗话》,他自称“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多收录诗人的趣闻轶事与诗句的品评,开启了随笔式的论诗风气。...
“创意写作”专业来到中国才不过几年,这一借鉴欧美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专业要在中国落地生根,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本土化,需要
作品目录《哈姆莱特》 ———————————————— 1《李尔王》 ———————————————— 145《奥赛罗》 ———
对联通 内容简介 对联同其他文艺一样,也有自身的特点,主要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文心雕龙·丽辞》“句句相衔”,“字字相丽丽”,《史通·叙事篇》所谓“编字不只,...
在“五七干校“的日子 本书特色 汇入这股洪流的有党政机关各部委、文化艺术各团体、社会科学机构、大专院校、可谓各色人等,门类齐全。他们当中有党和国家领导干部,有学...
长诗集 本书特色 欧阳江河,*名朦胧派诗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 歌作品,*有诗集《透过词语的玻璃》,《谁去谁留 》,《事物的眼泪》,评论集《站在虚构这边》,其...
人生就是欢声和泪盈 本书特色 人生就是欢声和泪盈 内容简介 本书是陈忠实先生的散文精选集, 书中收录了陈老关于人生各个阶段的回忆和思考, 其中饱含对故乡土地的深...
#王小波全集9-爱你就像爱生命 本书特色无与伦比的文学,送给所有渴望真情的人们! 《王小波全集9:爱你就像爱生命》系王小波生前从未发表过的与李银河的“两地书”,...
红楼艺术 本书特色 第十七章 两次饯花盛会读《红楼》的人,往往只知道有一次“葬花”,而不知实有两次。又往往只知道有一次“饯花...
中国传世名词三百首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300首中国传世的著名词篇进行科学的编排和简明的注释,《中国传世名词三百首》内容丰富,对研究古典文学很有帮助。如一、蝶恋...
爱经.海螺 本书特色 《爱经·海螺》是中国著名“雨巷诗人”、翻译家戴望舒的诗文译作集成,其中《爱经》是古罗马诗人奥维德非常具争议、屡遭查禁的情爱诗典,《海螺》是...
哈利·波特这个小巫师在全世界掀起了魔法狂热,不仅原著大卖,拍成的电影也是一部比一部火,更创造了出版史上的奇迹。那充满神奇想象力的世界让所有人的童心得到无限满足。...
朝花夕拾 本书特色 《朝花夕拾》里的散文脉络分明,记叙有序;夹叙夹议,精辟警策;选取典型,人物丰满,语言朴素含蓄,精练深刻,有限浓的抒情气氛。《翰花夕拾 》不是...
爱在拉萨 本书特色 援藏干部作为和平年代*可爱的人,本书以马新明、孙伶伶六年援藏经历为主线,记述了这对博士夫妻心存家国情怀奉献边疆的奋斗历程;副线则以蒙太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