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

必然

作者:[美] 凯文·凯利

出版社:中信

出版年:2015年12月

ISBN:9787121272394

所属分类:经济金融

书刊介绍

《必然》内容简介

互联网发展的“风向标”KK的最新力作。这不是一本科技著作,也不单纯是一本思想著作,而是一个人倾尽心力为未来30年人类命运做的一次掐算。读过《失控》的人都知道,凯文·凯利说对了此前的30年。你愿意相信他所猜想的后30年吗?你的创业创新在不在未来的风口上?你的职业规划在不在未来的潮流中?你的行动会不会得到那个“新物种”的认可?所有这些答案,本书将为您一一揭晓。
在本书中,KK全面介绍了科技作为一个新物种所具有的基因特征、所思所想、行为规则和未来走向,指出了这个物种不断变迁的12条道路:形成、知化、流动、屏读、使用、共享、过滤、重混、互动、追踪、提问和开始。
KK三部曲包括:观察《失控》反思《科技想要什么》展望《必然》。
凯文·凯利(Kevin Kelly,1952~),《全球概览》(乔布斯最喜欢的杂志)的编辑和出版人,之后担任《连线》杂志主编,并在《纽约时报》、《经济学人》、《时代》、《科学》等重量级杂志发表多篇科技文章,为全球科技迷们狂热追随。已出版多部畅销书,其中《失控》、《科技想要什么》、《新经济新规则》在中国的科技爱好者中掀起热潮,作者数次被邀请来华,均引起轰动。

作品目录

作者序
第1章:形成
Becoming
第2章:知化
Cognifying
第3章:流动
Flowing
第4章:屏读
Screening
第5章:使用
Accessing
第6章:共享
Sharing
第7章:过滤
Filtering
第8章:重混
Remixing
第9章:互动
Interacting
第10章:追踪
Tracking
第11章:提问
Questioning
第12章:开始
Beginning
致谢

热门书摘

可靠性(Authenticity

即时性(Immediacy)

我们的工具越复杂,就越需要(而不是越不需要)我们的照料。

我们当下对未来的展望,实际上会曲解新的事物,好让它适应我们已知的事物。

个性化(Personalization)

解释性(Interpretation)

获取权(Accessibility)

生命的本质,似乎主要是维持。

在这个“形成”的时代里,所有人都会成为菜鸟。更糟糕的是,我们永远都会是菜鸟,并永远因此保持虚心。

永远是菜鸟是所有人的新设定,这与你的年龄,与你的经验,都没有关系。

但新事物还是源源不断地被我们发明出来,它们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欲望,新的向往,新的需求,也在我们的思绪里挖出了难以填满的新的沟壑。

我们都没能看到,这个在线的美丽新世界,是怎样被用户制造出来的。脸谱网、YouTube、Instagram和推特所提供的全部内容,无一来自它们的员工,而是来自它们的受众

各种人工智能将帮助我们定义人性。我们需要人工智能告诉我们——我们是谁?

实体化(Embodiment)

可赞助(patronage)

固定、罕见

免费、无所不在

开放、变化

神经学研究显示,学习阅读会改变脑神经回路。和跳过那些让人心烦的繁杂信息不同,你会变得情不自禁、专心致志、沉浸其中。

科技在本质上有所偏好,使得它朝往某种特定方向。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前提下,决定科技发展动态的物理原理和数学原理会青睐某些特定的行为。

今天,一项科技问世之后,我们需要大约十年的时间才能对其意义和用途建立起社会共识

产品将会变成服务和流程

我现在把升级看作是一种卫生措施:只有定期升级,才能让你的科技产品保持健康

有人感到愤怒,不满我们被所造之物如此摆布。他们把这种没有穷尽的升级和变化看作是一种堕落,认为这是对人类高贵尊严的践踏,也是我们不愉快的根源。我同意,科技确实是根源。科技的动向推动我们永远追求“新”,但“新”总是转瞬即逝,在永不停歇的变化中被更新的事物所取代。满足感因此不断从我们的指尖溜走。但我还是庆幸。庆幸科技元素带来了永无止境的不愉快。我们与动物祖先的区别,在于我们不仅满足于生存,还要疯忙着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欲望。正是这种不满足触发我们创造,推动我们成长。不在心中制造待以填补的缺憾,我们就无法拓展自己,更无法拓展我们的社会。

。他们把这种没有穷尽的升级和变化看作是一种堕落,认为这是对人类高贵尊严的践踏,也是我们不愉快的根源。

乌托邦中没有问题可烦恼,但乌托邦也因此没有机遇存在。

进托邦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变化的状态,是一种进程。在进托邦的模式里,事物今天比昨天更好,虽然变好的程度可能只是那么一点点。它是一种渐进式的改进,也是一种温柔的进步

恒常的“形成”所带来的问题(特别是在进托邦的龟速前行当中)是,不断地变化会让我们无视其渐进式的变化

我们当下对未来的展望,实际上会曲解新的事物,好让它适应我们已知的事物。这就是为什么最早拍摄出来的电影,都像是戏剧表演一样,而最早的虚拟现实(VR)又制作得好像电影一样。

当时,对充满“互动图书馆、虚拟社区和电子商务”的数字世界抱有怀疑是主流的看法,斯托尔用两个字给这种看法下了个结论:“胡扯。”

就像那个ABC大佬说的那样,用户就是一群沙发上的马铃薯。所有人都觉得写作和阅读已死;所有人都觉得,当你能安坐下来聆听音乐的时候,创作音乐就太过麻烦了;所有人还觉得,业余者根本不会制作视频——用户产生的作品永远不会大规模实现;就算实现了,一个受众也吸引不来;就算吸引来了受众,也无关痛痒。那么,当你目睹在21世纪最初10年的开端里,5000万个博客几乎瞬间爆发出来、每秒钟都有两篇博客发布出来的场景之后,就会感慨这有多么震撼了。

超链接还会延伸到实体当中,无论人造还是天然。把一块几乎免费的小芯片嵌入产品中,就能让你对你的房间,甚至整栋房子展开搜索

从睡醒睁眼的那一刻起,网络就会尽力预测你的意图。在记录了你的日常生活后,网络会尝试先你一步:在你提问前就给出答案;在你开会前就给出文件;在你和朋友吃饭之前,就根据天气状况、地理位置、本周吃了哪些东西、上次和朋友见面吃的什么等等你会考虑的因素推荐出最完美的地点。

远远超过我们未来一百年的注意力所需求的内容。就算你能通过小小的创新榨出油水来,在那种极大丰富的环境里,又有谁会注意到呢

知化的音乐

近期的三大突破将开启人们期待已久的人工智能时代。

自由式国际象棋比赛

当我们发明了更多种类的人工智能后,会在“什么是人类独有的”这一问题上做出更大让步

到了2050年,薪资最高的行业将依赖目前还没有发明的自动化技术和相关机器。也就是说,我们不知道这些工作,是因为让这些工作成为可能的机器和技术还未出现。机器人创造了我们想要从事却还不知道是什么的工作。

推论下去,想在实时中运转良好,所有事情就必须流动起来——这至关重要。

如果提前购买一本电子书,它存放的位置和我没有买它时存放的位置是一模一样的(都在云端),区别只是付款和没有付款而已。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让它保持未付款状态呢?所以现在,不是半分钟内非要读到不可,我是不会买下一本书的。这种即时购买模式正是实时数据流的自然结果。

在这个全新的网络世界里,任何可以被复制的东西都会被复制,而且免费。

经济学中有一条颠扑不灭的定理:一旦某样事物变得免费,变得无所不在,那么它的经济地位就会突然反转。

声音在数字化之后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源自流动,持续不断涌向在线音乐的人流也来源于此

流动、分享

屏幕数量的增长在继续扩展人们的阅读量和写作量

增强我们对历史的理解

有形的材料被无形的所替代——无形的材料包括更好的设计、创新的过程、智能芯片,以及不可或缺的网络连接——这些无形的材料在承担着曾经需要大量铝原子来做的工作。

在平台上,同时滋养出更少的隐私(持续分享私人生活)和更多的剽窃(对知识产权的漠视),可并非简单的巧合。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