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伊甸园

大学与伊甸园

作者:彭笑刚

出版社:清华大学

出版年:2015年2月

ISBN:9787302392361

所属分类:教辅教材

书刊介绍

《大学与伊甸园》内容简介

现代大学教育发端于19世纪,盛行于20世纪。到21世纪,大学的格局在国际层面上大致成型。但是,针对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大学教育,我们能够从先进国家的大学体制中承袭什么?中国大学教育的特色具体在哪里?本书试图用科学理性的思路,对中国年青一代在大学中的被教育、自我教育过程进行分析讨论。
本书从现代大学的成因、任务、机遇、挑战几个方面展开,全书分为大学的价值、大学的教育方略、大学与教授、研究型大学、大学与中国以及结语几个部分。重点探索了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对人性发展的决定性价值,并着重讨论了现代生活方式下人性发展与人类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的关系。在科学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本书提出了以科学智慧和知识为主要素材,通过理性教育来发展适应于现代生活方式的个性,进而培育个体在公民社会和职业社会中享受人生的能力。

作品目录

第一章:大学的价值
第一节
大学教育对个体的价值
一、个体发展与大学教育
二、人的动物性完美度演化趋势
三、人性完美度曲线
四、人性发展与理性教育的契合
五、幸福人生
六、从伊甸园到大学
第二节
大学的社会价值
一、完美社会与大学教育
二、现代专业化社会与大学教育
三、社会智库与人才集散地
第三节
大学的社会契约与大学的目标
一、大学的社会契约
二、大学的目标与大学精神
第二章:大学的教育方略
第一节
大学教育总方针
一、幸福的根基
二、现代大学教育的方针
三、中国传统教育方针:过度强调个体自身欲望的理解与经理
四、现行大学教育方针:过度强调实现欲望的能力
第二节
大学教育的基调:以科学为基础的理性教育
一、启蒙运动与科学理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二、个体精神世界中的感性与理性
三、理性教育与“欲望的理解与经理、实现欲望能力”的关系
四、个体自身欲望的理解与经理的理性基准
五、人性偏离的理性分析实例一:“个体幸福”与“集体幸福”
六、人性偏离的理性分析实例二:“平均幸福”与“成功”
七、人性偏离的理性分析实例三:“参比人生”与“攀比人生”
八、通过理性教育认识“欲望的演化”
九、通过理性教育认识“实现欲望能力的演化”
第三节
大学教育的具体策略:科学的理性教育与艺术的感性教育
一、顿悟与渐悟、苦作舟与乐作舟
二、感性教育:蔡元培先生的“以美术代宗教”
三、艺术教育的策略——以文学为重点
四、科学的艺术性
五、艺术的科学性
六、幸福人生的感性修为和理性教育
七、“知识”与“智慧”
八、理性的力量与感性的美
第四节
大学教育实例:科学理性教育与人性发展的结合
一、科学真理的相对性与生命
二、科学理论与日常生活
三、猜想式还原科学发展史
四、细节在科学中与人性发展中的价值
第三章:大学与教授
第一节
大学教授的定位
一、放下“身为师表、行为世范”的包袱
二、教授在专业化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三、大学的社会契约与大学教授
四、大学教授的学生契约
五、教授治校的真实含义
第二节
大学教授整体的资质
一、完整的团体
二、大学文化与教授整体
三、教授整体与职员队伍
第三节
大学教授的个体资质
一、认同大学精神
二、独立精神(一)——从零开始的勇气、底气与智慧
三、独立精神(二)——个性的课堂
四、怀疑精神——叛逆者、颠覆者
五、大学教授与评价标准
六、大学教授与教材
七、子女教育与大学教授
八、不忘自己大学生涯的大学教授
九、中国大学教授面对的学生的特殊性
十、大学教授的缘分
第四章:研究型大学
第一节
研究院与大学
一、研究院与大学的天然关联
二、非大学研究院的困境
三、研究型大学与独立研究院
四、研究型大学里教授的特殊性
五、研究与教学相得益彰
六、研究型大学教授的评价
第二节
研究生院
一、研究生院的价值与沿革
二、研究生院的独特性
三、研究生院教育方式与方法
四、研究生院的规模
五、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
六、研究生的课题选择
七、兴趣导向与灵魂选择
八、博士后制度
第五章:大学与中国
第一节
中国的教育传统
一、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教育吗?
二、现代大学在中国的发轫
三、大学精神与传统教育理念的冲突
四、中国大学越办越不好吗?
第二节
大学与中国前途
一、中国人的愿景
二、个体层面的愿景与大学教育
三、社会层面的愿景与大学教育
四、国家层面的愿景与大学教育
第三节
中国现状、未来与大学建设
一、中国大学现状
二、时代精神
三、浮躁的根由与是非
四、中国的浮躁世纪与大学教育
五、“民以食为天”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影响
六、大学教育与文化建设
结语

热门书摘

要实现“无怨无悔”的公民社会,一方面,需要公民们自身拥有相对成熟的理性判断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有一个理性而公民们能够接受的机制选择群体的领导层。所产生领袖是否合适,可以简单地做出判断:是不是能够让群体的大多数人对公众事务感到“无怨无悔”。

归根结底,无论是感性修为还是理性教育,其最终目的都是培养个体享受幸福人生的能力。同时,我们应该始终注意到,幸福是感性的而不可能是理性的。没有美丽的感性,理性的力量只能使个体更像机器人。这意味着,无论理性教育做得如何好,如果最终不能落实到感性的情感世界,那么,这样的理性教育还是一场空。

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位现代大学的教授需要时刻准备从零开始。这是因为,科学和技术在快速进步,人文社会科学恐怕也是今非昔比,所以,一位合格的大学教授随时可能要放弃老的知识与技能,进而学习新的发展。也就是说,一位合格的现代大学教授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开放的、不断进步的。从更大的视野看,进入现代社会后,每一个个体都必须准备随时学习新的工作技能和生活方式。从人性发展的本质看(图1),一个健康个体的精神世界本来就应该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因此,在新一代公民中培养这种人生态度是大学义不容辞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大学教授自身必须具备并应该充分展现这种现代社会的资质。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