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美文化焦点问题研究

中国审美文化焦点问题研究

作者:韩经太

出版社:人民文学

出版年:2015年3月

ISBN:9787020108060

所属分类:网络科技

书刊介绍

《中国审美文化焦点问题研究》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具有若干复杂而深刻的核心问题,其中一些话题具有非常强大的延伸能力,旁浸其他领域,演变成为一种贯穿各个文化层面的内核。《中国审美文化焦点问题研究》选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九个焦点:道法自然、技道两进、玄圣素王、在事为诗、马乘飞燕、以形媚道、文心智术、吟咏涵泳、典型境界,展开充分的研究和讨论,以期推动传统审美文化精神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韩经太:汉族,1951年3月生,甘肃定西人。1984年吉林大学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北京语言大学原副校长。现任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中国文化研究》杂志主编。1991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光荣称号;1996年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担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编辑委员会委员等。主要从事中国古典诗学与中国思想史研究,代表性学术论文集中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权威学术刊物上,其中论文《诗艺与体物——中国古典诗学的写真艺术传统》(《文学遗产》2005年第2期)入选教育部发起、高等教育出版社与德国施普林格(Springe)出版公司合作出版的全英文学术刊物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中国文学研究前沿》2009年第4期)。出版专著10余部,其中《理学文化与文学思潮》(中华书局,1997年版)入选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第二辑。

作品目录

作者简介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说明
序论
“问题意识”与基础理论创新
第一章:道法自然:中国审美文化原论
引言
美·尽善尽美·天地有大美
第一节
道法自然:中国美学的逻辑起点
第二节
自然之道:从《淮南鸿烈》到《文心雕龙》
第三节
制器尚象:中国“艺术起源”说的文化底蕴
结语
“人含其巧”的审美文化精神
第二章:技道两进:中国艺术哲学的玄同思维
引言
从“庄子的哲学是美学”说起
第一节
同谓之玄:老庄玄思的语言哲学本质
第二节
用心若镜:后“巫术”时代的“混沌”观念
第三节
忘机与炫技:“至人”艺境的双重超越难度
第四节
大音希声:无弦琴·一弦琴·长啸·《4分33秒》
结语
清虚一本和道艺二元的契合
第三章:玄圣素王:中国人格美学的布衣襟怀
引言
中国人格美学的价值内核
第一节
内圣外王:“天地大美”人格和“与道徘徊”意态
第二节
玄圣素王:“处下”的人生观念与“让王”人格理想
第三节
必也圣乎:孔儒“素王”人格及其历史批判理性
第四节
圣之时者:孟子“四圣”说与集大成人格典型论
结语
玄圣无为与素王删述的人格统一
第四章:在事为诗:古代政治诗学与儒家风骨
引言
历史逻辑与文学叙事
第一节
政教诗学原论:历史回望与集大成阐释
第二节
《诗》《春秋》之学:“王者之迹”与“学诗之士”
第三节
在事为诗:汉人政治诗学的文化解读与历史反思
第四节
兴讽当时之事:新乐府理论的思想风骨及其清虚化
结语
“温柔敦厚”的老传统与“大音希声”的新境界
第五章:马乘飞燕:古典造型艺术与适意写实
引言
从“世界青铜之冠”说起
第一节
图物与象物:图腾与教化叠合处的造型艺术觉醒
第二节
“马踏飞燕”商榷:汉代铜奔马的现代命名问题
第三节
“马乘飞燕”申说:实学思维与飞升想象的直觉统一
结语
中国造型艺术的“适意写实”原理
第六章:以形媚道:山水审美与诗画交融艺术
引言
“绘事后素”与先秦技道参融的美学思想
第一节
目送归鸿难:“实对”与“迁想”兼容的诗意画旨趣
第二节
山水以形媚道:诗意的艺术哲学命题
第三节
窥情风景:走向“诗中有画”的诗学轨迹
第四节
以大观小:探询在“真山之法”与“人观假山”之间
结语
古典诗情画意及其两端之妙
第七章:文体与文术:古代文章学的本体构型
引言
中国传统文学的文章学思考
第一节
“智术”原论:刘勰的“智术”观与“人的自觉”
第二节
以“心”释“神”:“神思”论与“畅神”说的同构语境
第三节
天然出雕饰:“雕缛成体”和“自然之道”
第四节
秉心养术:《文心雕龙》的“术”学体系
结语
文体论与文术论互补的系统特征
第八章:性情与心性:宋型文化语境中的诗学自觉
引言
中国诗学本体论的历史生成
第一节
“吾与点也”之意:“心源澄净”与“相忘于江湖”
第二节
渊明风流:濂洛风雅视阈中的人格典型
第三节
光风霁月:宋型文化视阈中的心性诗学意象
第四节
儒家悲悯气质:理学集成思维中的诗家澄明境界
第五节
词学“向上一路”:涵涉东坡词与梦窗词的专题讨论
结语
中国诗学“理趣”与“逸品”艺术
第九章:意象与意境:通观视阈下的美学中心范畴
引言
必要的前提性认识
第一节
“意象”阐释辨析:显隐意向与多维空间
第二节
“意境”阐释脉络:从王昌龄“诗有三境”到王国维的“境界”
第三节
阐释学主体意识:专用性与通用性的契合
第四节
阐释学历史意识:穿越古代与现代的美学通观
结语
文本的完整精读与概念的“丛集生成”
结论
中国古典美学再阐释的当代意义
参考文献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