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

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

作者:武志红

出版社:中国华侨

出版年:2015年3月

评分:8.6

ISBN:9787511350626

所属分类:心理健康

书刊介绍

《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内容简介

家是港湾,可为何家会伤人? 爱意味着融合,可为何越爱越孤独?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走出孤独,都渴望与别人相爱。如果一个人越重要,我们就越会用自己所懂得的最好的方式去对待他。
但很多时候,这种渴望背后的潜台词是:因为我爱你,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所以你要听我的,要按我的期待去回应,去做事。而所谓的“好的方式”则常常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
在这种逻辑下,相爱便成了强加,成为控制彼此的战争。因为这个缘故,我们都渴望爱,都爱过,然而,要命的孤独感却纠缠着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亲密关系成为咫尺天涯。
极具人气的资深心理学家武志红洞悉孤独感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用细致入微的笔触,揭示了如何打破横亘在人与人之间那堵自恋的墙,真正看到别人的存在,结束权力与控制的隐秘游戏,让真爱和自由重新回到家人、爱人之间。
武志红 资深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畅销书作家。
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师从国内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2001年获得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2009年成立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曾主持《广州日报》的“健康 心理”专栏,致力于用心理学去深度剖析理解中国式的个人、家庭与社会的种种典型现象,读者遍布世界各地华人区。
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等系列作品,总销量超百万册。

作品目录

Part
1、拆掉自恋的高墙
我们心中都有一堵超级自恋的墙
王阳明不败的秘密
为什么越爱越孤独
“小我”由无数妄念组成
心不动的瞬间最有洞察力
远离你自我实现的陷阱
睡眠浅是因为自恋
我们都妄想控制世界
很多父母看不到孩子
爱上想法就会掉入陷阱
我们都是受虐狂吗?
我们的自恋需要以痛苦为食
太渴望“好”,会导致对“坏”的执着
克林顿为什么是希拉里的绝配
她太节俭,所以丈夫会大手大脚
受虐的好处:道德正确+逃避责任
渴望做英雄的拯救者自己首先是病人
我们为什么爱评价?
评价者真的在乎被评价者吗?
治疗中的沉默会令沟通更加流畅
喋喋不休的人只对自己感兴趣
我们内心越矛盾,就越自恋
聆听:你能给别人的最好礼物
急于追求确定感,就会丧失创造力
尊重你的选择,走出自恋幻觉
自恋幻觉的ABC
你必须听话—父母的自恋幻觉
自恋幻觉势必会破坏亲密关系
你永远有一个选择空间
怨气:衡量自恋幻觉的标准
Part
2、为何我们越爱越孤独
支配与服从:病态关系的双重奏(上)
投射性认同—孤独的游戏
依赖者的恐惧:独立是“坏的”
及时修正你的心灵地图
你不让我依赖,你就是不爱我
接受独立的“坏我”,走出依赖
支配与服从:病态关系的双重奏(下)
支配者常意识不到自己爱否定人
支配者容不得别人小小的反抗
分手只是他的惩罚手段
彻底被控制=被“洗脑”
彻底被控制的结局常是被抛弃
最远的距离是咫尺天涯
因为强加,爱成了咫尺天涯
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便可达成
过火的自信=自卑?
内在关系模式的四种类型
老板为什么只招窝囊废?
他否定你,是希望你听命于他
多数人渴望“我行,你也行”的关系
优秀的女性为什么怕成功
小资料:成就动机
用跳槽逃避成功的女人
“我一定是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心理分析:跳槽是对自己优秀的惩罚
解决之道:接受天赋才能
男性也有成功恐惧
Part
3、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
低挫折商是怎么被炼成的
小知识:挫折商
不要把一个坏苹果和好苹果放在一起
“民主手法”摧毁了儿子的学习兴趣
解决之道:就事论事
她好乖,但好可怜
乖巧中藏着自卑和寂寞
调皮的孩子更有能量
他们为什么好吃
1岁前孩子怎么爱都不过分
不哭是因为孩子绝望了
粗暴断奶令女儿变内向
不要限制婴儿的嘴部活动
非黑即白:3个月婴儿的游戏
同时容纳好与坏=成熟
如果妈妈变成了鬼……
鬼故事是父母和儿童的成长需要
她为什么会幻想自己住在黑石头里?
男孩分手的理由:美女也大便
解决之道:通过宽容整合“好”与“坏”
人善被人欺!为什么?
名词解释:角色互换
你像小孩,唤起了强人的痛苦
反击继父,反而获得了尊重
在家里温顺,在家外受伤
Part
4、故事是追寻现实的载体
爱的炮灰—《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忠诚的爱—你就要甘愿做我的炮灰
他为什么甘愿去做炮灰?
“我向来只为一个读者写作:我自己”
天才为什么自甘堕落
你是一个被吓傻的狂妄孩子
不完美才是好东西
爱到最深处,常意味着最大的危机
不敢改变的直接心结是友谊
这不是你的错
永远保持一颗柔软的心
屈从命运,然后转嫁命运
说的是情感,玩的是权力
认罪协议,是谁说了算的游戏
没有了心,人就会被体系异化
他不再做法律螺丝钉
多少感情因逃离孤寂而生?—《逃离》读后感
没有被爱照亮的生命,存在本身就是羞愧
感情寂灭的一代宗师
阿凡达:一个回不去的童话?
白天真实,还是睡梦中真实?
万物有灵—原始人和孩子的童话
贪婪是一种可悲的可怜
蝙蝠侠的俄狄浦斯情结
每个人都以为他的逻辑是正确的
小丑的追求:突破所有人的底线
女人的逻辑:爱上一个英雄,再把他变成凡人
小丑的拷问:没到迫不得已的时候,谁不想正义凛然?
贪恋影响力,英雄的另一面是匪徒
蝙蝠侠是小丑的希望之光
如何在自我与现世间达成一个平衡?
渡边能让绿子找到被爱的感觉吗?
雨果的“悲惨世界”

热门书摘

我们很容易被我们的想法所控制,因为我们认同了这些想法,将这些想法等同于“我”,如果放下这些想法,就好像“我”要消融一样。

其次,去认识自己的幻觉被打破时的恐慌和愤怒。如果知道愤怒从哪里来,就可以少发脾气了。如果意识到自己的恐慌的含义,就可以少去控制别人了。

重要的不是做什么,而是放下。若想看到别人和其他事物的真实存在,你至少要有某个时刻,可以放下你的“小我”。

每个人都在坚持自己的逻辑,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逻辑看对方。结果,越爱时就越孤独,因为越爱时就越坚持自己的逻辑,而这时就看不到对方的存在了。

抗拒痛苦,所以恋念痛苦。

自恋幻觉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这是在压制对方的存在感,最终导致对方试图远离自己而损害了关系,这是我们陷入孤独感中的根本原因。

这种对人的控制欲望无所不在,一个人在一个环境中越觉得自己有掌控感,他的控制欲望就会越强,而控制感被破坏后,他的反应也会很强烈。

首先,去认识自己围绕着自恋所建立起来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怎样才能打破自恋幻觉呢?一个关键是,彻底明白自己做某事的初衷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这是自己的选择,所以是自己为这一选择负责,而不是别人为自己负责。

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我们常讲自我价值感,其实我们追求的并不是孤独的价值感,而是关系中的价值感。

但为什么她会看不到恋人的真实存在呢?因为,当和恋人在一起时,或和任何人在一起时,她的心理活动会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她会一直在行动、想象或思考,她的心从来没有留下空隙。然而,只有当我们的心理活动能在某些时刻停顿下来,我们的心才能感应到对方的真实存在。

只有当我们的心理活动能在某些时刻停顿下来,我们的心才能感应到对方的真实存在。

感觉是我的本真与其他存在的本真相遇那一刻的产物。

只有少数人会在遭受打击后,反省自己持有的那一套逻辑,调整它甚至放弃它,而去形成一套更新的、更灵活的、更适合现实状况的生存逻辑。

如果这个社会中普遍的逻辑是谁欺我,我反击谁,那么这个世界要美好很多。但不幸的是,这个世界上更常见的逻辑是,强者欺压弱者,弱者欺压更弱者。

我们所执着的一切看法中都藏着类似的扬扬自得,如果能清晰地捕捉到这种扬扬自得,就可以部分地放下了。

人会恋念曾经的苦难。

两个人都喋喋不休地说话时,看起来是他们彼此理解,但这常常是一种假象,他们其实看到的都是自己:我在你的讲话中索取我“小我”的养料,你在我的讲话中索取你“小我”的养料。因为两个人的“小我”貌似很像,所以两个人都以为遇到知己,但这不过是遇到了自己的投射而已。

并且,一旦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会真正尊重自己的生命,尊重自己的选择范围,懂得感激已拥有的一切,从而可以更深沉、更踏实地活在当下,活在真实的世界里。相反,当我们的注意力主要是集中在别人身上时,你的世界就很容易是一个怨气冲天的世界。

投射性认同是一种孤独的游戏。沉浸在这种游戏中的人,会比一般人更加渴望建立亲密关系,但他们在亲密关系中是看不到对方的真实存在的,他们只关注对方是否如自己所愿,按照自己所渴望的方式对待自己。

不做任何抵抗,让心中的念头自然地流动。这时,我们会发现念头一个接一个,但当念头可以停歇时,真相会自然映现。

即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平常事,像在与别人的争论中,迫切地希望打败对方,以证明自己是对的,仍然是“小我”对死亡的恐惧而引起的。如果你以你的观点自居,把你的观点等同于你的“我”,当你错的时候,你这种以思维为基础的自我感就会严重受到死亡的威胁。所以你的“小我”不能承认错误,错误就等于“小我”的死亡。

在不是非常明显的强迫情形下,不幸总是不幸者自己选择的结果。

这一刻过去后,我想,这就是活在当下的感觉吧。头脑中的幻觉一旦放下,我就可以和当下的事物建立一个单纯的关系,并能全然投入到这个关系中,这时就能体会到当下任一关系中的喜悦和安宁。

对于控制者来说,你的想法不值一提,他们根本不关心你的想法,拒绝真正了解你。

如实地看到恋人的真实存在,爱恋人本来的样子,而不是自己头脑中建构出来的形象,这也是我们活着的每个人应该努力做到的一点。

最核心的自恋是控制感,即我前面提到的,几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认为,“我能控制我的人生,我能左右世界”。围绕着这种感觉的,是自己很少能察觉的一些预言,如“我早就知道事情会这样运转的”。

这种对人的控制欲望无所不在,一个人在一个环境中越觉得自己有掌控感,他的控制欲望就会越强,而控制感被破坏后,他的反应也会很强烈。历史上有无数这样的故事,某个人一旦大权在握,就很容易变得小肚鸡肠,任何人违逆他的意志,都会遭到他程度不一的报复。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去认识我们为什么会执着于那些想法,为什么它们会成为形成我们自恋的幻觉的养料。

“小我”的核心内容是一对矛盾:对痛苦的认同和对抗拒痛苦的武器的认同。

武器的存在需要以痛苦为食。

每个人的命运中都有一种似乎特定的、频繁出现的痛苦,而它之所以不断轮回,一个关键原因是我们的“小我”所创造的“伟大”武器需要它。

“小我”对幸福和快乐并不感兴趣,“小我”最感兴趣的是“我是正确的,我早知道这个世界是怎样运转的,谁比我更聪明啊”。

因为我们不能改变别人,只能改变自己,所以除非一个人能明白自己在一件事情中的动机和责任,否则事情不可能出现好的转变。

喋喋不休的人只对自己感兴趣

唯一重要的是点亮你自己心中的光。

在那些特别有表现力的影视作品中,两个相爱的人之间常会出现长长的沉默,但这沉默不是令他们更远,而是令他们更近,便是同样的原因。

自恋的核心就是—我渴望将我想象中的世界投射到现实世界。具体而言,就是我希望周围人能够按照我的想象来行动。

当我们的注意力主要是集中在别人身上时,你的世界就很容易是一个怨气冲天的世界。

当理解不存在时,一个关系便成了巴别塔。

真正的善良是一种有包容力的强大,但更常见的善良是绵羊一般的软弱和顺从。假若你具备的是这样的善良,那么,别人很容易将他“内在的小孩”投射到你身上,而他以“内在的父母”自居。

那些只付出不索取的人,他们很少会得到接受他们帮助的人的尊敬,甚至一些人对恩人的仇恨胜于对其他所有人的仇恨。

在你的心没有打开前,最可怕的事情,不是贫穷,不是被虐待、被折磨,而是孤独。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称,唯一重要的是点亮你自己心中的光。

在和苦难抗争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对抗苦难的武器。但是,如果没有苦难了,武器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喜欢使用评价的人喜欢确定感,说起话来斩钉截铁,而富有创造力的人却势必能容忍甚至喜欢模糊状态。

我们爱一个人,多是爱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越多,我们对这个人就越在乎,最终会达到这样一个境界—“我甘愿为他去死”。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