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容易被我们的想法所控制,因为我们认同了这些想法,将这些想法等同于“我”,如果放下这些想法,就好像“我”要消融一样。
其次,去认识自己的幻觉被打破时的恐慌和愤怒。如果知道愤怒从哪里来,就可以少发脾气了。如果意识到自己的恐慌的含义,就可以少去控制别人了。
重要的不是做什么,而是放下。若想看到别人和其他事物的真实存在,你至少要有某个时刻,可以放下你的“小我”。
每个人都在坚持自己的逻辑,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逻辑看对方。结果,越爱时就越孤独,因为越爱时就越坚持自己的逻辑,而这时就看不到对方的存在了。
抗拒痛苦,所以恋念痛苦。
自恋幻觉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这是在压制对方的存在感,最终导致对方试图远离自己而损害了关系,这是我们陷入孤独感中的根本原因。
这种对人的控制欲望无所不在,一个人在一个环境中越觉得自己有掌控感,他的控制欲望就会越强,而控制感被破坏后,他的反应也会很强烈。
首先,去认识自己围绕着自恋所建立起来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怎样才能打破自恋幻觉呢?一个关键是,彻底明白自己做某事的初衷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这是自己的选择,所以是自己为这一选择负责,而不是别人为自己负责。
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我们常讲自我价值感,其实我们追求的并不是孤独的价值感,而是关系中的价值感。
但为什么她会看不到恋人的真实存在呢?因为,当和恋人在一起时,或和任何人在一起时,她的心理活动会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她会一直在行动、想象或思考,她的心从来没有留下空隙。然而,只有当我们的心理活动能在某些时刻停顿下来,我们的心才能感应到对方的真实存在。
只有当我们的心理活动能在某些时刻停顿下来,我们的心才能感应到对方的真实存在。
感觉是我的本真与其他存在的本真相遇那一刻的产物。
只有少数人会在遭受打击后,反省自己持有的那一套逻辑,调整它甚至放弃它,而去形成一套更新的、更灵活的、更适合现实状况的生存逻辑。
如果这个社会中普遍的逻辑是谁欺我,我反击谁,那么这个世界要美好很多。但不幸的是,这个世界上更常见的逻辑是,强者欺压弱者,弱者欺压更弱者。
我们所执着的一切看法中都藏着类似的扬扬自得,如果能清晰地捕捉到这种扬扬自得,就可以部分地放下了。
人会恋念曾经的苦难。
两个人都喋喋不休地说话时,看起来是他们彼此理解,但这常常是一种假象,他们其实看到的都是自己:我在你的讲话中索取我“小我”的养料,你在我的讲话中索取你“小我”的养料。因为两个人的“小我”貌似很像,所以两个人都以为遇到知己,但这不过是遇到了自己的投射而已。
并且,一旦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会真正尊重自己的生命,尊重自己的选择范围,懂得感激已拥有的一切,从而可以更深沉、更踏实地活在当下,活在真实的世界里。相反,当我们的注意力主要是集中在别人身上时,你的世界就很容易是一个怨气冲天的世界。
投射性认同是一种孤独的游戏。沉浸在这种游戏中的人,会比一般人更加渴望建立亲密关系,但他们在亲密关系中是看不到对方的真实存在的,他们只关注对方是否如自己所愿,按照自己所渴望的方式对待自己。
不做任何抵抗,让心中的念头自然地流动。这时,我们会发现念头一个接一个,但当念头可以停歇时,真相会自然映现。
即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平常事,像在与别人的争论中,迫切地希望打败对方,以证明自己是对的,仍然是“小我”对死亡的恐惧而引起的。如果你以你的观点自居,把你的观点等同于你的“我”,当你错的时候,你这种以思维为基础的自我感就会严重受到死亡的威胁。所以你的“小我”不能承认错误,错误就等于“小我”的死亡。
在不是非常明显的强迫情形下,不幸总是不幸者自己选择的结果。
这一刻过去后,我想,这就是活在当下的感觉吧。头脑中的幻觉一旦放下,我就可以和当下的事物建立一个单纯的关系,并能全然投入到这个关系中,这时就能体会到当下任一关系中的喜悦和安宁。
对于控制者来说,你的想法不值一提,他们根本不关心你的想法,拒绝真正了解你。
如实地看到恋人的真实存在,爱恋人本来的样子,而不是自己头脑中建构出来的形象,这也是我们活着的每个人应该努力做到的一点。
最核心的自恋是控制感,即我前面提到的,几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认为,“我能控制我的人生,我能左右世界”。围绕着这种感觉的,是自己很少能察觉的一些预言,如“我早就知道事情会这样运转的”。
这种对人的控制欲望无所不在,一个人在一个环境中越觉得自己有掌控感,他的控制欲望就会越强,而控制感被破坏后,他的反应也会很强烈。历史上有无数这样的故事,某个人一旦大权在握,就很容易变得小肚鸡肠,任何人违逆他的意志,都会遭到他程度不一的报复。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去认识我们为什么会执着于那些想法,为什么它们会成为形成我们自恋的幻觉的养料。
“小我”的核心内容是一对矛盾:对痛苦的认同和对抗拒痛苦的武器的认同。
武器的存在需要以痛苦为食。
每个人的命运中都有一种似乎特定的、频繁出现的痛苦,而它之所以不断轮回,一个关键原因是我们的“小我”所创造的“伟大”武器需要它。
“小我”对幸福和快乐并不感兴趣,“小我”最感兴趣的是“我是正确的,我早知道这个世界是怎样运转的,谁比我更聪明啊”。
因为我们不能改变别人,只能改变自己,所以除非一个人能明白自己在一件事情中的动机和责任,否则事情不可能出现好的转变。
喋喋不休的人只对自己感兴趣
唯一重要的是点亮你自己心中的光。
在那些特别有表现力的影视作品中,两个相爱的人之间常会出现长长的沉默,但这沉默不是令他们更远,而是令他们更近,便是同样的原因。
自恋的核心就是—我渴望将我想象中的世界投射到现实世界。具体而言,就是我希望周围人能够按照我的想象来行动。
当我们的注意力主要是集中在别人身上时,你的世界就很容易是一个怨气冲天的世界。
当理解不存在时,一个关系便成了巴别塔。
真正的善良是一种有包容力的强大,但更常见的善良是绵羊一般的软弱和顺从。假若你具备的是这样的善良,那么,别人很容易将他“内在的小孩”投射到你身上,而他以“内在的父母”自居。
那些只付出不索取的人,他们很少会得到接受他们帮助的人的尊敬,甚至一些人对恩人的仇恨胜于对其他所有人的仇恨。
在你的心没有打开前,最可怕的事情,不是贫穷,不是被虐待、被折磨,而是孤独。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称,唯一重要的是点亮你自己心中的光。
在和苦难抗争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对抗苦难的武器。但是,如果没有苦难了,武器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喜欢使用评价的人喜欢确定感,说起话来斩钉截铁,而富有创造力的人却势必能容忍甚至喜欢模糊状态。
我们爱一个人,多是爱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越多,我们对这个人就越在乎,最终会达到这样一个境界—“我甘愿为他去死”。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内容简介 本书的编写体例遵照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这一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同时,与时俱进,吸收了统计学发展的新成果,增加了少量计算机应用技术,...
过敏反应:过敏那些事儿 本书特色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加强,过去不称之为“病”的过敏性疾病日益受到了大家的重视。由于此类疾病在内...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少有人走的路5:不一样的鼓声/(美)M.斯科特.派克 本书特色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你的真实处境是什么样的?你是表现出了真实的自己,还是为了保护...
《依恋障碍》内容简介:这是一本从儿童依恋问题入手,深度剖析人们为何会面临缺乏安全感、人际关系不佳等问题,并给出指导性建议的
对症药膳滋补 调理 祛病专家指导 本书特色 《对症药膳:滋补.调理.祛病专家指导》:探寻国医的实用精髓,成就健康的善法良方。详解80种对症食疗,精选500例经典...
《黄易友朋往来书札辑考》内容简介:黄易是清代金石学与艺术史中的一位关键人物。在大多数时间里,他任职于济宁运河厅,并担任河道
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与修复 本书特色 本书从解剖、生理和病理角度阐述骨质增生、骨关节病及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的机理及防治的基本方法和措施,其中包括自我保健按摩、...
女人身体使用手册 内容简介 本书讨论了女性身体的每一部分的结构,除此之外,还告诉你身体的出现差错时的征候,以及如何防止这些差错发生,有些章节还讨论了生育、怀孕、...
成人学习心理与学习方法 本书特色 本书是在总结成人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成人教育的特点写成的。本书以提高成人教育和成人学习的效果为主线,阐述了成人学习的特点,分...
你兢兢业业却总不能升职,你是忍气吞声还是据理力争或者干脆炒老板鱿鱼?一时冲动和爱人吵架,你能不能先冷静下来,还是各不相让
《饥饿的母爱》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30年研究、实践和学习“母爱饥渴症”的智慧结晶,是帮助女性治愈母爱缺失带来的创伤的指南。本
名家会诊眼科疾病-(随书赠送2张VCD) 本书特色 CCTV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经典节目健康行动,名家会诊眼科疾病。随书赠送2张健康之路VCD光盘。本书主要讲述...
《园丁与木匠》内容简介:●一本让万维钢、罗振宇、苗炜等思想界大V争相解读的育儿书。●国际儿童学习研究泰斗级专家艾莉森·高普尼
一看就有病:您不可不知的95个疾病信号 本书特色 “望诊”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没有中医基础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通过“望诊”来发现自己身体存在的问题吗 其实,我...
达·芬奇的童年回忆 本书特色 本书是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对天才达·芬奇的精神解剖之作。对于达·芬奇这位伟大的人物,弗洛伊德将其人与其作品分开。作品尽管伟大,但...
于康教您远离三高从吃开始 本书特色 三高即为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三高并不是单独存在的的疾病三高实际上是个整体的系统疾病资深营养师于康教您轻松吃掉三高症 于康教...
《用今天的坚强,救赎曾经迷失的自己》内容简介:人生虽有始料不及的痛苦和踵而至的麻烦,但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
心理学精要(第5版) 本书特色 在美国,心理学导论性教科书品种繁多,竟争激烈。其中津巴多的《心理学与生活》在近半个世纪以来不断修订再版,被公认为经典;而迈尔斯的...
《人口负增长时代》内容简介:人口发展事关长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人口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舆论的焦点,大众对人口的认知也因
《资本的逻辑》内容简介: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认识论——全面认识资本市场,共四章,主要介绍了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及投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