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语境下的民众教育与社会改造:1928-1937年北平地区民众教育馆研究

现代化语境下的民众教育与社会改造:1928-1937年北平地区民众教育馆研究

作者:赵倩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年:2015年5月

ISBN:9787300213316

所属分类:网络科技

书刊介绍

《现代化语境下的民众教育与社会改造:1928-1937年北平地区民众教育馆研究》内容简介

近代社会教育是在现代化语境下兴起的救国思想。1928—1937年间,知识精英与国家政府联手将社会教育推至高潮。它以现代国民的培养与现代国家的建立为终极目标,希冀用教育的手段推动中国传统社会的现代转型。本研究采取以小见大的叙事方法,选取北平地区民众教育馆作为研究对象,系统还原其工作情况以及演生变动,进而以它为切入点考察社会教育的整体发展与走向,将之置于国家、精英、社会等联结而成的现代化语境中,全面剖析近代中国社会教育理论的模式,深入反思社会教育难以赢得民众响应并完成社会转型的复杂原因。
赵倩(1981—):辽宁沈阳人。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区域社会史等。发表《傅斯年对近代学术转型的构想与实践——试析史语所中历史学和语言学研究的结合》、《北平地区民众教育馆中心地位的确立与发展(1933—1937)》、《近代中国社会教育与国民性改造》、《华北三皇姑的传说体系与层累生成》等多篇文章。

作品目录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绪论
一、鸡肋?近代中国社会教育研究意义再审视
二、观水之澜:1928—1937年研究时段的设定
三、俯仰之间?北平地区民众教育馆与研究视角的转换
(一)俯视:思想史、制度史研究视角
(二)仰视:区域社会史研究视角
(三)研究对象北平地区民众教育馆的选定
四、意外?多形式史料的综合利用
(一)档案史料的整理
(二)期刊与报纸
(三)法令汇编、年鉴及史料汇编等
(四)相关著作
(五)各种统计、社会调查及口述材料
五、“了解之同情”研究方法的运用
(一)准确解读史料与跨学科研究
(二)神游冥想与史识发挥
六、谋篇布局: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多维视野中北平地区民众教育馆的背景与沿革
一、1928—1937年北平地区民众教育馆工作开展的背景
(一)社会教育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及影响北平地区民众教育馆的途径与差异
(三)北平地区传统社会结构和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动
二、1928—1937年北平地区民众教育馆的基本沿革
(一)动荡与整合期:北平市属民众教育馆之初设(1928—1933)
(二)转折与变革:分区设馆新型社会教育格局的规划
(三)实验期:第一社会教育区民众教育馆的改组与实验(1933—1935)
(四)完善期:第二、第三、第四区民众教育馆的先后设立与中心地位的强化(1936—1937)
第二章:民众教育馆之常设活动
一、图书阅览与展品陈列
(一)图书室
(二)附设阅报所及阅书报处
(三)陈列室
二、识字教育与公民常识教育
(一)民众学校
(二)识字班、补习学校及露天学校等其他方式
(三)民众问字处、问事处、代笔(书)处及讲演、编辑出版等活动
三、休闲娱乐与卫生健康
(一)休闲娱乐方式的改良
(二)卫生健康观念的灌输与实践
四、乡村建设的尝试——青龙桥乡村实验区
(一)实施纲领与工作范围
(二)生计教育
(三)文艺教育、健康教育、公民教育、妇孺教育等
小结
第三章:馆务的扩展:民众教育馆之临时活动
一、文艺教育
(一)识字运动大会
(二)北平市通俗读物展览会
(三)六年扫盲计划
二、卫生教育与休闲教育
(一)卫生运动大会
(二)农民运动会和清洁运动周
(三)年俗展览会等休闲教育
三、生计教育
(一)农产展览会
(二)北平市劳作科成绩品展览会
(三)北平市中小学自然科成绩品观摩会
四、公民教育
(一)双十节庆祝活动
(二)敬老会
(三)赈灾宣传周
五、儿童教育
(一)儿童节纪念活动
(二)儿童年活动
小结
第四章:社会教育行政体制的运行及主管机关的督导
一、民众教育馆自身组织结构的调整与合作
(一)馆内组织结构的整合
(二)馆内各部及附设机关的合作
二、民众教育馆与其他政府职能部门的协作
(一)与其他社会教育实施机关的合作
(二)教育行政机关范围内:与中小学股管辖机关合作举办
(三)跨局合作:与卫生局、警察局等的协作
三、上令下达?民众教育馆与上级权力机构的关系
(一)北平地区行政权力机构及势力的影响
(二)对中央教育部行政指令的执行情况
四、民众教育馆主管机关对其督导体制的确立与实践
(一)督导体制的确立与视导标准的制定
(二)对民众教育馆工作的视察与整顿
五、经费来源与分配
(一)经费来源与数额
(二)经费分配
小结
第五章:政学互动的场域与空间:北平地区民众教育馆与中国社会教育社年会
一、“全国社教之总枢纽”:中国社会教育社及年会之旨趣
(一)年会的召开与北平市的参与
(二)以学术团体形式推动社会教育界内部的联络与沟通
(三)沟通、联络的模式与途径
二、成员构成特点与话事权的掌控
(一)身份差异与特点
(二)地域差异及特点
(三)参与度的差异与特点
(四)专家学者及学术团体对话事权的掌控
三、年会讨论共识与分歧的话语分析
(一)乡村建设与民族复兴
(二)“助成地方自治,促兴社会生产”
(三)中心问题以外提案的特点与趋向
四、戚彬如等基层社会教育代表在年会讨论中的失语与疏离
第六章:北平地区民众教育馆深入地方社会的途径与方式
一、北平地区民众教育馆工作重点对象及其特征
(一)经济格局与商业街区分布
(二)贫富差异及居住格局分布
(三)家庭收入与职业分工差异
二、工作人员素质与民众动员方式
(一)工作人员基本素质分析
(二)劝导、表证、调查、强迫等民众动员方式的采用
(三)深入地方社会基本组织形式分析
三、与社会各阶层民众、团体的合作
(一)知名学者与学术团体
(二)国术名家、街头艺人
(三)士绅等中间阶层
小结
第七章:北平地区民众教育馆工作效果评估
一、主要成效
(一)工作内容的扩充
(二)组织地位的发挥
(三)与各阶层民众与团体的互动日渐增多
二、推进的困难与不足
(一)民众吸引度与活动宗旨贯彻的两难:具体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二)社会教育经费的不足
(三)社会结构的“不动”
小结
结语
“改造国民”的困境:民众教育与社会改造的理论反思
一、民众教育与社会改造理论模式
(一)“愚、穷、弱、私”:对教育对象“民众”与国民性的符号化认知
(二)对“绅、商”等中间阶层的认识与微妙态度
(三)“一盘散沙”: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认识
(四)现代国家建立的途径:“民众”团体性的培养及其基础组织的构建
(五)“先觉”与“后知”:社会教育施教群体优势地位的建构
二、民众教育与社会改造模式的理论局限与实践顿挫
(一)近代中国社会教育的现代化诉求及意识形态化
(二)作用力越大,冲突与反弹愈强:现代化语境下社会教育的困境
(三)现代化意识形态影响下社会教育深入基层方式的反思
参考文献
一、档案史料
二、期刊
三、报纸
四、法令汇编、年鉴、统计
五、专著
六、学位论文
七、期刊论文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