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革命时代的中国

后革命时代的中国

作者:阿里夫·德里克

出版社:上海人民

出版年:2015年6月

ISBN:9787208127722

所属分类:儿童文学

书刊介绍

《后革命时代的中国》内容简介

《后革命时代的中国》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讲学社丛书”第二辑,内容以2010年著名土耳其裔美国汉学家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在清华园为“梁启超纪念讲座”发表的系列讲演为基础扩充而成。德里克教授从“全球现代性”的视角对20世纪初尤其是“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知识话语中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作了批判性的反思。其所涵盖的主题非常广泛,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到社会学和人类学,再到儒学与国学。在本书中,它们都被理解为进入一个根本问题的共同窗口,即后革命时代的中国思想对文化与历史的调适。
全书共分八讲:前两讲通过厘清现代性、全球性以及历史等基本概念,说明了作者进行反思的方法论,提出我们的认识途径是“全球现代性”的视角;接下来逐次反思过去百年中国的社会史研究、社会学和人类学学科以及儒学和国学等知识领域经历的变革;最后再次总体反思全球现代性以及中国当下的发展,并对未来作出警示。
按照“讲学社丛书”的体例,本书在讲稿之外增加了丛书总序、课后讨论、讲座主持人及评议人刘东教授的评议文章、译者董一格的印象记、媒体的专访,以及2010年德里克来华照片等内容,希望未能莅临讲演现场的读者也能多角度地领略国际知名学者的风采。
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1940— ) 精研近现代中国革命史的美国汉学权威,“后”学领域独树一帜的左翼前沿理论家开创“后革命”与“后社会主义”等论域,介绍“全球化”概念至中国大陆学界的第一人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德里克1940年生于土耳其,于美国罗彻斯特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71—2001年任教于杜克大学历史系,2001年起在美国俄亥俄州俄勒冈大学任“奈特社会科学讲座教授”(Knight Professor of Social Science),2006年荣休。他长期致力于中国近代史尤其是中国革命史的研究。《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中国共产主义的起源》《中国革命中的无政府主义》等著作奠定了他在西方学界“中国研究”权威学者的地位。1990年代起,他将其理论撰著领域扩展至后殖民批评与文化研究,《革命之后:警惕全球资本主义》《后殖民氛围》《全球现代性》等著作令其跻身于当代美国社会科学界重量级学者的行列。

作品目录

总序
序言
第一讲
导论现代性,全球性,历史——方法论的反思
现代性
全球现代性
多种现代性
多元历史
【课后讨论】
第二讲
我们的认识途径全球化——普遍主义的终结?
多元现代性
全球化与人文科学
多元现代性:全球性的文化多元主义
将当下历史化:日常斗争与认知途径
第三讲
现代的胜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史
马克思主义史学概览
结论性意见:遗产
第四讲
边地上的孔夫子全球化、发展的国家与儒学重构
儒学的死亡与复活
东亚、资本主义与儒学
“美国的孔子”:杜维明与儒学复兴
“制造儒学”
“边地上的儒学”
【课后讨论】
第五讲
时间空间、社会空间与中国文化问题
中国的文化形成:当下和过去
China/中国——为无名国度命名
历史的负担:文化与多元决定
流动中的文化:跨民族主义与文化栖居空间
【课后讨论】
第六讲
中国化将中国世界化——20世纪中国的社会学和人类学
社会学和人类学:起源与本土化
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本土化:社会科学中的政治
中国化:一种批判性评价
第七讲
全球现代性时代的国学
全球现代性与知识扩散
遗产
国学/全球现代性
第八讲
全球现代性的再反思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现代性
全球性的概念领域
全球现代性
全球现代性的过去与未来(?)
参考书目
评议:国学院里的德里克
一、怎样阅读“这一位”作者
二、滑得像泥鳅的“现代性”
三、当发展也成了一种“主义”
四、国学院里的德里克
印象记01、从“德老”到“老德”——青年学子眼中的阿里夫·德里克教授
印象记02、德里克——从中国革命史学者到“后革命”理论家
差点参与军事政变
在台湾学汉语,淘旧书
“六十年代的经验”
第一个把全球化概念介绍到中国
专访:“历史学不是反革命的”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