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里森是西方神话学史上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她提出的“神话-仪式”学说主要关注对于古希腊艺术和神话的宗教与民俗渊源的探索,认为所有神话都源于对民俗仪式的叙述和解释;而原始仪式在褪却了巫术的魔力和宗教的庄严之后,就演变为戏剧,古希腊悲剧就是由旨在促进农作物增殖的春天庆典仪式(即所谓酒神节祭典)演变而来的。
哈里森是西方神话学史上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她提出的“神话-仪式”学说主要关注对于古希腊艺术和神话的宗教与民俗渊源的探索,认为所有神话都源于对民俗仪式的叙述和解释;而原始仪式在褪却了巫术的魔力和宗教的庄严之后,就演变为戏剧,古希腊悲剧就是由旨在促进农作物增殖的春天庆典仪式(即所谓酒神节祭典)演变而来的。作者面向普通的知识大众,文采斐然、深入浅出地对其关于古希腊宗教、仪式、庆典、神话、美术的见解做了全面系统的阐释;意欲通过揭示仪式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来面对一些更重大的问题,诸如,艺术的本质,艺术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艺术与宗教、道德的关联,艺术对于精神生活有怎样的损益等等。
这是一本从“神话——仪式”学派角度、以古希腊材料为凭据来讨论艺术发生的书。作者认为,艺术和仪式具有同一个源头,但这个源头并非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仪式当然涉及了模仿,但是并非源于模仿,仪式旨在重构一种情景,而非再现一个十五。……(仪式)是实际的实践活动的再现或预期。”(p13)艺术和仪式的目的都是展现激情和渴望,达成情感的自然宣泄。为了表现情感,人们不仅在内心想象,还要用动作表现出来,这就是最初的仪式:哑剧舞蹈。作者运用了当时心理学的研究,指出知识、情感和行为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而从知识到行为之间,有一个间隙,在这个间隙中人们的感情在起作用,使得人们可以在各种行动中进行选择,而所有的精神生活才建立起来。仪式性的模仿不完全是实用,也是为了创造、重温情感。当然,个人的短暂感情是很难固定下来成为仪式的。能够转变成为仪式的是公共情感。而转变成仪式,就需要固定的时间和日期,这是为什么呢?作者认为,对于原始人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吃饭和生育,而这二者都是顺应季节的,“周期性是我们理解生命现象的一个必要前提”。因为仪式有了周期,所以情感得到了延宕,并因为这种延宕郁结为观念。仪式中的领舞人,也为观念的人格化提供了雏形。于是:舞蹈的重复形成了仪式,仪式的参加者/道具(比如五月节的神木)就通过人格化形成了神明、精灵之类的存在。在讨论了仪式之后,作者将关注点转回希腊的春天庆典,通过分析希腊古老的酒神宗教提供了从仪式到艺术的演变痕迹。亚里士多德在陈述中指出,“戏剧的起源是酒神颂带头人的即兴表演”。作者分析了酒神颂的三个因素,即1、春天庆典,用哑剧舞蹈表现春天复苏、用仪式促进农事丰收;2、以牛为致福的圣牲,并逐渐演变成神明的概念;3、狄奥尼索斯和再度降生仪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仪式的情感因素渐渐淡漠了,而原来大家一起参与的群舞逐渐演变成在圆形场地里表演的合唱队(希腊戏剧),参与者开始演变为观众。渐渐地,具有实际目的的仪式转变为了价值在于自身的戏剧(艺术)。由于对其具有有效性的信念消失,人们将仪式的效能转变为神明/魔鬼一己的责任,仪式演变成了神明/圣餐/祭献;仪式的精神瓦解了,然而仪式本身的行为模式却保留了下来:仪式的框架装进了英雄故事,而变成了艺术。而后,作者又进一步讨论了雕塑艺术和仪式的关系。一部分雕塑的主题是仪式本身,而另一部分神明的雕塑表现了仪式人格化的过程——现实生活(本能的反应)弱化成为生活的仪式再现,而仪式的心像透射又形成神明的观念,最后产生的摹本就是艺术的雕像。最后一章中,作者主要讨论了艺术和道德、科学、宗教诸领域的关系,并评述了其时的艺术思潮和现象。对作者而言,真正的艺术还是要从生活的激情中产生,而打动大多数人、激起大多数人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艺术。 摘自豆瓣网友书评
简·艾伦·哈里森(Jane Ellen Harrison,1850-1928),西方古典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剑桥学派“神话一仪式”学说的创立者;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坛女杰,同时也是现代女权主义的学术奠基人之。她广涉古典学、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美学、神话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掌握了包括德语、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波斯语、俄语等在内的十六种语言。著述宏富,已翻译成中文的有:《希腊宗教研究导论》(Prolegomena to the Study of Greek Religion,1903)、《古希腊宗教的社会起源》(Themis:A Study of the Social Origins of the Greek Religion,1912)等。
JulesandTrevortakeadvantageofpotentialsuicidevictimsbyencouragingthemandprofitin...
《我是扬州人》内容简介:本书从朱自清作品中精选了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的篇目,题材上偏向于作者年少的成长故事,对亲人、朋友的回
陈平,1954年出生,江苏南京人。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受聘为四川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副总...
淳化阁帖辨证 目录 自序引言**节《淳化阁帖》的编刻及相关问题第二节《淳化阁帖》前五卷辨正一 根据帖的内容、辞句和年代辨正二 根据书艺笔法的辨正三 现存书迹与《...
何谓戏剧 内容简介 本译著分为两部分: 一是何谓戏剧? 一是文本与评论。前者分为以下内容: 戏剧的起源与本质、戏剧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戏剧相对于其他艺术在不同...
經由訪談,本書忠實地記錄了十七位當代最偉大的電影攝影師對電影的美學理念與其奮鬥的過程,訪談內容皆為大師觀點與經驗談,生動
唐虞世南书孔子庙堂碑 内容简介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馀姚(今浙江馀姚)人,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他生于南朝陈永定二年(公元五五八年),卒于唐贞观十二年(公元六三八年...
中国电影年鉴:1934 内容简介 本书体例上分为:理论研究、史实编纂、行政管理和商业概况四个大的部分,选入的文章为学术论文和专业译文两大类;在体例和构架上,它正...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边缘。近年来的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和考古勘探、
考据,是中国传统学术的基本方法。考据以求其实的学问,通常又称作考据学。考据学其实并不是在故纸堆中散发着霉气的陈旧的死学问
蔡襄 蔡京书法大字典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书法家李志贤主编,书法家姜寿田代序★ 精选蔡襄、蔡京极具影响力的法帖《昼锦堂记》《荔枝谱》...
本书由正文及资料篇两大部分组成。正文中,叙述结构技术精选100例的内容,其中,关于年代则划分为战后一1959年、1960年代、1970年
《媒介·权力·性别》内容简介:本书以《中国妇女》杂志60年(1949~2008年)的人物报道和封面图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个不同时期
跬步集-杨军书学论文集 内容简介 收入至《杨军书学论文集:跬步集》中的《北宋翰林御书院研究》、《论唐宋科举制度对书法的影响》、《北宋翰林御书院与书学研究》等文章...
《高强度训练的艺术》内容简介:高强度训练以其训练效果明显、安排灵活多变而备受练习者喜爱。本书由曾担任多个国家运动队教练的奥
古建园林水彩表现分布精解 本书特色 李一飞、韩焘所著的《古建园林水彩表现分步精解》共分为10章,第1章讲解了各种水彩画笔的使用方法,第2章至第10章详细讲解了九...
装饰色彩 本书特色 《装饰色彩》适用于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师生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师生以及艺术设计爱好者参考与使用。装饰色彩 目录 丛书序前言第1章 色彩与视知觉...
艺术学研究-第5卷 内容简介 《艺术学研究:第5卷》主要立足于艺术学理论的基础性和综合性研究,并强调在深入个案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特别注重涉及艺术原理、艺...
中西雕塑比较 内容简介 中国和西方都曾创造了灿烂的雕塑艺术,然而,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中国雕塑和西方雕塑在美学观念、造型方式以及艺术效果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本书...
《定位:争夺用户心智的战争(经典重译版)》内容简介:2001年,美国营销学会评选“定位”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