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前沿(第8辑)

文学前沿(第8辑)

作者: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主编/国别:中国大陆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年:2004-01-01

评分:5分

ISBN:7800603415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文学前沿(第8辑) 内容简介

学术建设及其原创性的发生,直接来源于学术主体的个人。下面分别就学术主体是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问题略抒己见,以期对当代学术的理论创新能够起到某种积极的作用。
1.大脑功能的严酷洗礼
真正的学术迈步,与学术原创性的发生,除了主体要有“精神支柱”之外,还有一个大脑功能、机制(连及思维方式)的问题。“习惯成自然”,一切(好的、坏的)都会成为“传统”。人云亦云,平庸思想的来回搬运,思维方式的死气沉沉,“三人成虎”的虚假故事……使当今的学界难以伸腰,也难以与“问题”对话。
从“大脑功能、机制”方面开刀,这似乎多是西方人的“手术”,因为他们历来所重者是“认识论”问题。康德的“先验批判”,早已闻名遐迩,近有年青学者刘士林君所著《先验批判》(上海三联出版社)足可为鉴,于此从略。笔者想反思一下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哲学家如何首开康德先例,要在人的大脑中打扫旧世界的“牛栏”。请看培根的“四假相”(“四幻象”)说。培根认为大脑中的一切错误的意见、偏见或幻象(假相),其有四种:“(一)种族的幻象(idolatribllS)是人类头脑的本性所固有的,其中有终极因(目的论)的概念和把人的愿望加给自然的习惯。(二)洞穴(speclls)的幻象是个别的人所特有的,这是由于他有特殊的性格、教育和交往,由于他所读的书籍和所崇拜的P1权威,如此等等。(三)市场(fori)的幻象是*繁杂的一种,因词语和名称的联想而起。词语常常被用来作不存在事物的名称,或者作现实事物的名称,但是混乱、定义含糊,由事物仓促抽绎而成。(四)剧场(theatri)的幻象出自错误的理论或哲学,出自被歪曲了的论证规律”。①
“种族幻象”和“洞穴幻象”,多由人的出身和个性、喜爱带来,这是很自然的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很难克服这两种人类所固有的幻象。但*麻烦者,还是“市场幻象”与“剧场幻象”。前者仅是人类第二信号系统所发生的问题,或说是日常生活中“词语学”与“逻辑学”的问题;后者则纯属思想理论和思想方式方面的问题。四种幻象分属两个层面,即深层与表层(一、二幻象属于深层方面,三四幻象属于表层方面)。不管是哪一方面,对我们当今的学术界,都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尤其是三、四幻象。比如八十年初期,关于哲学三范畴论(感性——知性——理性)的讨论便是如此。本来哲学三范畴论,是康德先验批判哲学的拱心石,也是康德对哲学的伟大贡献与推进,它打破、并清理了二范畴论(感生——理性)的老框框,显示了主体性哲学的伟大胜利。“知性”和“理性”是有巨大区别的,前者纯属一般知识规律问题,后者在前者基础上进向形而上图式与人文世界(故康德又把“理性”区分为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后者的品格高于前者)。康德把知性从传统“理性”中分离出来,使“先验逻辑”成为可能(也使先验范畴成为可能)。人类认识的直接开端和图式是“感性一知性”,而不是“感性一理性”。康德的三范畴论在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那里,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是人所共知的。黑格尔有句名言:“知性不能掌握美”,中国美学界大约也是有口皆碑了。以三范畴论代替二范畴论,并不是什么深奥问题,也简直可以说是常识。但讨论终于“虎头蛇尾”,甚至可以说连“尾”都不见。据说原因有二:一是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中,从头到尾都没有所谓三范畴,有的只是二范畴(感性——理性);二是讨论的时代背景,刚好是“精神污染”’。以“三”代“二”是否属于“污染”?“捕风捉影”、“杯弯蛇影”、“神学运动”……都夹杂在一起了。这是何等脆弱的学术界。
以上仅举一例,其余“幻象”尚多。由此足见,借鉴西方认识P2论发生、发展和转折的历史,对我们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中,不管是康德还是培根,大凡西方在大转型的时代,都有推进新时代发展的深刻精神和锐利武器。在我们这里就恰恰缺乏这一环。21世纪的钟声一敲响,人们都如小孩子一般穿着年节的礼服,大放鞭炮,一片欢呼声,喜贺“新世纪”的降临;或者是“开夜车”,赶写前一世纪的“皆大喜欢”的总结报告……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有珍贵家训:“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等等,但我们似乎早已忘却!至于扁鹊见蔡桓公的情况(劝戒),也颇有参考借鉴意义。然而,不屑一顾。
话绕回来。培根的“四幻象”说,对我们颇有借鉴意义。但认真分判起来,远不及康德之深刻。康德的先验批判是建基于一个共同的相关结构“感性——知性”之中,感性提供材料,知性(人类大脑)提供先验范畴。有前者而无后者则“盲”,有后者而无前者则“空”。那英国经验主义的不朽与大陆理性主义的神圣,都汇聚在这个相关结构中了。康德的一把双刃剑,分别割掉了双方的“敌对”性(各自的短处和盲点)。康德是从人类大脑机制的*关键处开刀的。培根是康德两百多年前的前辈,他的“发现”,只能围绕大脑机制的大范围旋转。究其实,四幻象说,实际是“习俗说”(尤其三、四幻象),尚未触到“大脑机制”的主要部件。尽管如此,培根还是把批判的刀剑,引向了“大脑”(大脑幻象/大脑假相)。这是一种深刻的、向内的自我否定与批判。P3

文学前沿(第8辑) 本书特色

本书《文学前沿》是一本具有思想性、学术性、前沿性的书籍。它主要选取了著名文学研究者对文学艺术的研究与评论及其研究。内容充实详细,观点精辟,不同的学者其观点也各有千秋。

文学前沿(第8辑) 目录

劳承万学术主体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1)
刘士林古典学术研究范式反思三题(10)——以庄学研究为个案
朱寿兴日常化写作与人的美感性存在(19)
徐艳蕊另一种玫瑰寓言(42)——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推论种种
[美]马克·波斯特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批判及其问题(52)——《生产之镜》译者前言
[美]鲁伊克·华康德布迪厄的自杀论(62)
孟繁华等关于“韩流”(67)——中韩文化交流及“韩流”在中国研讨会纪要
张义宾关于人的美学思考(二则)(82)
陈浩论现代活力形式理论的起源(88)
李健形神创造与艺术本真(97)
黄健云浅论审美移情的方法和艺术功能(106)
王向峰畸型之恋的母题与悲剧冲突(115)
朱嘉雯台湾女性散文与流亡书写(129)——以徐钟佩、罗兰为个案分析
王科引领跋涉者在暗夜奋勇前行(144)——有感《鲁迅日记》中的萧军书写
陶礼天刘勰的“美感”论(152)——《文心雕龙》与佛经传译中的“味”论
[韩]河姃和道家思想对文人画的影响(171)
王慧玉王充文学接受思想初探(177)
黄佳佳谢?咏物诗简论(185)
陈友冰民族和解的历史见证和胡汉交融的典型诗例(194)——对北朝乐府《敕勒歌》的另类解读
马东瑶诗意的交流(209)——论苏门文人集团的唱酬之作
仲冬梅以诗为词与以赋为词(223)——论东坡词之“破体”
田玉琪吴文英词的句法风格(235)
陈玉兰清代闺阁诗人的崛起及其对寒士诗群的影响(243)
房瑞丽出土文献与《诗经》研究(261)
张人和昭君出塞故事的演变(275)
[韩]宋琬培关汉卿戏剧对儒学的琉离和弱化(282)
陈国军李昌祺《剪灯新话》的创作动因与实绩(292)
李忠明清初书坊啸花轩刊印小说考论(307)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