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集注与新论

温病条辨集注与新论

作者:吴鞠通李顺保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年:2004-01-01

评分:4.5分

ISBN:7507709833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温病条辨集注与新论 目录

前言
《温病条辨》版本简介
集注书目略语表
温病学简史
一、宋前混沌期
二、金元萌芽期
三、明清成熟期
四、新中国发展期
运气学简介
一、概说
一、阴阳五行学说
三、天干地支的主要内容
四、五运的主要内容
五、六气的主要内容
六、运气学的分析法
七、医用运气学
八、运气学评介
《温病条辨》对温病学的主要贡献
一、完整地系统地建立了温病学
二、确立温病病因学、病机病理学和临床学
三、创立温病学三焦辨证纲领
四、完善温病治疗学
吴鞠通传
卷首
序四首
凡例十四条
原病篇引经十九条
诠释
一、题解
一、主要内容
1.概说
2.病名
3.温病的病因病机
4.温病的临床表现
5.温病的临床诊断
6.温病的治则与治法
7.温病的预后
8.温病的预防
三、辨析
1.病名辨
2.温病正邪辨
3.五运六气学说辨
4.伏气温病与新感温病辨
卷一
上焦篇法五十八条方四十六首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暑温
伏暑
湿温 寒湿
温疟
……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温病条辨集注与新论 内容简介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温病条辨集注与新论》诠释和辨析,颇多新意,故名《新论》,对温病学中一些模糊概念、争论焦点等,进行了精辟的辨析,诸如病名定义、温病中的正邪作用、五运六气学说、伤寒与温病、伏气温病和新感温病及伏气引动新感温病、三焦、温病恶寒、解表剂与汗剂、温病传变、阳明通下法、温病神昏等问题,均依据温病临床实践进行阐述,忠于“实践检验真理”的思想,澄清模糊概念,精辟辨析异议,树立新的理念。

温病条辨集注与新论 节选

-.《经》②谓: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暑。可见暑亦温之类,暑自温而来。故将暑温、湿温,并收入温病论内。然治法不能尽与温病相同,故上焦篇内第四条谓温毒、暑温、湿温,不在此例。
-,是书之出,实出于不得已。因世之医温病者,毫无尺度,人之死于温病者,不可胜纪。无论先达后学,有能择其弊窦,补其未备,瑭将感之如师资之恩。
-.是书原为济病者之苦,医医士之病,非为获利而然。有能翻板传播者听之,务望校对真确。
-.《伤寒论》六经由表入里、由浅及深,须横看。本论论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浅入深,须竖看。与《伤寒论》为对待文字,有一纵一横之妙。学者诚能合二书而细心体察,自无难识之证。虽不及内伤,而万病诊法,实不出此一纵一横之外。
-.方中所定分量,宜多,宜少,不过大概而已,尚须临证者自行斟酌。盖药必中病而后可,病重药轻,见病不愈,反生疑惑;若病轻药重,伤及无辜,又系医者之大戒。古人治病,胸有定见,目无全牛③,故于攻伐之剂,每用多备少服法;于调补之剂,病轻者日再服,重者日三服,甚则日三夜一服。后人治病多系捉风捕影,往往病东药西,败事甚多。因拘于约方之说,每用药多者二、三钱,少则三、五分为率,遂成痼疾。吾见大江南北,用甘草必三、五分,夫甘草之性*为和平,有“国老”之称,坐镇有余,施为不足。设不假之以重权,乌能为功?即此一端,殊属可笑。医并甘草而不能用,尚望其用他药哉!不能用甘草之医,尚足以言医哉!又见北方儿科,于小儿痘证,自一、二朝用大黄,日加一、二钱,甚至三、五钱,加至十三、四朝,成数两之多,其势必咬牙、寒战、灰白塌陷,犹日此毒未净也,仍须下之,有是理乎?《经》日:大毒治病,十衰其六;中毒治病,十衰其七;小毒治病,十衰其八;无毒治病,十衰其九;食养尽之,勿使过剂。医者全在善测病情,宜多宜少,胸有确见,然后依经训约之,庶无过差也。
-.此书须前后互参,往往义详于前而略于后,详于后而略于前。再,法有定而病无定,如温病之不兼湿者,忌刚喜柔,愈后胃阳不复,或因前医过用苦寒致伤胃阳,亦间有少用刚者。温病之兼湿者,忌柔喜刚,湿退热存之际,乌得不用柔哉!全在临证者善察病情,毫无差忒也(曹评:明药之要,即明于此条。)。
-.是书原为温病而设。如疟痢、疸痹,多因暑温、湿温而成,不得不附见数条,以粗立规模,其详不及备载。以有前人之法可据,故不详论。是书所详论者,论前人之未备者也。
-.是书着眼处,全在认证无差(曹评:四字为通部提纲。),用药先后、缓急得宜,不求识证之真,而妄议药之可否,不可与言医也。
-.古人有方即有法,故取携自如,无投不利。后世之失,一失于测证无方,识证不真,再失于有方无法。本论于各方条下,必注明系用《内经》何法,俾学者知先识证而后有治病之法,先知有治病之法而后择用何方,有法同而方异者,有方似同而法异者,稍有不真,即不见效,不可不详察也。
……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