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注释元素-基于四家注杜的研究

古代诗歌注释元素-基于四家注杜的研究

作者:杨永发 侯桂秀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6-01-01

评分:5分

ISBN:9787516159323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古代诗歌注释元素-基于四家注杜的研究 内容简介

此书通过对宋代以来的多种杜诗注本的细致梳理,归纳了古代杜诗注注释的内容及其系统,分语言学、文章学、文献学、文艺学四章,较为详细地整理了诗歌注释内容的各个元素,并列举了大量的例证予以支撑。对清人注杜著作中的各种注释元素的整理,基本覆盖了杜诗注释的所有内容,为将来建立中国传统诗歌注释学铺下了一个坚实的底子,立起了基本的框架。这是对前人不同角度、不同领域的研究和针对诗歌注释的大量零碎探讨的一个整合,完全着眼于诗歌注释,有意识地加强系统性和全面性,基本完整地归纳出了全部注释元素,并形成了诗歌注释的元素系统。

古代诗歌注释元素-基于四家注杜的研究 本书特色

杨永发、侯桂秀所*的《古代诗歌注释元素--基于四家注杜的研究》以钱谦益、仇兆鳌、浦起龙、杨伦四家注本为主,通过对自宋代以来的多种杜诗注本的细致梳理,对杜诗注释的各个注释项目的内容、术语、方式方法进行了分类整理,通过大量的例证,归纳出了诗歌注释的内容系统和功能系统。这是对前人不同角度、不同领域的研究和针对诗歌注释的大量零碎探讨的一个整合,完全着眼于诗歌注释,有意识地加强了系统性和全面性。本书从语言学、文章学、文献学、文艺学四个方面来归纳诗歌注释的元素体系。
这一元素体系,基本覆盖了杜诗注释的项目,也基本包含了诗歌注释*大多数项目,为将来建立中国传统诗歌注释学铺垫了一个坚实的底子,立起了一个基本的框架。
**章和第三章的内容大多是前人和当代的训诂学家已经提及的,本书只是对这些内容进行了系统化和完整性方面的处理。第二章释诗法的内容,是前人未曾重视的,属本书的发现。第四章文艺学内容中传统诗歌的方法论和诗歌批评也是经常不当作注释学的内容来看待的,而事实上注释者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这些内容上面,所以理所当然地要作为注释的元素来看待,而不是仅仅当作文学研究的内容。
杜甫诗歌注释的功能元素,即术语和方法的元素,也分别在语言学、文章学、文献学、文艺学四大块之中相应的项目元素之后予以论列,同样列举了大量的注释例证。本书基本全面地整理出了不同注释对象的不同术语和方法,挖掘出了不少现有的训诂研究中不曾提及的术语和未曾注意的方法,具有较大的实践价值和创新意义。如解释短语和句子的术语和方法、释通假的术语、释语法的方法、释方言俗语的术语和方法;第二章文章学的方法中释旨意的术语方法、释章法的术语、释层次结构的“代句法”;第三章文献学的方法中辨编年的方法;第四章处理误说的方式和方法、功效描述法、境界表示法、原理分析法、欣赏赞叹法、影响揭示法、批评指正法等,都包含着创新成分。
本书还有一个理论贡献,那就是创立了“施体” 、“受体”两个概念,前者表示用以解释的内容,后者表示被解释的内容。较之传统的“被释词”等术语,这两个概念大大增强了对两个方面内容的概括力。
关键词:杜甫,诗歌注释,元素,体系

古代诗歌注释元素-基于四家注杜的研究 目录

绪论 一 注释元素研究的意义 二 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 本题目的独特之处 五 杜甫及古代主要注本简介 六 本书的体例**章 语言学元素 **节 释字 一 释音 二 释形 三 音、形、义兼释 四 音义分离现象的注释 第二节 释音的术语和方法 一 术语 二 方式 三 方法 第三节 释通假的术语 一 同× 二 ××同、与×同 三 ××通 四 通×、通作× 五 ××通用(写)、与×通 六 读为(曰)×、作×字用 第四节 释词 一 释词义 二 释词性 三 释词用 第五节 注释字词的术语和方法 一 术语 二 方法 第六节 释方言俗语及其术语和方法 一 释方言 二 释俗语 三 释方言俗语的术语和方法 第七节 释短语 一 释基本意义 二 释语境意义 三 释语用意义 四 释指涉意义 第八节 解句 一 解释内容 二 阐发意思 三 说明语法 四 指明功能 五 解释读法 六 揭示心理 七 提示逻辑 第九节 解释短语和句子的术语和方法 一 术语 二 方法 第十节 释语法的方法 一 直表法 二 补足法 三 解意法第二章 文章学元素 **节 释诗旨 一 释章旨 二 释总旨 第二节 释诗旨的方法 一 直表法 二 驳正法 三 互成法 四 引证法 第三节 释修辞 一 使事用典 二 修辞格 第四节 释构造 一 释段落与层次 二 释过渡与衔接 三 释伏笔与照应 第五节 释层次结构的术语和方法 一 注释层次结构的术语 二 注释层次结构的方法 第六节 释体制与章法 一 说明诗体 二 说明诗韵 三 说明诗格 四 说明诗律 五 说明诗格、诗体的发展历史 六 释章法 第七节 释章法的术语 一 指向下文的术语 二 指向上文的术语 三 不定方向的术语 第八节 其他内容 一 释表达方式 二 释关键词句——诗眼第三章 文献学元素 **节 释人事名物制度 一 释人 二 释物 三 释天文地理 四 释社会政治 五 释事件 六 释时间 七 释理据 第二节 说明发凡起例、校勘 一 发凡起例 二 校勘 第三节 注释异文的术语和方法 一 注释异文的术语 二 辨正异文的方法 第四节 释编年及创作背景 一 释编年 二 释创作背景 第五节 辨编年的方法 一 以人物行踪、履历辨编年 二 以前后诗篇辨编年 三 以地名辨编年 四 以时节 辨编年 五 以史实辨编年 六 以情理辨编年第四章 文艺学元素 **节 诗法理论 一 指明赋比兴 二 阐述体制规则 三 诗法分析的几个范畴 四 指示具体技法 第二节 鉴赏 一 赏析语言 二 赏析意境 三 赏析艺术 四 赏析章法 第三节 鉴赏的方法 一 功效描述法 二 境界标示法 三 艺术解析法 四 欣赏赞叹法 五 影响揭示法 六 批评指正法 第四节 批评 一 评作家作品的特色、影响及继承关系 二 评艺术成就 三 评前人注释 四 评诗病 第五节 处理误说的方式和方法 一 处理误说的方式 二 处理误说的方法 结论 一 古代注释的内容系统表 二 古代注释的功能系统表参考文献后记

古代诗歌注释元素-基于四家注杜的研究 作者简介

杨永发(1965-),男,汉族。甘肃榆中人。文学博士。副教授。中国训诂学会会员,甘肃诗词学会会员,甘肃楹联学会会员,甘肃省青年书协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项。侯桂秀(1972-),女,汉族。甘肃榆中人。文学学士。讲师。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获省、市社科成果奖两项。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