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继愈所著的《大家小书·墨子与墨家》运用翔实的历史资料,采用逻辑手法对墨学产生的时代条件,墨子的形象,墨子的思想如兼爱、非攻、非乐、节用等作了客观的论述,且对人们家喻户晓的止楚攻宋的故事注入了新的内涵。作品既肯定了其积极进步的优良思想,又指出它的历史局限性,采用辨证的历史观点进行分析,具有独到的见解。《墨经》对科学的贡献在《大家小书·墨子与墨家》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旧资料互相对照、科学的论述参以清晰的图解说明,从而对原著进行了科学的诠释。
一 墨学产生的时代条件 春秋后期,生产有所发展,根据地下出土的器物,证明春秋时代已在广泛使用铁制的生产工具。有了 的农业生产技术,对于荒地的开垦和水利灌溉事业的兴修,也造成了有利条件。因此,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由于坚固而锐利的铁制工具的应用,手工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加之交换关系的进步,手工业逐渐由分工而走向专业化。当时已有木工、皮革工、冶金工、陶工、缝工和织工等,总称为“百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经济的比重日益增加,货币流通也日益广泛,并出现了金属货币。这时,商业资本已较发达,各地的物产大量交流。贵族以外的大商人也出现了,如弦高、范蠡 、端木赐(子贡)等人都是。
在春秋时代,大小 很多,它们各霸一方,不断地进行兼并掠夺战争;战争的规模也 为扩大。
在战争中,大国对小国进行掠夺;即使在没有战争的时候,掠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当然在战争中,无论大国小国, 受痛苦的是小农和小生产者,他们是战争的人力和物力的主要担负者。当时小农和小生产者,即使在战争中免于死亡,也不得不忍受饥寒的痛苦。齐国的晏婴说齐国“三老冻馁”,晋国的叔向说晋国“道瑾 相望”。像齐、晋这样的大国,人民尚且不能免于大量冻死和饿死的威胁,其他小国人民的悲惨情形,也就可想而知了。
人民不但在战争中担负人力和物力,而且在平时还要承受统治者的各种残酷的剥削,因而他们日趋破产,青壮年大批逃亡,老年死于饥寒,人民开始用各种方式来反对统治者的掠夺和压迫。
在这种战争、掠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剧烈冲击下,旧日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袭贵族制度逐渐瓦解。当时,已出现新的土地占有者,也出现了逐渐脱离贵族羁绊的独立的手工业者、小私有者。
在这样的情形下,从不同阶级出身的“士”,纷纷要求参与政治,企图创立一套新的学说或办法来适应当时的情况。而各国的国君和卿大夫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便礼贤下士,招徕贤能作为助手。因此,士的阶层就逐渐扩大起来,并且得到了广泛活动的机会。
士这一阶层的一个来源是由旧贵族没落下来的知识分子。他们曾受过贵族教育,在社会秩序变动剧烈的情况下,他们没有法定的政治地位,不能世袭,也没有固定的财产,依靠出卖知识技能维持生活。士这一阶层的另外一个来源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动,从小生产者上升起来的知识分子。所以士是一个流品复杂的阶层。像孑L子所代表的儒家是前一个来源的士,他们多半是由一些没落的贵族成为士的;墨子和他代表的墨家是后一个来源的士,他们是由当时的小生产者、小手工业者上升为士的;老子、杨朱则是由旧日没落贵族下降为农民或小私有者而成为“隐士”的。老子这一派和前两派的不同之处,就是他们不积极向当权的世袭贵族靠拢,而采取和当时的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墨子和老子所代表的士,都不轻视体力劳动,这一点却是和一向轻视体力劳动的儒家不同。
墨子自己曾说过,“翟 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墨子·贵义》,以下引文出自《墨子》一书者,只注篇名),可见他既不是直接统治人民的人,也不是直接参加“耕农之难”的人。他的任务不在于直接参加生产,而在于宣传并实行自己的学说和主张。
当时,士的任务在于“上说下教”, “坐而言义”,“遍从人而说之”。
墨子和他的 大多数弟子是手工业者出身的。在西周时代,“工商食官”,当时设有专门负责管理奴隶工匠的工官。到春秋时,一部分工官失去职位(不只工官,如祝、巫、史和乐官也都流散到各地),一部分工奴得到解放,加入本来就有的独立的小生产者的阶层。《论语.子张》中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就说明了这一情况。墨子本人原来也是一位精通制造器械的人。而且他制造器具,重在实用。他的技巧,特别是在制造防御战争中用的器械这一方面的造诣,远远超过当时举世闻名的公输般。我们从《墨子》书中《备城门》以下各篇,以及后期墨家所表现的对力学、光学、几何学和一般物理学方面丰富的知识, 有根据说墨子和他的学派是兼通器械制造技术的。墨家学派的成员并非都是从事器械制造的。其中也有从事耕田的,也有以织草鞋、编席子为生的,像《孟子·滕文公上》篇所说的许行,“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 织席以为食”,也是属于墨子学派。P1-4
任继愈(1916—2009),山东平原人,哲学家、宗教学家。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汤用彤和贺麟。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学报》编辑、 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 图书馆馆长。著有《中国哲学发展史》、《佛教史》、《佛教与东方文化》、《墨子与墨家》等。
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 本书特色 《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具意义的是对历史上孔庙祭祀制度的研究。在传统社会里,孔庙恰是文化力量与政治力量*耀眼的...
李叔同-禅里禅外悟人生(35.00) 本书特色 本书收录有《弘一大师讲演录》、《弘一大师晚情集》以及弘一大师的众多讲演稿,并配以弘一大师的照片、画像、亲笔手书的...
老子他说-初续合集-(全二册) 本书特色 《老子》又名《道德经》,由前三十七章《道经》和后四十四章《德经》组成,共五千余言,是道家的主要经典。它率先提出了“道”...
问孔 本书特色 两千多年来的中国文化,人们能从史书上看到的,就是以往圣先贤、帝王诸侯、士大夫贵族为主角的圣贤文化。在这由圣道、王功和经典组成的圣贤文化里,一种另...
西方科学主义思潮的历史轨迹-以科学统一为研究视角 内容简介 科学主义既是一种理智现象,又是一种社会和历史现象。作为哲学信条的科学主义和作为社会思潮的科学主义,在...
云上的日子 内容简介 禅是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是佛学传入中国,与传统文化相为融合的思想结晶,发韧之初,盛极一时,俗云,佛有十宗,禅分南北就是例证。...
刘君祖完全破解-第四辑 本书特色 作为华夏文化的思想源头,《易经》以其“制器尚象”、“开物成务”的实学特质,统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社会、教育等各个领域,可...
科学与宗教关系及其历史演变 内容简介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错综复杂,众说纷纭。一方面,科学与宗教有过激烈的冲突,在许多人眼里,宗教是科学的死敌,另一方面,不少伟大的...
霍布斯的修辞 本书特色 当霍布斯宣称他的文本位置处于政治科学中而非修辞学中时,他就是把自己设定为君主。但是他同时意识到,他已解释的自然更改的法则决不像他经常伪称...
国学殿堂丛书:国学大师说孔孟 本书特色 《国学大师说孔孟》:聆听国学经典,领悟国学真谛,步入国学殿堂。国学,兴起于20世纪初,面鼎盛于20年代,经过20世纪80...
西方哲学史:增补版 本书特色《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是关于研究西方哲学史的专著。哲学史旨在有联系地阐述那为解决存在问题或使人了解我们的经验世界而作的各种尝试...
托马斯·阿奎那的灵魂学说探究(从基督教哲学角度的一种解释) 本书特色 本书是“维真基督教文化丛书”之一,该书对托马斯主义的基督教哲学的特征做了比较详细、全面的阐...
《劳特里奇哲学史》第二卷对公元前4世纪中叶到公元5世纪--即从伯拉图去世到基督教哲学开始--用希腊文和拉丁文写作的哲学家
佛教将“戒”(戒律)、“定”(禅定)、“慧”(智慧)称之为“三学”,认为一切法门尽摄于此,应当精勤修学。这中间,戒、定属
叔本华论意识与品德 本书特色 精华*世,字字珠玑,常识与经典融合,堪称传世思想魂宝。思想大师的深刻哲理、醒世箴言,是对人类文化的奉献与恩典。心灵奥秘的求索,灵魂...
章学诚“六经皆史”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研究史的回顾与批评 ; “六经皆史”的理论内容两篇, 其主要内容包括: 国内学者的“六经皆史”研究 ; 对国内研究史...
技术的社会形成: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前沿 本书特色 《技术的社会形成》分为五个部分。**部分“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共6篇论文,概述了STS的...
智囊全集-全译珍藏本 本书特色 《智囊全集(全译珍藏本)》是一部反映古人智术计谋,*具实用价值的处世奇书。智囊全集-全译珍藏本 内容简介 《智囊全集》共分上智、...
新视野下的台湾近现代佛教史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通过对历史资料的钩沉与考索,对一八九五年以来的台湾佛教传播与变革及其学术史进行了探索,以台湾台南开元寺为个案探索了...
朱子学提纲(钱穆作品系列) 本书特色 书里记载了上自孔子,下迄清末,两千五百年中之儒学流变,旁及百家众说之杂出,足以看出朱子学术承先启后的意义价值所在。书里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