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典型的大家小书,作者林冠夫先生学养深厚,视野开阔,讲起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来,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读完林冠夫先生的这本小书,读者可以深刻了解到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特点,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了解到科举制度是如何塑造了中古至近代,乃至当代人的人格、追求,也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的教育制度、文化传统和文人的审美情趣,进而深刻认识到科举制度何以成为中国古代*重要、影响力*深远的政治制度。
本书围绕中国历史上影响*大的选官制度——科举制,以大家小书的形式展开论述了科举制度的形成、特点、生命力以及前后期科举制度的沿革与发展变化,以及与科举制度密切相关的八股文、试帖诗的形制与特点,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同时亦能了解到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士子阶层思想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三、科举制度施行之前的文人入仕科举,按其实质来说,为古时文人入仕的途径,更是*高当局以此吸引人们进入官员集团的一项措施和制度。无论是改朝换代的战争年代,抑或是皇朝已经建立的承平时代,统治集团的人员,都需要作不断补充和更新。因而吸引社会各方人士进入官员集团,不单是科举时代才有的事。惟时代不同,招引人们入仕的方式,亦随之各有差异而已。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制度的科举始于隋代,隋代以前的各个朝代,官员集团人员的扩充和更新,亦都有其各自的措施和方式。而各个时代的文人,特别是那些身在江湖、心存魏阙者,皆就此以取顺应时代需要的出路。就其实质说,科举只是承平时代文人入仕途径的延续,是一定时期内文人入仕的特殊途径。清代大作家吴敬梓的名著《儒林外史》借书中人物马二先生之口说了一段十分精当的话,那是此书的第十三回,马二先生与蘧駪夫谈话,从科举入仕(当时叫举业)进而论及历代士人入仕途径的异同。他说: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生在春秋时候,那时用“言扬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到本朝用文章取士,这是极好的法则。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马二先生的这些话,道出了明清科举制度下文人的普遍心态,以及他们的愿望。当时的文人为什么于此中讨生活而乐此不疲,甚至为之神魂颠倒?这段议论正点出了此中的缘由。这段话亦可说明,科举制度形成之前,文人的求官活动和入仕途径,与科举制度下文人的举业,方式虽然有异,但其目的实质并没有什么根本差别。古今人们的热衷出仕,是完全一致的。隋以前,可上溯至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两汉,直到六朝,前后凡两千余年,历朝历代都建立了完整的政权机构,并各按常规运转。那时官员与黎民相比,人数比例极小。虽然这段漫长的时间中,尚未进行科举,文人采取何种途径入仕,亦无专著足征,其详情不得而知,但那个时代人们的入仕方式,后人可据各种文献典籍的片言只语,推想而知其大概。周代的文人入仕,《周礼?地官司徒》曰:乡大夫之职,掌其乡之政教禁令。正月之吉,受教法于司徒,退而颁之于其乡吏,使各以教其所治,以考其德行,察其道艺……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这里说的,是周代官员的升迁制度。所谓考,所谓三年大比,主要是指在职官员的考核,自然也包括新任官员的选拔。虽然书中对此语焉不详,但社会人士的入仕方式,自可从中窥见大概。春秋战国时代,文人入仕的方式和途径,文献典籍留下的记载较为详细,其中*常见的是游说,或相当于游说的多种特殊方式。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个特殊时段,包括周室东迁后的春秋时代,以及周室灭亡之后七雄纷争的战国时代。这个时期,文人入仕没有固定的手续和措施,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求仕者一般多以一些有异常人的举措,引起王侯或执政者的注意。*主要或*常见的活动有二:其一,*主要的,便是于各诸侯国间游说,向当政人物直接陈述政见;其二,是作用与游说相若的授徒讲学,大学问家门下往往集中了一批就学的士子。讲学和就学,是向社会大众发表言论,阐明思想见解,以期*终引起当局的注意。文人才士的游说,其内容主要是陈述各种思想见解,诸如探究宇宙人生的奥义,描绘理想社会的蓝图。此中更直接实用的,当然是致国家(春秋战国时代是各诸侯国)于兴盛富强的方法。因而,这个时期各种思想自由抒发,极为活跃,于是形成独有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各诸侯国的国君也正是从文人的游说中,倾听这些人的见解,观察他们的才能,然后不拘一格延揽人才。可以说,这是文人才士与当局之间的政见磨合。游说者的见解既明,如恰与当局的思想意愿合拍,自会得到重用。如不中当局者之意,就得卷铺盖走人。孔老夫子的时代,礼崩乐坏,他周游列国是为了宣传克己复礼。墨子另有见解,宣传兼爱非攻。孟子痛感时人的见利忘义,前后见梁惠王和齐宣王,提倡王道仁义。苏秦、张仪论说合纵连横之策,关系到七雄纷争时代,六国是各自与强秦建立联盟,还是联合对付强秦的大计。范雎向秦王论远交近攻,提出一套吞并六国的方略。这一切论说,都是文人策士与当局之间政见磨合的表现。这个时代各诸侯国选用人才,是广泛而又灵活的。才人策士在各诸侯国之间自由流动,时有更易,所谓“朝秦暮楚”是也,这比起后来的当政者一人说了算,由长官决定人才的命运,其进步意义是明显的。两汉时期,文人入仕进入另一个时代。由于政治上采用的中央集权制,故朝廷对人才的选用,开始由官方举荐,地方长官负有向朝廷举荐人才的使命。这些地方长官或地方主管财政收支的主计吏,每年向中央述职时,同时还要连带推荐当地的才品俱高之士,供朝廷挑选任用,或者让被荐者参加“贤良方正”“孝悌廉明”“秀才”(后汉避刘秀讳,改称“茂才”)等制科考试,然后授官任用。地方官推举及制科考试,往往名不副实,走过场的为多。对此*好的说明是当时的民谚:“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古谣谚》卷六)战国策士苏秦以合纵之术博取功名,兼佩六国相印,烜赫一时据史乘记载,后汉末年,曹操青年时代,也曾被举为孝廉,《三国志?武帝纪》谓其“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年二十,举孝廉为郎”。曹操颇具才能,自无疑问,但这位未来政治家,史料称其为人“放荡不治行业”,这个判断与“孝廉”二字实在联系不到一起。由此可以想见当时地方官推举的实际状况。与春秋战国不同,两汉至六朝,名儒授徒讲学依然存在,但游说已不时行了。到三国时,吸收文人入仕出现一种新措施,曰“九品中正制”。那是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于州郡设立中正官,将所属的人士评为九品。朝廷按品选用官吏。此后几个朝代,朝廷选任官员,都袭用曹魏的这一成法。但所谓“九品中正制”并非新创,按其实质,仍是汉代任官方式的沿袭,曹魏不过是作了制度化的明确规定而已。其实,品评人物在汉代早已实行,并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那时往往由舆论界的一些领袖人物对人们的才能品格进行品评。由于评者的社会影响较大,故其品评率皆取得社会的认可。被评的人士有了知名度,这便成为朝廷选官的依据。后汉的两位有影响人物陈蕃、李膺,便是人物品评的权威。当时的文人如能够出入于陈蕃、李膺之门,并得到高评,便声望大增,出仕自然也就不成问题了。人们称此为登龙门,“一登龙门,则身价百倍”的谚语,指社会人士得到李膺接待的事。这不仅仅是陈李二人独有的事,它反映了一个时代曹操二十岁即举孝廉,入朝为官,在政治上崭露头角普遍的社会风气。这里需特别一提南北朝时期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对于此书,人们往往以小说视之,文学史上称为志人小说。其实它的价值远非一般小说所能比拟,可以说,反映六朝的社会生活和文人风尚,这是极为重要的典籍。此书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著录了大量关于人物品评的资料,书中的《德行》《文学》《政事》《识鉴》诸门,皆直接反映对人物的品评。有的人物,如陆机、陆云兄弟,阮孚和祖约,等等,原先都是二人齐名,社会声誉不相上下,后来由于在某一事件中表现有差异,遂分出高下来。(二陆之评见《世说新语?方正》,阮孚、祖约之评见《世说新语?雅量》。)这些记载,对于今人了解那时的文人如何入仕,也是**手资料,有至为重要的认识价值。对人物作品评,品德学识兼优者出任官职,这在理论上当然无懈可击,且冠冕堂皇,但在实践中却很难说是客观准确的。无论由谁来评,评者本身都不免有所局限。各地的州郡长官或者担负专门职司的“中正官”都不能不带有本身的偏见,这些官员向朝廷举荐才德兼优之士,即使是根据社会舆论,听取有影响人物的品评意见,但所面向的文人才士有限,选择范围仍然较小。出身于世家高门者,即使才具平庸,亦可引人注目。因此,实际上人物品评必然仅仅局限于世家贵族子弟,无法真正面向整个社会,不能全面准确地发掘更大范围内的真才实学之士。而出身于平民黎庶的子弟,且不说评者对这些人士抱有何种偏见,即使他们确有较为优长的才干,也很难有得到展示的机会。科举制度则不同,将参加考试者的面扩大到全社会。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可有入选为官的机会。进入国家统治集团的人员,来源亦有所扩大,国家政权与治下黎民的连接和沟通遂大为改观。各朝代的帝王,自然有不少昏君。但也有不少皇帝想把宝座坐稳,他们*关切的所谓江山社稷,实质是他个人至高无上的权势。而他手下的各级官员,绝大多数在意的也必是自己头上的那顶乌纱帽,即已经到手的官位和权益。因而,统治集团人物自上到下多了解些民间疾苦,对于黎民生活的安定,对于国家的发展,当是有利的。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科举制度在其发展的初期阶段,与原来的选官方法相比,显然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林冠夫,偶用笔名观夫、秦谙。浙江永嘉人。1936年生,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196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中国红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红楼梦版本论》、《红楼梦纵横谈》、《红楼诗话》、《重编今古奇观评讲》、《唐宋律诗选讲》(合作)、《重编千家诗评讲》(合作)等;编选有《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主编,合作),又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五部名著的节编本与其他论文若干篇。
中国反贪史 内容简介 本书在广泛搜集史料的基础上,从各个朝代的贪污状况、监察制度、法律监督机制、廉政措施、诏令与秦议,以及反贪成效等方面,系统地梳理了自先秦至清...
无政府主义思潮史话 本书特色 由汤庭芬编著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史话》内容介绍:无政府主义是国际工人运动中的一股小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潮,产生于资本主义矛盾开...
全面从严治党:铸造伟大事业坚强领导核心 内容简介 为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入学习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准确领会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推动全面从严...
陈潭秋文集 本书特色 《陈潭秋文集》收入了陈潭秋烈士的主要发表作品。自1997年在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影响很好,但后来市场上基本没有货了,所以这次考虑重版,并收入...
当代日韩关系研究1945-1965 内容简介 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利用日、韩、美新近公布的大量**手资料,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韩两国为解决历史悬案、建立...
本书是中国近代海军史的研究论文集,对晚清中国海军的创建、民国海军的发展以及抗战时期海军在香港的表现等问题进行探讨,在世界
《机动车驾驶人理论考试培训教程(第2版)》内容简介:本书是依据《机动车驾驶培训教学大纲》和《机动车驾驶人考试大纲》编写的培训
新时期俄罗斯的科技、经济与安全 本书特色 国民经济动员学作为我国原创的新兴学科,许多学术研究的成果尚缺乏系统、全面的梳理。国内外关于国民经济动员的研究成果,散见...
公共行政中的性别形象 本书特色 《公共行政中的性别形象:合法性与行政国家》:公共行政规范理论译丛公共行政中的性别形象 内容简介 本书着眼于地位、权力、领导、合法...
基于朱可夫本人未经删节的回忆录及最新解密的苏联档案一部关于二战中“综合能力最优秀的将领”的全景式传记世界军事史协会2013年
1848年欧洲革命风暴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 震撼欧洲大地的法国革命; 雷声轰鸣的德国革命; 奥地利君主国的燎原烈火等。1848年欧洲革命风暴 目录 前言*...
《互联网+旅游营销》内容简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借助互联网技术营销和服务都实现了精准营销。旅游业作为推动国家
团购:中国时代1900-2000(上下卷) 本书特色 《纽约时报》上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文献《时代》版韩战中美交战记录。《华盛顿邮报》版的中美建交秘史,《纽约客》上...
六朝政治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围绕着六朝世族地主政权,及世族地主政权形成的原因,它的发展和衰落,以及与世族政权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粗潜心浅的探讨。六朝政治 目录...
《她世界》内容简介:想要了解女性的复杂而奇妙的内在世界,或许没有比心理学更好的视角了。女性经济地位的变化,带来了哪些社会、
《我在美国当特种兵》内容简介:作为世界上最神秘、最残酷的"杀人机器",美军特种部队一直以严格选拔、残酷训练著称,绝少外籍士
乌托邦语境下的现代性反思(政治哲学丛书) 本书特色 本书在马克思实践观的指引下,力图寻求乌托邦与暴政、奴役和独裁二者之间的“中道”。 全书由导论、四个章节和结语...
形势与政策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八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庆祝新中国60周年;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唱响各民族...
作品目录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旨趣 第二节 研究回顾 一、关于天理教事件的研究回顾 二、“嘉道”学术时段下的清中叶学术思想
后悔迟-重拳反腐案例选编-全三卷 本书特色 李祥云编著的《后悔迟--重拳反腐案例选编(上中下)》历时十八个月艰苦奋战,大型反腐案例选编《后悔迟》,由国务院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