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全两册)

中国教育史-(全两册)

作者:陈青之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年:2016-02-01

评分:5分

ISBN:9787506853033

所属分类:教辅教材

书刊介绍

中国教育史-(全两册) 目录

编前语
**编 原始氏族社会时代的教育
**期 自商代以上
**章 初民的生活与教育的起源
第二章 汉人臆造之上古教育制度
第二编 封建时代的教育
**期 西周(前1122-前771)
第三章 西周社会的概观
第四章 后人附会之西周教育制度
**节 学制系统
第二节 学校之内容
第三节 女子教育
第四节 结论
第二期 东周(前770-前222)
第五章 东周之社会与思想
第六章 东周教育家及其学说
**节 概论
第二节 老子
第三节 孔子
第四节 墨子
第五节 孔门弟子
第六节 孟子
第七节 庄子
第八节 荀子
第三编 半封建时代前期的教育
**期 秦汉(前221-前219)
第七章 半封建社会形成之**幕
第八章 儒家学术之独占与教育
第九章 两汉学风
第十章 两汉教育制度及其实施
**节 概论
第二节 太学
第三节 鸿都门学与官邸学
第四节 郡国学校
第五节 选举
第十一章 两汉教育家及其学说
**节 概论
第二节 贾谊
第三节 董仲舒
第四节 扬雄
第五节 王充
第六节 马融与郑玄
第七节 荀悦与徐干
第二期 魏晋南北朝(220-588)
第十二章 魏晋六朝之政局与民族
第十三章 魏晋六朝之学风
第十四章 魏晋六朝之教育
……
第四编 半封建时代中期的教育
第五编 半封建时代后期的教育
第六编 初期资本主义时代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全两册) 内容简介

教育史之内容,包括实际与理论两方面。教育制度、教育实施状况及教育者生活等等,属于实际方面。政府的教育宗旨、学者的教育学说及时代的教育思潮等等,属于理论方面。但只将以上所举的实际与理论两方面情形,原原本本,按照时代先后,叙述一个明白,还不足以完了研究教育史者的任务。研究教育史者的任务:一,在于说明历代教育制度及学说之变迁的原因;第二,在于比较各时代、各地方的教育之异同与升降;第三,则在于阐发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及统治阶级对于教育之如何利用;第四,尤在于以客观的态度批评历代教育之得失,并标明其特异之点。能够将以上所提示的种种方面,作一个有系统的叙述,以备今后研究教育者应取何种途径的一个南针,方可以成就一部教育史。人类社会的意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程度而前进,也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形式而变迁,故一切意识形态莫不以经济为基础。教育属于意识形态之一种,也是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它是社会的产物,不是与生俱来的,某一种教育思潮之风起,必有当时的社会情形为背景;某一种教育制度之制定,必有当时的经济组织为基础。离开了社会及社会里面的经济组织,则无所谓教育,即无所谓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全两册) 节选

一、初民的生活据历史家的考证,距现今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业已占有了黄河下游两岸的地方。他们的生产方法,就是捕鱼、采果、打鸟、射击野兽;一切衣食的来源,皆取给于自然物品,吾人称此时期为采拾经济时期。男子出外采拾食物,女子在家照料儿童,同血缘的人员聚居在一群,以年长的女子为一群的首领。这种社会,谓之母系氏族社会。这个时候,没有文字,没有制度,完全过着自然生活,共同采拾食品,共同消费,共同育养儿童,故又称为原始公有社会。这个时候,敌人很多,毒虫是敌人,猛兽是敌人,天灾水患也是敌人,异种族、远血族也会成敌人;他们的生命长日在群敌包围之中,故如何抵御敌人成了他们重要的工作。经过长期斗争以后,征服了异族,汉族生齿日蕃,遂繁衍于黄河中流的中原腹地。到了此时,他们已知火食,渐有文字,发明了一切粗笨的用具,他们的生产方法遂由渔猎进步到牧畜了。生产方法由渔猎进步到牧畜,是男子对于女子的一大革命,故社会组织也由母系移转到父系。在父系氏族之下,产生了私有性质,产生了阶级意识,此时人民的生活,就不比以前那样自然了,就不比以前那样简单了。这种形态的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历唐、虞、夏、商一千数百年,直到周朝才又经一次重大的变革。黄河中下游地方,纵横数千里,全是广大平原,处北纬三四十度之间,气候温和,植物种子的产生当极容易,故自洪水平定以后,中国社会已有农业的萌芽。生产方法由牧畜进步到农业,从前游动生活此时遂变为定居生活了。在定居生活之下,工作经济,较易蓄积,社会上一定产生有闲阶级,而种种观念形态莫不由此发生。二、教育的起源知道了初民生活的情形,就可以知道他们的教育的起源了。教育发生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教育情形也跟着当时的经济情形而变迁。在渔猎经济时代,他们的教育就是怎样捕鱼,怎样猎取鸟兽,怎样采掇果实。在牧畜经济时代,他们的教育就是怎样架设栅栏,怎样寻逐水草,怎样喂牛赶羊。劳动即是学习,父母即是教师,猎场与牧地即是学校,教育与生活是一致的。*初没有文字,要记载事情时则用结绳的方法;其后见结绳有时而穷,则又画些种种图样表示形意,即吾人所谓象形文字。当初没有官室,他们就要学习怎样掘穴,怎样架巢。当初没有衣服,他们就要学习怎样缝缀树叶,怎样剥取兽皮。还有怎样抵抗敌人的侵凌,怎样防备毒虫猛兽的迫害。此等教育,与实际生活完全一致;即不然,也是帮助自身谋社会生活之一种手段,其目的就在谋全体族人的利益,除此以外,并无其他目的,也无其他意义。到了后来,一方面因人口增加,氏族内部分出许多房族,这些房族又联合成为种族,即由父系氏族社会进化到部落社会,而统治阶级日益显明。一方面因农具的发明,农业经济逐渐夺了牧畜经济的地位,土地变成为主要生产手段,而私产观念日益显明。这两种观念混合为一,统治阶级握了经济重权,促成了技术的进步,于是奴隶制、分工制及种种剥削情形,由此产生。到了此时,原始教育的意义无形改变,带有了阶级性了,与实际生活不能完全一致了,除了生物欲的目的外,还带着了支配所属阶级的工具之目的。……

中国教育史-(全两册) 作者简介

陈青之(1891~1943),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史学者,又名炎联,号春阳,湖北沔阳(今仙桃市)木兰口人。1917年,考入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堂(今北京师范大学),曾参加“五四”运动,高师毕业后曾到日本考察教育。后在北平创办群化中学,并开始撰写《中国教育史》。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于出版。抗战爆发后,陈青之在鄂西宣恩执教,于1943年病逝。其著述除《中国教育史》外,还有《中国通史》、《中国历史朝代变迁图》、《中国疆域变迁图》等。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