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如烟

世事如烟

作者:余华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04-01-01

评分:4.8分

ISBN:7532126080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世事如烟 本书特色

余华作品系列。 本书是由荣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的首位获奖中国作家余华所著,精选其8篇中短篇小说。这些作品所记录下来的就是作者的另一条人生之路。与现实的人生之路不同的是,它有着还原的可能,而且准确无误。虽然岁月的流逝会使它纸张泛黄字迹不清,然而每一次的重新出版都让它焕然一新,重获鲜明的形象。 这些小说反映了现代主义的多个侧面,它们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并把这种有关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怀回归到*基本*朴实的自然界。

世事如烟 内容简介

窗外滴着春天*初的眼泪,7卧床不起已经几日了。他是在儿子五岁生日时病倒的,起先还能走着去看中医,此后就只能由妻子搀扶,再此后便终日卧床。眼看着7一天比一天憔悴下去,作为妻子的心中出现了一张像白纸一样的脸,和五根像白色粉笔一样的手指。算命先生的形象坐落在几条贯穿起来后出现的街道的一隅,在那充满阴影的屋子里,算命先生的头发散发着绿色的荧荧之光。在这一刻里,她**次感到应该将丈夫从那几个精神饱满的中医手中取回,然后去交给苍白的算命先生。她望着窗玻璃上呈爆炸状流动的水珠,水珠的形态令她感到窗玻璃正在四分五裂。这不吉的景物似乎是在暗示着7的命运结局。所以儿子站在窗下的头颅在她眼中恍若一片乌云。
在病倒的那天晚上,7清晰地听到了隔壁4的梦语,4是一个十六岁的女孩,她的梦语如一阵阵从江面上吹过的风。随着7病情的日趋严重,4的梦语也日趋强烈起来。因此黑夜降临后4的梦语,使7的内心感到十分温暖。然而六十多岁的3却使7躁动不安。7一病不起以后,无眠之夜来临了。他在聆听4如风吹皱水面般的梦语的同时,他无法拒绝3与她孙儿同床共卧的古怪之声。3的孙儿已是一个十九岁的粗壮男子了,可依旧与他祖母同床。他可以想象出祖孙二人在床上的睡态,那便是他和妻子的睡态。这个想象来源于那一系列的古怪之声。
书摘1
我赶紧缩到床角落里,气急败坏地朝他喊:“我不是小市民,我的书籍可以证明。如果你再叫我一声小市民,我就要请你滚出去了。”
他的手突然往下一摆伸进了我的被窝,他那冰冷而有力的手抓住了我温热却软弱的脚了。然后我整个人被他从被窝里提了出来。他将我扔到地上。他说:“快点穿衣服,否则我就这么
揪着你去了。”
我知道跟这家伙再争辩下去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他的力气起码比我大五倍。他会像扔一条裤子似的把我从窗口扔出去。于是我就说:“既然一个快死的人想见我,我当然是乐意去的。”说完便从地上爬起来,开始穿衣服。
就是这样,在这个见鬼的中午,这个大汉一脚踹塌了我的房门,给我送来了一个我根本不想要的朋友,而且还是一个行将死去的朋友。此刻屋外的西北风正呼呼地起劲叫唤着。我没有大衣,没有围巾,也没有手套和帽子。我穿着一身单薄的衣服,就要跟着这个有大衣有围巾、还有手套和帽子的大汉,去见那个不知道是什么模样的朋友。
街上的西北风像是吹两片树叶似的把我和大汉吹到了朋友的屋门口。我看到屋门口堆满了花圈。大汉转过脸来无限悲伤地说:“你的朋友死了。”
我还来不及细想这结果是值得高兴还是值得发愁,就听到了一片嘹亮的哭声。大汉将我推人这哭声中。
于是一群悲痛欲绝的男女围了上来,他们用一种令人感动不已的体贴口气对我说:“你要想得开一点。”
而此时我也只能装作悲伤的样子点着头了。因为此时已没有意思再说那些我真正想说的话。我用手轻轻拍着他们的肩膀,轻轻摸着他们的头发,表示我感谢他们的安慰。我还和几个强壮的男人长久而又有力地握手,同时向他们发誓说我一定会想得开的。
这时一个老态龙钟的女人走了上来,眼泪汪汪地抓着我的手说:“我的儿子死了。”
我告诉她:“我知道了,我很悲伤,因为这太突然了。”我本来还想说自己昨天还和她儿子一起看太阳。
她于是痛哭起来,她尖利的哭声使我毛骨惊然。我对她说:“你要想得开一点。”然后我感到她的哭声轻了下去,她开始用我的手擦她的眼泪。接着她抬起头来对我说:“你也要想得开一点。”
我用力地点点头.说:“我会想得开的。你可要保重身体。”
她又用我的手去擦眼泪了,她把我的手当成手帕了。她那混浊又滚烫的泪水在我手上一塌糊涂地涂了开来。我想抽回自己的手,可她抓得太紧了。她说:“你也要保重身体。”
我说:“我会保重身体的,我们都要保重身体。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
她点点头,然后说:“我儿子没能等到你来就闭眼了,你不会怪他吧?”
“不会的,我不会怪他。”我说。
她又哇哇地哭开了,哭了一阵她对我说:“我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可他死了。现在你就是我的儿子了。”
我使劲将手抽了回来,装作要擦自己的眼泪。我根本没有眼泪。然后我告诉她:“其实很久以来我一直把你当成自己的母亲。”我现在只能这样说了。
这句话惹得她更伤心地哭了起来。于是我只好去轻轻拍打她的肩膀,拍到我手酸时她才止住了哭声。然后她牵着我的手来到一个房间的门前,她对我说:“你进去陪陪我儿子吧。”
我推开门走了进去,里面空无一人但却有个死人躺着。死人躺在床上,身上盖着一块白布。旁边有一把椅子,像是为我准备的,于是我就坐了上去。
我在死者身旁坐了很久,然后才掀开那白布去看看死者的模样。我看到了一张惨白的脸,在这张脸上很难看出年龄来。这张脸是我从未见到过的。我随即将白布重又盖上。心里想:这就是我的朋友。
我就这样坐在这个刚才看了一眼但又顷刻遗忘的死人身旁。我到这儿来并非是我自愿,我是无可奈何而来。尽管这个我根本没打算接纳的朋友已经死了,可我仍没卸去心上的沉重。因为他的母亲接替了他。一个我素不相识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好感的老女人成了我的母亲。她把我的手当成她的手帕让我厌烦,可我只能让她擦,而且当以后任何时候她需要时,我都得恭恭敬敬地将自己的手送上去,却不得有半句怨言。我很清楚接下去我要干些什么。我应该掏出二十元钱去买一个大花圈,我还要披麻戴孝为他守灵,还得必须痛哭一场,还得捧着他的骨灰挽着他的母亲去街上兜圈子。而且当这些全都过去以后,每年清明我都得为他去扫墓。并且将继承他的未竟之业去充当孝子

世事如烟世事如烟前言

自序这是我从1986年到1998年的写作旅程,十多年的漫漫长夜和那些晴朗或者阴沉的白昼过去之后,岁月留下了什么?我感到自己的记忆只能点点滴滴地出现,而且转瞬即逝。回首往事有时就像是翻阅陈旧的日历,昔日曾经出现过的欢乐和痛苦的时光成为了同样的颜色,在泛黄的纸上字迹都是一样的暗淡,使人难以区分。这似乎就是人生之路,经历总是比回忆鲜明有力。回忆在岁月消失后出现,如同一根稻草漂浮到溺水者眼前,自我的拯救仅仅只是象征。同样的道理,回忆无法还原过去的生活,它只是偶然提醒我们:过去曾经拥有过什么?而且这样的提醒时常以篡改为荣,不过人们也需要偷梁换柱的回忆来满足内心的虚荣,使过去的人生变得丰富和饱满。我的经验是写作可以不断地去唤醒记忆,我相信这样的记忆不仅仅属于我个人,这可能是一个时代的形象,或者说是一个世界在某一个人心灵深处的烙印,那是无法愈合的疤痕。我的写作唤醒了我记忆中无数的欲望,这样的欲望在我过去生活里曾经有过或者根本没有,曾经实现过或者根本无法实现。我的写作使它们聚集到了一起,在虚构的现实里成为合法。十多年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写作已经建立了现实经历之外的一条人生道路,它和我现实的人生之路同时出发,并肩而行,有时交叉到了一起,有时又天各一方。因此,我现在越来越相信这样的话——写作有益于身心健康,因为我感到自己的人生正在完整起来。写作使我拥有了两个人生,现实的和虚构的,它们的关系就像是健康和疾病,当一个强大起来时,另一个必然会衰落下去。于是,当我现实的人生越来越平乏之时,我虚构的人生已经异常丰富了。这些中短篇小说所记录下来的,就是我的另一条人生之路。与现实的人生之路不同的是,它有着还原的可能,而且准确无误。虽然岁月的流逝会使它纸张泛黄字迹不清,然而每一次的重新出版都让它焕然一新,重获鲜明的形象。这就是我为什么如此热爱写作的理由。

世事如烟 目录

自序
詹姆斯·乔伊斯基金会颁奖词
一 十八岁出门远行
二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三 死亡叙述
四 爱情故事
五 命中注定
六 两个人的历史
七 难逃劫数
八 世事如烟

世事如烟 节选

《世事如烟》所收的八篇作品是潮湿和阴沉的,也是宿命和难以捉摸的。因此人物和景物的关系,以及他们各自的关系都是若即若离。这是我八十年代的努力,当时我努力去寻找他们之间内部的联系方式,而不是那种显而易见的外在逻辑。
——作者
余华,我们很高兴地通知您,您已成为由詹姆斯·乔伊斯基金会荣誉授予,由澳大利亚与爱尔兰共同举办的悬念句子文学奖的首痊获奖中国作家。
您的中篇和短篇小说反映了现代主义的多个侧面,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并把这种有关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怀回归到*基本*朴实的自然界,正是这种特质把您的作品与詹姆斯·乔伊斯以及赛缪尔等西方先锋文学作家的作品联系起来……
——詹姆斯·乔伊斯基金会

世事如烟 作者简介

1960年4月3日生出,渐江海盐人。在文革中读完小学和中学,此后从事过五年牙医。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3卷,中短篇小说集6卷,随笔集3卷 。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 ,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年),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2004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