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军(插图本)

骑兵军(插图本)

作者:巴别尔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4-01-01

评分:4.6分

ISBN:7020047785

所属分类:青春文学

书刊介绍

骑兵军(插图本)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流传了八十年的奇书,也是用青春的铁和花,锻打成的文学瑰宝。
作者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天才伊萨克·巴别尔。1920年,二十六岁的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跟随布琼尼统帅的苏维埃红军**骑兵军进攻波兰。战争历时三个月。巴别尔目击了欧洲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后一次大规模的空前惨烈的骑兵会战。1923年至1924年,他根据这次征战,陆续创作了三十多篇短小精悍的文章,有战地速写,也有军旅故事,这就是《骑兵军》。这曲曾经震撼过世界、畅销欧美的苏波战争的绝唱,既是一个带眼镜的犹太书生有关文明与暴力、征服与反抗的记录,也是一部霸气十足、豪气冲天、剽悍粗犷的哥萨克骑兵将士的列传。

骑兵军(插图本) 本书特色

《骑兵军》是俄罗斯著名作家巴别尔的一部名作。这是一部流传了八十年的奇书,也是用青春的铁和花,锻打成的文学瑰宝。作者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天才伊萨克·巴别尔。1920年,二十六岁的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跟随布琼尼统帅的苏维埃红军**骑兵军进攻波兰。战争历时三个月。巴别尔目击了欧洲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后一次大规模的空前惨烈的骑兵会战。1923年至1924年,他根据这次征战,陆续创作了三十多篇短小精悍的文章,有战地速写,也有军旅故事,这就是《骑兵军》。这曲曾经震撼过世界、畅销欧美的苏波战争的绝唱,既是一个带眼镜的犹太书生有关文明与暴力、征服与反抗的记录,也是一部霸气十足、豪气冲天、剽悍粗犷的哥萨克骑兵将士的列传。全书以三十五篇散记的形式,记录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苏波战争期间,在波兰的苏联骑兵军的故事,以骑兵军士兵献身革命事业为前提,着力刻画了他们身上人性化的一面,真实地再现了布琼尼领导的骑兵军鲜为人知的风貌,揭示了内幕。其中关于残酷的战争场景及普通哥萨克既英勇又消极的真实形象的描写,在原苏联引起极大争议。巴别尔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原苏联*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高尔基说他是俄罗斯当代*卓越的作家。巴别尔作品具有巨大的生命力。1975年他的《骑兵军》重新出版,并陆续译成二十多种文字,震惊了欧美文学界。1986年,《欧洲人》杂志选出100位世界*佳小说家,巴别尔名列**。作为令人佩服的短篇小说大师,巴别尔受到众多名家交口称赞:海明威认为比自己更凝练;博力·赫斯认为如诗那样美;辛西娅·奥捷克认为他是和卡夫卡并列的优秀作家。

骑兵军(插图本)骑兵军(插图本)前言

伊萨克·巴别尔的悔恨作者:曾园2004-2-23 12:14:57博客中国(Blogchina.com)b23868c他只是个犹太商人的儿子,16岁之前被迫按照那个管束极严的犹太家庭的教育方法研习“塔木德”,后来在他就读敖德萨商业学校期间,一个来自布列塔尼的法国人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执意把法国的经典文学细细地讲给这些未来的小商贩听。很可能在他还没有熟悉自己民族又长又苦痛的历史之前,在决定把自己谦卑的一生奉献给文学之前,他就爱上了法国文学。伊萨克·巴别尔在《自传》中说自己那时能“把法国经典作家的作品倒背如流”。很多年后,他随苏联作家代表团出席了在巴黎召开的世界作家大会。在会上,他用法语讲了十五分钟笑话,所有的作家都被这个犹太人逗乐了。 在他背诵法国经典文学和用法语讲笑话之间,有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从商业学校毕业之后,他先到基辅,然后到彼得堡“搞文学”。在那里,编辑们都劝他找一个店铺当伙计。他决定到高尔基那里碰碰运气。去的时候他感到心在狂跳,“有时又忽然停止跳动”。在高尔基的办公室,他突然发现自己“没穿大衣,可是戴着用打了蜡的线捆着的眼镜”。高尔基承认了他的才华,并在自己办的《年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小说。不久,沙皇的检察官也读到了他的小说,并认定这些小说粗劣、诲淫,决定以刑事罪起诉他。巴别尔的运气好得惊人,1917年的二月革命烧掉了一切——起诉书和区法院。巴别尔以为自己的时代来临了,以一天一篇小说的速度写作。高尔基看了这些小说,不是很满意,于是对他说出了那句名言:“……到人间去吧!” 这个犹太青年相信了文学导师的断言——即他自己并不身在人间。于是,他投入钦定的人间去了——罗马尼亚前线、契卡、教育人民委员部、1918年度粮食发放处、反尤登尼奇的北方军、**骑兵军、敖德萨省委……七年之后,他开始写那本薄薄的、轰动世界的小说《红色骑兵军》。他对自己在“人间”的经历很有把握,至于写作技巧,他早就炉火纯青了。他要求自己的语言“必须像战况公报或银行支票一样准确无误”。 他的确读过太多的书,经历了太多的战争,他对写“虚伪的贵族”和“纯朴的农民”厌倦已极。在熊熊燃烧的波兰前线的大锅里有多少事是人们闻所未闻的呀!然后他再从法国的超现实主义的浓汤里舀了一小勺倒进去,这肯定够了。他炽烈的笔下立即释放出这样雷霆万钧的句子:“黑下来的兹勃鲁契河水声滔滔,正在将它的一道道激流和石滩的浪花之结扎紧。”我对这样苦心孤诣的语境深表敬意。在运用隐喻方面,就他当时所处的国度来讲,未免走得太远了:“她的饼干有一股子耶稣受难十字架的气味。其中和有狡狯的汁水和梵蒂冈香气四溢的狂怒。”这样的句子有谁能欣赏呢?许多专家也看不懂,否则他们就不会鲁莽地把“简洁”的标签贴在《骑兵军》的封面。 他在俄语文学中已经站到*前列的位置上,与他能相提并论的作家国内还没有出现。于是他开始关注世界范围内的俄国文学大师。他看出刚开始写作的纳博科夫-西林是有才能的,他对爱伦堡这样谈起过纳博科夫:“写是会写,只是他没有什么可写。”在巴别尔看来,“会写”不过是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就能办到的事,而找到“可写”的东西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他把文学的新闻使命抬得如此之高,连纳博科夫在他眼里都不算到了“人间”。 他的成功是如此显赫,这时他的成功甚至有来自官方的肯定。连爱森斯坦都开始计划改编他的《骑兵军》,只是由于计划太多被暂时(也是永远地)搁置了。 在国际上,巴别尔的声誉开始传播得越来越广。鲁迅在1933年编译“同路人”短篇集《竖琴》的后记中提到过巴别尔:“此外,有着世界的声名,而这里没有收录的,是伊凡诺夫,爱伦堡,巴培尔……”。鲁迅在致李霁野的信中还提过自己曾读过巴别尔的自传。不仅如此,《红色骑兵军》作为经典还启发了年轻的卡尔维诺,他在《通向蜘蛛巢的小路》的序言中说,“巴别尔尤其让人留意,他的《红色骑兵军》意大利文译本甚至是我们在战前就读过的;此作堪称本世纪写实主义文学的奇书之一,算是知识分子和革命暴力互动关系之下的产物。”由于卡尔维诺这位小说大师的推崇,巴别尔小说的意大利读者越来越多,1986年意大利《欧洲人》杂志评选一百位世界*佳小说家,巴别尔被推到了**名。 然而,巴别尔在国内的成功注定是短暂的。他的“人间”和高尔基的《在人间》也不是一码事。他那古怪的世界观、悲观主义和病态情绪之所以还没有遭到清算,仅仅是因为那些面色白皙的作家们都没有打过仗,而打过仗的军人还没有拿起笔。 就在作家出生前不久的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后,在巴别尔的家乡敖德萨对犹太人进行了大屠杀。1905年革命时期,在100个城市里计有4000多犹太人被杀,1万多犹太人被打成残废。这一切,必定对巴别尔的灵魂产生影响。他的“病态情绪”也许是必然的。《红色骑兵军》中出现的那篇极短的《科齐纳的墓葬地》也是必然的。在遭到哥萨克骑兵屠杀的犹太拉比的墓碑上,也必然会出现这样的字句:“啊,死神,啊,贪婪之徒,不知厌足的窃贼,你为什么从不出于怜悯放过我们,哪怕只一次?”如果把这篇《科齐纳的墓葬地》当作《红色骑兵军》这部情绪激烈的书的“风暴眼”,我们就会更清楚地看见巴别尔的“病态情绪”的来源。 有个中国作家说巴别尔为了使红色骑兵军的形象更丰满、更可信,小说中才出现了那么多战士的“缺点”。这么去读巴别尔当然是可以的。但是,让我们看看那篇受到博尔赫斯激赏的《盐》。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把骑兵军当成某种破坏力量,甚至当成道德寓言中的“土匪”,那么,我们就会看清《盐》中的战士们具有多么炽烈的感人品质。这个阅读角度和博尔赫斯小说中关于地痞、流氓的写作角度是相似的。考虑到博尔赫斯的政治思想,他必定也是这样来看待《盐》这部小说的。如果我们假设这个角度是正确的,那么原先被反复提到的《家书》就不再那么具有震撼性了。对于犹太人来说,波兰人也罢,哥萨克也罢,都是一样的凶神恶煞。 在早期,可能草创的政府对于一个艺术家肯屈尊去写这场战争就已经相当满意了。然而随着制度的完善和等级制的日渐清晰,这篇小说就变得越来越刺眼了。然而,即使在早期,苏联元帅布琼尼就对这部小说很不满了。在1924年《红色骑兵军》发表的当年他就开始四处指责小说没有写出骑兵军战士的真实形象。1928年高尔基在《真理报》和《消息报》上撰文反驳,其中写道:“布琼尼同志曾痛骂巴别尔的《骑兵军》,——我觉得这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巴别尔美化了布琼尼战士的内心……”被惹怒了的布琼尼在《真理报》上咆哮道:“巴别尔从来不是,而且也不可能是**骑兵军的真正的和积极的战士……他的尝试成了讽刺和诽谤。” 斯大林*宠爱的文官和武官之间的这场辩论没有结论。布琼尼于是自己找人写了歌颂性质的剧本《**骑兵军》来建立自己文学中的丰功伟绩。 1939年巴别尔被从别墅中带走。在《被现实撞碎的生命之舟》一书中,蓝英年提供的消息是巴别尔遭到严刑逼供被迫诬告朋友后被枪决。不过他并不仅仅是为了活命,在被宣判的时候,他曾苦苦哀求法官给他一些时间,让他完成他“*后的作品”。这句话让我想起阿基米德被处死前,对罗马士兵说的话是:“让我把这道题做完!”稿件来源:中华读书报

骑兵军(插图本) 目录

巴别尔的秘密
——中译本序
自传
泅渡兹勃鲁契河
诺沃格拉德的天主教堂
家书
战马后备处主任
潘·陈波廖克
意大利的太阳
基大利
我的**只鹅
拉比
通往布罗德之路
机枪车学
多尔古绍夫之死
二旅旅长
萨什卡·基督
马行韦·罗季奥内奇·巴甫利钦柯传略
科齐纳的墓葬地
普里绍帕
一匹马的故事
政委康金
小城别列斯捷奇科


阿弗尼卡·比达
在圣瓦伦廷教堂
骑兵连长特隆诺夫
两个叫伊凡的人
一匹马的故事续篇
寡妇
札莫希奇市
叛变
契斯尼基村
战斗之后
歌谣
拉比之子
千里马
星星重又升起
——代译后记
附录:
巴别尔其人
巴别尔之死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