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万大山-中国地理百科

九万大山-中国地理百科

作者:本书编委会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6-04-01

评分:5分

ISBN:9787510088650

所属分类:科普读物

书刊介绍

九万大山-中国地理百科 内容简介

中国首套规模达到数百分册的地理科普丛书,范围无缝覆盖中国全境。打破传统认识上的行政区划的界线,本分册是依据桂北三山以南地区内的岩溶峰林地貌特点进行区域范围划分的。
展示融江、龙江、刁江流域内的各式岩溶地貌:峰林、穿洞、溶洞、溶盆、溶峡、天坑…
介绍资源的大型丹霞山区——八角寨“群螺观天”。
呈现世界上幸存面积*、保存*的岩溶森林——木论岩溶原始森林。
深入体会桂北少数民族风情:侗族大歌、苗族坡会、毛南族傩舞、仫佬族依饭节…
形式新颖,文字精简而通俗,图片真实而精彩,这两者的交互使科普阅读变得生动有趣。

九万大山-中国地理百科 本书特色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创新地把中国全境按山川形胜划分出数百个地理单元,并力求融“百科全书词典”的简洁准确,与“有图通俗读物”的生动有趣为一体,通过大量图片和词条之间的互相诠释,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单元。《九万大山》一书以桂北凤凰山、九万大山、八十里大南山一带的山区为叙写主体,兼有对区域南部地跨龙江、融江、刁江流域的各种地理事物的叙说,区域范围覆盖河池市、柳州市大部以及来宾市、桂林市小部分地区。书中通过对大量岩溶性质事物的描写和精彩配图,为读者非常直观、立体地展示出这个被誉为“大石山王国”地区的独特的岩溶魅力。基于本区岩溶地貌的丰富性和特殊性,本书与“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的其他分册相比较,首次进行了“地表”与“地下”岩溶地貌及岩溶性生态系统的对比和列举,让读者也能亲眼一睹“地下”森林究竟是什么样子!除此之外,本书另一大卖点就是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生活的展现,侗族的大歌、苗族的坡会、毛南族的傩舞、仫佬族的依饭节…节日庆典、民俗生活,在这里应有尽有。总而言之,就是企图用*夸张、*全面的图文结合形式为读者提供*极致的阅读体验。

九万大山-中国地理百科 目录

区域地貌示意图 1
“大石山王国” 2
一 自然地理
北高南低 9 / 三山纵贯 9 /“ 千山万弄” 10 / 桂北隆起 12 / 九万大山穹褶带 12 /
罗城褶皱带 12 / 南丹—都安断裂带 12 / 丹池矿带 13 / 九万大山 13 / 凤凰山 14 /
大苗山 14 / 高暮山山脉 14 / 多灵山山脉 14 / 融江流域 16 / 龙江 16 / 刁江 17 / 寻江 17 /
融安—融水多雨中心 18 / 红壤 19 / 泥石流灾害频繁 19 / 大山 22 / 鸡冠山 22 /
拉黑洞 22 / 穿洞 22 / 穿洞河 23 / 六排地下河 23 / 盘散坡 23 / 金鱼岭 24 / 打拐山 24 /
八面山 24 / 莲花山 24 / 狮子岩 25 / 班老峡谷 25 / 罗富泥盆纪海相标准剖面 25 /
南丹陨石 26 / 里湖溶洞群 26 / 恩村洞 27 / 清水塘 27 / 清水河 27 /
隘洞—大同侵蚀山地 27 / 坡豪泉 28 / 轿子坡 28 / 岜面山 28 / 六圩—金城江盆地 28 /
河池盆地 28 / 三旺盆地 30 / 凉水坳 30 / 珍珠岩 30 / 六甲小三峡 30 / 流水岩瀑布 31 /
拉廖河 31 / 长老河 31 / 永顺—菁盛支脉 32 / 保安谷地 32 / 澄江谷地 33 /
地苏地下河系 33 / 杨梅坳 34 / 见送岭 34 / 神龙宫 34 / 文雅天坑群 34 /区域地貌示意图 1
“大石山王国” 2
一 自然地理
北高南低 9 / 三山纵贯 9 /“ 千山万弄” 10 / 桂北隆起 12 / 九万大山穹褶带 12 /
罗城褶皱带 12 / 南丹—都安断裂带 12 / 丹池矿带 13 / 九万大山 13 / 凤凰山 14 /
大苗山 14 / 高暮山山脉 14 / 多灵山山脉 14 / 融江流域 16 / 龙江 16 / 刁江 17 / 寻江 17 /
融安—融水多雨中心 18 / 红壤 19 / 泥石流灾害频繁 19 / 大山 22 / 鸡冠山 22 /
拉黑洞 22 / 穿洞 22 / 穿洞河 23 / 六排地下河 23 / 盘散坡 23 / 金鱼岭 24 / 打拐山 24 /
八面山 24 / 莲花山 24 / 狮子岩 25 / 班老峡谷 25 / 罗富泥盆纪海相标准剖面 25 /
南丹陨石 26 / 里湖溶洞群 26 / 恩村洞 27 / 清水塘 27 / 清水河 27 /
隘洞—大同侵蚀山地 27 / 坡豪泉 28 / 轿子坡 28 / 岜面山 28 / 六圩—金城江盆地 28 /
河池盆地 28 / 三旺盆地 30 / 凉水坳 30 / 珍珠岩 30 / 六甲小三峡 30 / 流水岩瀑布 31 /
拉廖河 31 / 长老河 31 / 永顺—菁盛支脉 32 / 保安谷地 32 / 澄江谷地 33 /
地苏地下河系 33 / 杨梅坳 34 / 见送岭 34 / 神龙宫 34 / 文雅天坑群 34 /
环江铁胆石 35 / 凤凰山瀑布群 35 / 大环江 38 / 小环江 38 / 古宾河 38 / 高暮山 38 /
多灵山 39 / 虾公山山脉 39 / 九龙山 39 / 洛东—矮山平原 39 / 三门岩 40 / 仙女岩 40 /
龙江水上石林 40 / 下枧河 42 / 古龙河 42 / 肯岭地下河 42 / 玉屏山 42 / 西山岩 42 /
都乐地下河系 43 / 污税山 43 / 三百河 43 / 加车河 43 / 元宝山山脉 44 / 摩天岭 44 /
青林山 45 / 泗涧山 45 / 县内平原 45 / 老君洞 46 / 三友瀑布 46 / 古鼎龙潭 46 / 贝江 46 /
大年河 48 / 田寨河 48 / 泗维河 48 / 雨平山山脉 49 / 黄峰山山脉 49 / 青明山山脉 50 /内弧形峰林谷地 50 / 科马提岩 50 / 元蒙穿岩 50 / 潮泉 51 / 北京塘 51 / 东小江 51 /
武阳江 51 / 海山 54 / 凉伞山 54 / 龙寨水岩 54 / 老虎岩 55 / 洛崖岩 55 /
乌狼坡—青鹅岭 55 / 古宜—丹洲河谷丘陵 56 / 白云山北坡山前梯地 56 / 归洋冲 56 /
梅林小平原 57 / 三江彩卵石 58 / 大塘坳 58 / 黄莲岭 59 / 白云岭—四盘岭山地 59 /
红茶沟 59 / 石门岩洞 59 / 浪溪江 60 / 石门河 60 / 甫上河 61 / 古益地下河 61 /
八十里大南山 62 / 猫儿山 62 / 真宝顶 62 / 资源丹霞地貌 63 / 资江 64 /
九万大山原始森林 64 / 木论岩溶原始森林 65 / 摆竹山原始森林 68 /
天峨岩溶原始森林 68 / 大苗山海南五针松天然林 68 /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 69 /
花坪自然保护区 70 / 元宝山水源林自然保护区 70 / 三匹虎自然保护区 70 /
岜沙自然保护区 71 / 元宝山冷杉 71 / 铁坚油杉 71 / 华南五针松 72 / 篦子三尖杉 73 /
闽楠 73 / 鸡毛松 73 / 伞花木 74 / 金丝李 74 / 马尾树 75 / 喙核桃 76 / 菜豆树 76 /
单性木兰 76 / 花间木 77 / 小叶红豆 77 / 粘膏树 77 / 任豆 78 / 杨梅坳罗汉松 78 /
大叶白玉兰 78 / 凹叶厚朴 79 / 厚叶雀舌木 79 / 掌叶悬钩子 79 / 合柱金莲木 80 /
地枫皮 80 / 舌柱麻 80 / 罗城葡萄 80 / 南竹 81 / 实心短枝竹 82 / 硬叶兜兰 82 /
融安直瓣苣苔 82 / 细毛鸭嘴草 83 / 柳城巨猿化石 83 / 三叶虫化石 83 /
泗涧山大鲵自然保护区 84 / 三锁鸟类自然保护区 84 / 黑熊 84 / 水鹿 85 / 苏门羚 85 /
猕猴 85 / 水獭 86 / 黄腹角雉 86 / 白鹇 87 / 斑腿树蛙 87
二 经济地理
小农经济 91 / 焚山而耕 91 / 毛南族农业 93 / 龙脊梯田 93 / 高麻村鱼苗 96 /
砍木拉山 97 / 仫佬族手工业 97 / 都安编织业 98 / 采矿业 98 / 煤砂罐 98 /
四把圩 99 / 环江古道 99 / 程阳水车 99 / 龙滩水电工程 100 /“ 中国锡都” 100 /
“百里煤乡” 101 / 六龙茶 101 / 龙脊茶 101 / 黄腊李 102 / 融安金橘 102 / 资源脐橙 102 /
融水糯米柚 102 / 长角辣椒 103 / 三江百合 103 / 小洲头菜 103 / 三江大糯 104 /
环江香粳 104 / 东兰板栗 104 / 毛南菜牛 104 / 都安山羊 105 / 环江香猪 105 /
南丹瑶鸡 105 / 融水香鸭 106 / 三江禾花鲤 106 / 芝麻剑鱼 106 / 云片糕 106 /
东庙旱藕粉丝 107 / 川山凉席 107
三 历史地理
九楞山人 111 / 天河僚 111 / 埋岩立法 111 / 家庭·房族·冬 112 / 寨佬制度 112 /
堡兵制度 112 / 忻城莫氏土司 113 / 区希范起义 114 / 韦公成乾起义 114 /“ 回师广西” 114 /
河池整编 115 / 南丹 116 / 融水 116 / 白龙洞题刻 116 / 元祐党籍碑 117 /
古波屯崖壁画 118 / 融安南朝古墓群 119 / 凤腾山古墓群 119 / 古城峒 120 / 德胜古城 121 /
丹洲古城 121 / 怀远古镇 122 / 小寨村 122 / 长安骑楼街 123
四 文化地理
民族杂居 127 / 侗族 129 / 苗族 131 / 毛南族 133 / 仫佬族 135 / 白裤瑶 137 / 红瑶 139 /
六甲人 140 / 三堡蓝衣壮 140 / 掌墨师 140 / 岜沙苗寨 142 / 干冲寨 143 / 平安壮寨 143 /
户户相连 144 / 麻石屋 144 / 掘地为炉 144 / 同年鞋 145 / 毛南族花竹帽 145 / 秘绣 146 /
油茶 146 /“ 侗不离酸” 147 / 百家宴 147 / 嗜酒 148 / 壮族煨酒 149 / 滤粉 149 /
毛南饭 149 / 南丹糖糕粑 150 / 龙胜瑶家庞桶浴 150 / 抢鱼塘 150 / 行歌坐夜 151 /
洞恋 152 /“ 不落夫家” 152 /“ 三朝酒” 152 / 崖葬 153 /“ 死比生大” 153 / 守桥鬼 154 /
动植物崇拜 155 / 蛙神 155 / 莫一大王崇拜 156 / 天佛寺 157 / 三王宫 157 /
马胖鼓楼 157 / 抬“官人” 158 / 踩歌堂 158 / 赶贼节 159 / 斗牛节 159 / 分龙节 160 /
融水坡会 160 / 依饭节 161 / 从江壮年节 161 / 开塘节 164 / 龙岸平安节 164 /
拉鼓节 164 / 铜鼓节 165 / 河灯歌节 165 / 吹朋比 166 / 赛芦笙 166 / 仫佬族山歌 167 /
“嘎老” 167 / 宜州彩调 168 / 毛南傩戏 168 / 三江抢花炮 169 / 竹连球 169 /
《密洛陀》 170 / 丹洲书院 170 / 黄庭坚 170 / 于成龙 171 / 韦拔群 171信息

九万大山-中国地理百科 相关资料

广西北部山岭连绵,平原极少,大部分地区属于峰丛—圆洼地貌,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大石山王国”。《九万大山》选取西起红水河—都阳山一线、东抵越城岭、南至都安南界、北达桂林资源县界的范围作为重点论述对象。受地质史上地层长期隆起和褶皱变形的影响,这片区域上形成了大苗山、九万大山、凤凰山三大弧形山系以及一些高峰。其中九万大山是区域内的典型地貌区,且山名与本区域“重峦叠嶂”的地貌特点相契合,故以“九万大山”作为书名。
2亿多年前,造物主在这个由石灰岩筑造的“王国”里,以风为笔,以雨为墨,向世人展示了一卷古老而博大的岩溶地质史画卷,塑造出峰丛、石林、溶洞、地下河等岩溶地貌和龙江、融江、刁江等地表河流,描绘出一幅幅山水环绕的风景画。
这里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加上夏季暖湿气流沿摩天岭、元宝山等山体上升冷却成云致雨,因此形成了广西三大多雨中心之一的融安—融水多雨中心,夏季容易发生洪涝、滑坡、山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在高山上,分布有大面积的常绿阔叶林,其中不乏石杉、桫椤、马尾树、红色木莲、篦子三尖杉等珍稀濒危植物。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拥有典型的岩溶原始森林,这种森林并不具备对一般植物而言的理想生境,但由于较少受人为干扰,是部分喜钙植物或适生性强的植物的“宜居”之地。广西北部山岭连绵,平原极少,大部分地区属于峰丛—圆洼地貌,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大石山王国”。《九万大山》选取西起红水河—都阳山一线、东抵越城岭、南至都安南界、北达桂林资源县界的范围作为重点论述对象。受地质史上地层长期隆起和褶皱变形的影响,这片区域上形成了大苗山、九万大山、凤凰山三大弧形山系以及一些高峰。其中九万大山是区域内的典型地貌区,且山名与本区域“重峦叠嶂”的地貌特点相契合,故以“九万大山”作为书名。
2亿多年前,造物主在这个由石灰岩筑造的“王国”里,以风为笔,以雨为墨,向世人展示了一卷古老而博大的岩溶地质史画卷,塑造出峰丛、石林、溶洞、地下河等岩溶地貌和龙江、融江、刁江等地表河流,描绘出一幅幅山水环绕的风景画。
这里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加上夏季暖湿气流沿摩天岭、元宝山等山体上升冷却成云致雨,因此形成了广西三大多雨中心之一的融安—融水多雨中心,夏季容易发生洪涝、滑坡、山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在高山上,分布有大面积的常绿阔叶林,其中不乏石杉、桫椤、马尾树、红色木莲、篦子三尖杉等珍稀濒危植物。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拥有典型的岩溶原始森林,这种森林并不具备对一般植物而言的理想生境,但由于较少受人为干扰,是部分喜钙植物或适生性强的植物的“宜居”之地。
尽管这里的大部分区域为山地所覆盖,但苍茫的石山海洋并没有淹没航行其中的文化方舟。早在2万多年前,这一带的岩溶洞穴就为原始人类提供了栖息之所,九楞山人的出现更是拉开了当地人类活动的序幕。在随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里逐渐演变为侗族、苗族、毛南族、仫佬族、白裤瑶、红瑶、蓝衣壮、六甲人等山地民族或族群依山而居、沿江而栖的生存之所。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这里交通不便,长期与世隔绝,俨然一个没有国王的王国:各村寨既没有统治者和统治阶层,也没有官府任命的官吏,部分村寨以寨佬制度作为有效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准则。正是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吸引了历史上一些中原人到此避难定居。后来,中原朝廷对本区进行管辖和开发,实行了卫所制度、土司制度、堡兵制度等,各土著族群因此获得了更多的沟通交流机会,甚至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调整了固有的文化基因序列。
世居于石山之中的人们至今依然无法摆脱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但部分独特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模式却因此得以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呈现在世人眼前。受制于山多地少的自然环境,各族人民惜土如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直传承着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经过与大自然漫长的接触,他们又承袭了先民们的自然崇拜意识、宗教信仰及生死观,诸如毛南族的动植物崇拜、壮族的青蛙崇拜、白裤瑶的“死比生大”观念、侗族的灵魂转世观念等。“以歌代话、以歌会友、借歌传情”是这里令人瞩目的又一道风景线。仫佬族山歌、侗族大歌、六甲山歌等众多山歌在青山绿水之间萦绕不绝,形成一派“乡落唱和成风”的人文景象。
翻开这本书,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呈现在眼前,从中读者可目睹桂北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景观,亦可领略当地古朴的民族风情。

信息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