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模糊是我们追求准确的障碍,还是更为准确认识人类世界的必要工具
我们真的可以把一切都说的清晰准确吗?即使我们追求科学与精确,也不是所有事情都能非此即彼。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含糊不清,语言就是*好的例子,例如我们所说的高或矮,是多高多矮?似乎每次遇到这些模糊和含混,我们就多了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作者基斯·范迪姆特通过大量援引和论证,涉及文学、哲学、逻辑学、语言学,向我们展示模糊的不可避免和它的用途,以及在其描述下的世界之美。模糊的表达对我们来说似乎轻而易举,但作为计算机语言学者的基斯·范迪姆特深知,让人工智能像人类一样说话有多困难。在进入博弈论、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之前,也许先将模糊理论讲清楚,才是*好的主意。
《不确定之美:给模糊的赞歌》:
1导论:虚假的明确性几年前,英国广播公司刊登了一则新闻故事,标题为“学生在天黑后普遍感到不安”。对于一名怀疑论者,这个标题可能使我们想起从与考试有关的梦中醒来的情景。这个故事虽与其他媒体所报道的无本质区别,却把事情描述得更为严重。《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更接近于这则故事的源头,它指出“研究发现在一天中虽然学生一般会感到安全,然而仅有不到四成的学生会在全天中感到安全”(2004年4月16日)。对安全的担心是合乎常理的,但是人们更想知道这种报道是怎么来的。这个研究本身可能是有根据的,然而记者的写法却使得安全感听起来似乎是一件全有或全无的事情。但感觉在程度上是不同的,另外,还有一个被普遍认同的观点:不太可能存在某个转折点,安全感会突然变为不安全感,出于这个原因,上述比例就可以说是毫无意义了。
感觉也许非常难以量化,但这并不是关键所在。
关键是当有人问到令人好奇的问题时,数字化的信息通常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权威资料告诉我们“在2004年,贵国平均每天发生200次群体骚乱”,但没人告诉我们是什么导致了这些骚乱。我们对学校的高事故率、暴力犯罪、肥胖的高发率感到痛惜,而没有对致使这些令人痛惜的行为背后的准则提出质疑。不过,在你能够计算之前,你必须明白你在计算什么。
比如肥胖,我们得知现在40%的英国儿童是肥胖的,我们相信这个信息。但是无论儿童现在多么苗条,人们总会以儿童的肥胖率是40%这样一个标准来作为肥胖的门槛。如果有人告诉你40%的人会长得高,你将会对他们不太在意。肥胖也许不同,但是明确来讲是为什么呢?我们已注意到,人们趋于把事实涂黑或涂白,而不是使用富于变化的灰色调来对待事实。我们看来如此喜欢清晰明了,以至于在它不存在的地方都看到了它。黑和白这两个术语本身是非常有趣的例子,当用于形容肤色时尤其如此。我们都非常熟悉一些预测,它们说西欧的某个城市在今年或未来的一年会有大量的黑人居民。根据我的个人经验,这些数字极少引起诸如“到底一个人的皮肤有多黑才可以被认为是黑人”之类的问题。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有一句非常巧妙的名言,在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上都允许我们以黑白的方式进行思考——理查德·道金斯先生称它为不连续思想的专政。我们不久将会看到是什么促使理查德·道金斯先生给出了这样的描述。
这种现象不仅局限于社会场合:我们的思维基石也受影响。因果关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例如,尽管许多不同的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癌症,但是许多法庭案例一直围绕吸烟是不是导致癌症的原因这个问题而争论,所以原因的概念是有争议的。吸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可以证明吸烟是导致癌症的原因这个简化的合理性。然而其他的事例表明我们真的缺少一种意识,即原因作用的程度是不同的。迈克尔·布拉斯特兰德和安德鲁·迪尔洛特在他们*新的一本名为《数字不是老虎》的书中讨论了一些事例,据说科学家已发现了多种硬化症或哮喘症的基因。然而,实际上,这个基因在患者中出现的百分比只比普通人高一点。这种简化可能会误导他人,因为他们夸大了这个发现的重要性。
一般说来,一般科学领域的其他作者也有相似的观察。例如,约翰.艾伦·保罗斯专注于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概念。他报道了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1958年法案中的一个条款,这个条款指出,如果一种食品添加剂被发现在人或动物身上可诱发癌症,这种添加剂将被视为不安全的,但没有明确说明每一种与之相关的物质*小的允许量,也没详细阐明“诱发”这个词。
我们喜欢假装在安全物质和有毒物质间有一个明显的分水岭,然而实际上,这些物质都位于一个连续体中。在安全的一端可能是水(因为只有短时间内大量地饮水才能导致死亡);在相对的另一端是化学武器,中间则是盐和酒精等诸如此类的东西,我们黑白分明地思考,然而事实却被巧妙地掩盖了。
……
基斯·范迪姆特(Kees van Deemter),就职于阿伯丁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从事计算语言学研究——“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一部分”,发表有超过一百篇论文,对从计算机科学引发的逻辑和哲学问题有着强烈的兴趣。
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 内容简介 “污名”之成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要归功于戈夫曼。在本书中,戈夫曼将污名定义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具有的某种令人“丢脸”的特征,...
重庆打黑 本书特色 谁是横行一时的“猪霸”?谁打造了“黄赌毒”产业链?谁把黑手伸向运输和地产业?谁从打黑英雄蜕变成黑社会的保护伞?谁是真正的打黑英雄?…… 20...
哈希的故事-世界上最具暴利的毒品内幕 本书特色 大麻是一种利润丰厚的经济作物,全球的总产值超出玉米和小麦产值的总和。哈希(hash)是大麻的浓缩制品,由雌性大麻...
小人书的历史:漫谈中国连环画百年兴衰 本书特色 《小人书的历史:漫谈中国连环画百年兴衰》(全彩插图本)编辑推荐:"小人书"的发展历程正好见证了中国历史动荡变革、...
华南两大族群文化人类学建构-重绘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地图 本书特色 谭元亨所著的《华南两大族群文化人类学建构——重绘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地图》可以说是华南两大族群的...
介入的旁观者-雷蒙.阿隆访谈录 本书特色 作者雷蒙·阿隆被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称呼为“我的老师”。阿隆的这本访谈录,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应当如...
网络事件中的公众修辞行为研究 本书特色 王亮著的《网络事件中的公众修辞行为研究(精)》结合传播学理论和修辞学理论,从传播修辞的跨学科视角出发,研究网络事件中公众...
1950年的中国妇女 本书特色 本书从新中国**部婚姻法的制定与实施、土地改革、禁娼、全民扫盲、政治参与等几个方面,全面揭示了1950年中国各阶层妇女的生存状态...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全四册) 本书特色 在西方学术思想的发展流变中,出现过很多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这 些著作穿越时空,为人们长久研读,有的甚至影响了整个人类文明...
浙江采集遗书总录-(全二册) 本书特色 《浙江采集遗书总录(繁体竖排版)(套装上下册)》: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第3辑)。浙江采集遗书总录-(全二册) 内容简介...
《西汉诸侯王陵墓制度研究》可是:通过对西汉诸侯王分封、现发现诸侯王陵墓发掘资料的梳理,《西汉诸侯王陵墓制度研究》一书对徐州北洞山、狮子山楚王陵、永城柿园汉墓、长...
文化与符号经济 本书特色 《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丛书:文化与符号经济》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内容全面,注意实践,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文化与符号经济 内容简介 ...
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1921—2002),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政治学家、 哈佛大学教授。1921 年生于马里兰州,就学于普林斯顿大学,...
《寻找中国之美》内容简介:本书分为北京教育文化之旅和南京寻梦之旅两部分。傅国涌先生带领学生亲临长城、红楼、未名湖、清华园、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本书特色 本书凝集了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部分省市同志和有关专家的心血和智慧。总结了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加强农民工管理和服务的做法和经验,探讨了...
文史杂谈-周策纵作品集-2 本书特色 本书由“文史宗哲篇”与“五四及近代思潮”两部分组成。“文史宗哲篇”涵盖了周策纵教授探讨古代社会思想、“人与大自然”观念,以...
江浙访书记 内容简介 谢国桢博览群书,熟谙版本。他曾到各地鉴定古籍,每见善本、孤本,则作笔记,记述版本情况、史料价值。《江浙访书记》是谢国桢生前*后一部著作,记...
《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2017年第1辑/总第5辑)》内容简介:《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为中共党史党建、中国现当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陆上行舟——一个中国记者的拉美毒品调查 本书特色 央视记者刘骁骞凭借一线报道被称作美国骚乱中“一个熟悉的中国人”。他打入巴西贩毒集团内部,和毒贩畅聊生死。著名记...
从《离骚》开始,翻译整个中国:杨宪益对话集 本书特色 《从离骚开始翻译整个中国(杨宪益对话集)》是杨宪益先生对话文章的汇编,含媒体访问、师友对谈等。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