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1976年中国国民经济概况

1966-1976年中国国民经济概况

作者:陈东林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6-04-01

评分:4.8分

ISBN:9787220096266

所属分类:经济金融

书刊介绍

1966-1976年中国国民经济概况 内容简介

发生于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其真实状况究竟如何?到底应当如何评价这一时期的国民经济状况?至今仍然是党史、国史研究界乃至宣传领域争论较多的一个热点问题。作者用心多年,力图为读者描画出“文革”时期中国国民经济的真实状况。 

1966-1976年中国国民经济概况 本书特色

本书所涉10年是新中国特殊的历史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本书是作者承担的中国社科院五年规划重点项目。作者以大量翔实珍贵资料,全面反映了1966年-1976年期间我国国民经济的状况。尽管到处都在“革命”、“造反”、“文攻武卫”、“大批判”,但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勉力支持下,经济建设仍有进展有成效,科研成果不断… 当然,总体上是“革命”严重挫伤了生产力,以致许多行业到了崩溃边缘。书稿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史家眼光看待这十年,在叙述历程,列举事例、数据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其缘由,评价了其得失。是一部有份量的经济史稿。

1966-1976年中国国民经济概况 目录

**章 研究概况与评价焦点
**节 “文革”时期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概况
第二节 “崩溃边缘论”和“有所发展论”的分歧与讨论
第三节 产生分歧的原因
第二章 “文革”时期国民经济“三起三落”的历程
**节 “一起”:1966年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第二节 “一落”:1966年底到1968年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
第三节 “二起”:从1969年新“跃进”到1973年经济调整
第四节 “二落”: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对国民经济的再度冲击
第五节 “三起”:1975年经济整顿取得重要成效
第六节 “三落”:1976年“反击右倾翻案风”中的经济危局
第三章 “文革”时期中央**代领导核心的经济活动与思想
**节 “文革”时期毛泽东的经济思想
第二节 周恩来勉力维持国民经济运行、开拓对外经济工作新局面的活动和思想
第三节 邓小平主持经济整顿和改革的活动和思想
第四节 陈云抵制“左”倾错误、开拓对外经济工作新局面的活动和思想
第四章 “文革”时期工业经济运行历程与状况
**节 工业发展的曲折进程
第二节 三线建设
第三节 地方工业取得较快发展
第四节 工业经济管理体制大变动和企业领导体制演变
第五章 “文革”时期工业经济的成就、损失与评价
**节 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第二节 “文革”给工业发展造成严重损失
第三节 学术界对“文革”时期工业经济的评价
第六章 “文革”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
**节 农业经济在干扰中缓慢发展
第二节 农业学大寨高潮的掀起
第三节 社队企业的发展
第七章 “文革”时期农业经济的成就与损失
**节 “文革”时期农业的主要成就
第二节 “文革”给农业发展带来的干扰破坏
第八章 “文革”时期的第三产业和社会发展
**节 国家财政税收运行历程和损失、成就
第二节 金融工作的运行历程和损失、成就
第三节 外贸工作的运行历程和损失、成就
第四节 以“四三方案”为代表的对外经济工作新开拓
第五节 商业工作的运行历程和损失、成就
第六节 科技工作的运行历程和损失、成就
第七节 人民生活水平十分低下而比较平均
第九章 从两个五年计划看“文革”时期国民经济
**节 “三五”计划重点由“抓吃穿用”转向抓战备
第二节 新“三五”计划的制定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 “三五”计划的执行及“文革”的破坏干扰
第四节 不断加码又不断降低指标的“四五”计划
第五节 1975年整顿中降低“四五”计划指标及完成
第六节 对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评价不能过高
第十章 “文革”时期国民经济整体研究结论
**节 “文革”时期国民经济取得了一定发展
第二节 “文革”时期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和存在严重问题
第三节 “文革”时期国民经济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第四节 “文革”时期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四个起步
第五节 评价“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的几点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后记

1966-1976年中国国民经济概况 节选

《1966-1976中国国民经济概况》:
1975年,邓小平主持整顿取得成效后,毛泽东在毛远新的汇报下,错误地发动了“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他批判说:“安定团结不是不要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这个人是不抓阶级斗争的,历来不提这个纲。还是‘白猫黑猫,啊,不管是帝国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一度好转的经济形势又急转直下。
经过对毛泽东“抓革命,促生产”思想的两个方面的概述和分析后,我们就可以理解“文革”期间经济形势的特点:一方面,经济建设遭到了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经济建设还在进行,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毛泽东的根本失误在于,“文革”根本不是一场革命,因而也不可能促进生产,只能破坏生产。当然,在受“文革”冲击较少的某些领域,如军工生产和援外建设单位,“抓革命”也包括加强人的思想革命化教育,提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等,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作用。如成昆铁路、坦赞铁路的修建,面临着世界罕见的艰难自然条件,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持,要想完成是难以想象的。我们今天仍然应该发扬这种革命精神,但其与“文革”期间所提倡的“革命”特定含义是不同的。
三、毛泽东的平均主义思想和谨慎实践态度
早在“大跃进”中,毛泽东的平均主义经济思想就在人民公社、公共食堂、批判“资产阶级法权”等方面得到了强烈反映,“文革”时期他的这一思想则突出表现在“文革”初期的“五七指示”和“文革”后期的“限制资产阶级法权”上。对此已有较多的文章予以评论,本文内不再进行赘述。需要指出的是,“文革”期间,毛泽东虽然对这一思想、理论怀有极大的兴趣,但除了强调不搞物质刺激、奖金挂帅,兴办各种“五七干校”之外,在改变所有制、职工工资制度方面基本上没有付诸实践。.
1966年底,江青等人煽动少数合同工、临时工起来造反,逼迫劳动部、全国总工会等发布通告,改变合同工、临时工制度,不得解雇,补发工资。她还口述了三条指示。有著作分析,此举可能是江青揣测毛泽东的实行供给制意图而发的。但很快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发出通令,宣布取缔合同工、临时工的非法组织,取消原通告和文件。显然,这一直接否定江青行动的强硬做法,反映了毛泽东的反复考虑。同样,处理其他职工待遇经济制度上也采取了“运动后期处理”的原则,实际基本没有改变。
1969年4月,毛泽东在讲话中说:工厂所有制没有解决,权实际上还在资产阶级手里,当然有共产党了,但是走资派搞物质刺激、利润挂帅、奖金挂帅,搞了管、卡、扣、罚,管是管工人阶级。我看所有制还没有解决,至少是大部分,不讲全部的话。这里,姑且不论毛泽东对工厂政治状况的判断是极为错误的,在概念上,他已将工厂领导人的思想、管理方法与所有制,即生产关系中的不同因素错误地混为一谈。因此,他实际上强调“斗、批、改”,也只是想改变工厂中人与人的关系,并未触动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

1966-1976年中国国民经济概况 作者简介

陈东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历任“陈云与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室主任。主要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文化大革命”史及毛泽东、陈云研究。主要著作:《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中国共产党与三线建设》《难以继续的继续革命》《毛泽东诗词史》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