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纪以前,以梅兰芳为首的一批社会精英凭借个人之力,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他们的伟大作为不仅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影响深远,而且对我们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提供了历史借鉴。
《梅兰芳与京剧在海外》通过文献梳理,以国别为区分,具体为“梅兰芳与京剧在日本”3 种,“梅兰芳与京剧在美国”4 种,“梅兰芳与京剧在苏联”5 种。这些发表或出版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献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因此,编者对所有文献做了*程度的保留,并在每一种文献的题目上加标注释,说明其*初发表或出版的时间、刊物或出版社,以及记录者、整理者和译者的相关情况。
本书以梅兰芳与京剧在海外的传播和所到国家的主流观众的接受为题,发掘、整理了12种重要文献,包括梅兰芳的著作《梅兰芳游俄记》、《东游记》,梅兰芳团队重要成员齐如山、张彭春的相关著述,如《梅兰芳游美记》、《舞台艺术纵横谈》,还包括美国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如斯达克•扬所著的《梅兰芳》,以及其他外国学者多年搜求、整理的1919年和1924年日本媒体的评论、艺术界座谈会的记录,1935年苏联艺术界关于梅兰芳艺术研讨会的原始档案资料。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还曾有戏班去过巴黎或旧金山进行公开的营业性演出,尽管反应热烈,但观众基本上是华人。19世纪末,一些西方人接触到中国剧场,对中国戏曲的舞台呈现依然感到非常隔膜:“所有演员的吐字都是单音节的,我从未听到他们发一个音而不从肺部挣扎吐出的,人们真要以为他们是遭遇惨杀时所发出的痛苦尖叫。其中一个演法官的演员在舞台上走着十分奇怪的台步。他首先将他的脚跟放在地上,然后慢慢放下鞋底,*后才是脚尖。相反的,另一个演员,却像疯子似的走来走去,手臂与腿夸张地伸动,比起我们小丑剧的表演,仍然显得太过火了。”关于中国戏曲的演唱,一位法国人做了如此的描绘:“高到刺耳以至无以忍受的程度,那尖锐的声音让人想到一只坏了喉咙的猫叫声一样的难听。”②其反感的态度显而易见。也有西方观众持一种客观的态度,耐心观察中国戏曲的舞台,比如对于检场人的理解:“穿着和我们在生活中街上看到的中国人一样的装束的仆人们,走上舞台,走到那些衣冠楚楚的演员中去,在他们演出中,递个茶杯给这个,送把宝剑给那个,因为剧本提示要求这样做。”比如对舞台空间的认识:“舞台是开放的,没有幕布,也没有翼厢,只有两道门,一进一出。”③比如对中国演员动作的领会:“如果戏里的情节要表现过桥的情节,就放两张桌子,相隔三四英尺。然后两桌之间搭一块板子,演员由一把椅子登上桌子,以那块板子为桥,从这边桌子走到那边桌子,由另一把椅子下地。如果一个演员要表演他正骑马背上的状态,他通过哑剧表演跨上了想象中存在的骏马,并用鞭子,用很快的频率抽打他身后想象中的马屁股。”①应该说,这些解读虽不带偏见,但毕竟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认知层面。20世纪初叶,中国戏曲的海外传播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梅兰芳”和中国戏曲中*具代表性的一个剧种———“京剧”显得格外响亮。其实,梅兰芳早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就已蜚声亚洲。1919年4月,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的邀请,梅兰芳率团到日本东京帝国剧场、大阪中央公会、神户聚乐馆等演出17天,演出剧目有《天女散花》《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千金一笑》《思凡》《琴挑》《春香闹学》《游园惊梦》《御碑亭》《虹霓关》《贵妃醉酒》《游龙戏凤》《奇双会》《武家坡》,日本观众和学界反响热烈。《东京朝日新闻》1919年5月7日发表久保天随的评论《梅兰芳的《天女散花》》,文章说:“姿容美,声音美,再加上服装也极美,仅就这些已足能使观众赏心悦目。*紧要的是舞蹈,那又是怎样的呢?可以说大体轻妙,精致极了。”②《东京日日新闻》1919年5月19日刊登久米正雄题为《丽人梅兰芳》的文章,称赞梅兰芳的演技:“千真万确,梅的戏不但满足了我的好奇心,而且给了我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艺术美感。”“我觉得5个剧目里《虹霓关》和《贵妃醉酒》*好。……(《虹霓关》)梅饰这个妻子,武打时每逢亮相都由于看对方而飞波流盼,这种地方演得实在好。……《贵妃醉酒》主要是看梅扮演的杨贵妃喝酒的样子。这个戏绚丽极了。从美的角度说,我从来没有看过这么美的戏。”①还有报道说:“彼都士女,空巷争看,名公巨卿多有投稿纾赠之雅,名优竞效其舞态,谓之‘梅舞’。”②日本汉学家内藤虎次郎、狞野直喜,戏剧家青木正儿等人也纷纷撰文介绍中国古代戏曲的历史源流和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日本歌舞伎演员中村歌右卫门还将《天女散花》移植上演。当时国内的《春柳》杂志曾刊载过这样一篇文章:“甲午后,日本人心目中,未尝知有中国文明,每每发为言论,亦多轻侮之词。至于中国之美术,则更无所闻见。除老年人外,多不知中国之历史。学校中所讲授者,甲午之战也,台湾满洲之现状也,中国政治之腐败也,中国人之缠足、赌博、吸鸦片也。至于数千年中国之所以立国者,未有研究之。今番兰芳等前去,以演剧为指导,现身说法,俾知中国文明于万一。”③可以说,梅兰芳的早期访日演出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当时中国的形象。1924年5月,印度诗人、学者泰戈尔访华,中国文艺界招待泰戈尔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观赏梅兰芳在开明戏院为他演出的新剧《洛神》。演出结束后,泰戈尔用孟加拉文题诗一首,又亲自译成英文送给梅兰芳:……
梁燕,文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研究员。长期从事古代戏曲文学、近代京剧史论和中国戏剧海外传播的教学与研究,代表性成果有专著《齐如山剧学研究》,主编《齐如山文集》(11卷),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民国十大汉奸 本书特色 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尤为重视民族气节,因此,当外族入侵时,奋起反抗者为人赞颂,变节投敌者为人不齿,一旦被人称为汉奸,青史永远留骂名。民国以...
银色披头士 本书特色 1956—1963,全世界尚未被“披头士”传奇攻克前的历史。这是一本稀有的书,见证了史上*成功的乐队历来为官方传记所忽视的青葱时代。由从未...
苏童研究资料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包括:苏童谈创作,对话与访谈,苏童研究论文选,苏童研究论文辑录,苏童长篇小说梗概,苏童主要研究论文索引,苏童主要作品目录。苏童研...
《南太平洋地区主义》内容简介:对于国际关系研究来说,南太平洋地区是一个巨大的未知世界,我们对她的认知还太少,值得以学术的方
《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三:1955~1959)》内容简介:兄弟间的殷勤存问,生命中的吉光片羽。一段亦师亦友的兄弟真情,一代知识分子
盛世光阴张国荣-纪念张国荣逝世10周年珍藏品 本书特色 《盛世光阴:张国荣(纪念张国荣逝世10周年珍藏品)》是张国荣艺术研究会与香港电影双周刊出版社联合献给哥哥...
威凤悲歌:狂人李贽传 本书特色 李贽(1527~1602)明代官员、思想家、禅师、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
百年家族--钱穆 内容简介 在江南,钱氏一姓分布很广,而主要聚集在江浙两省,从社会地位和经济影响来说,钱穆家族是一个很普通的家族。但是钱穆家族作为中国士民家族的...
秦基伟画传 本书特色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忠实地记录了秦基伟将军光辉而传奇的军事及革命生涯:从黄麻暴动到红军长征,从红军长征到浴血河西,从浴血河西到鏖战太行,...
谢军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酒仙棋童、体校学艺、人生选择、杀入四强、世纪之战、第三局胜、风波突起等内容介绍了棋手谢军的生平。谢军 目录 1 酒仙棋童2 体校学艺3 ...
《花旗帝国》不仅生动描述了金融巨子桑迪•韦尔传奇的一生,而且真实地记录了华尔街以及美国金融世界的起起落落。尽管华尔街根深蒂
李大钊传 本书特色 五四风云人物书系·《李大钊传》,*早在中国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他真正做到了自己所说的,“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
1911-2011-钱学森-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 本书特色 这本《钱学森(1911-2011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了钱学森...
近幽者默-林语堂传 本书特色 小时候喜欢恶作剧,却一向是成绩优异的高才生。生活在和乐的家庭中,这不仅影响他的性格,也影响他的艺术创作。有高度的幽默感,富于人情味...
张大千图传 内容简介 张大千是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上一代宗师。他一生致力于中国传统艺术的发掘、整理、革新和发展,在诗、书、画、印、鉴乃至美食、园林、建筑、戏剧、摄...
三野名将 本书特色 《三野名将(图文珍藏版)》:如果我们今天不抓紧时机采访,我们的后来者要做这件事将会更困难。我明明知道此类作品,既非史之正统,亦非文之主流,但...
《顶级HR送你的求职秘籍》内容简介:求职是求职者个人质量的体现,是求职者能力的体现,是求职者情商的体现,是求职者个人竞争力的
向天再借五百年-康熙新传 本书特色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的越剧人生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的自传。全书完整回顾了王文娟的人生和艺术道路,从解放前的艰难谋生到解放后的潜心创作,从团...
《马尔克斯:最后的访谈》内容简介:加西亚·马尔克斯因《百年孤独》而为世界上亿万读者所熟悉,深受各年龄层的读者喜爱,他或许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