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北京风土

鲁迅与北京风土

作者:邓云乡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2004-01-01

评分:4.9分

ISBN:7543453266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鲁迅与北京风土 目录

厂肆志略
从《北平笺谱》说起
琉璃厂气氛
书肆杂谈
书价杂谈
碑帖铺和古钱铺
拓碑的艺术
南纸店
古玩及其他
琉璃厂外
厂甸风貌
厂甸游览路线
火神庙和古玩摊
厂甸的书摊
耍货的精华
特殊的耍货
吃食摊等等
茶座和人物
酒肆谭乘
酒肆题名录
饭铺、饭馆、饭庄
“和记”和二荤铺
走堂绝技
小酌名酒家
南味和乡味
百年老店——广和居
东西城饭庄子
大小番菜馆
茶楼·名点
公园·嗓茗
茶座风光
堂会和请帖
旨酒嘉肴和冰
酒肆沧桑
别了,广和居;别了,先生!
名胜散记
生活杂摭
后记

鲁迅与北京风土 内容简介

邓云乡先生以《鲁迅日记》为纲,从风土、生活的角度记录了鲁迅在北京生活时期的真实情况,抚昔追今,因人寓景,可谓识小而见大。文笔简洁、真诚,游曳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充满浓郁的风土特色。读之可从书中看到鲁迅先生在琉璃厂访书访碑的形象、气氛,怀想鲁迅先生徜徉于北京城的情景,追思鲁迅先生不同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另一种风采。

鲁迅与北京风土 节选

走堂绝技
饭馆不论大小,要依靠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灶口上掌灶的师傅;一部分是堂口招待客人的师傅。这种小饭铺,掌灶的师傅虽然都是一般手艺,而堂口上招待客人的跑堂,却是十分值得称述的。其惊人之处有二:一是看座的能力;二是报菜名算账的能力。清代《道光都门纪略》一书中写道:
走堂,市廛茶馆酒肆,俗尚年轻,向客旁立,报菜名至数十种之多,字眼清楚,不乱话,不粘牙,后堂一喊,能令四座皆惊。
这是十九世纪早期的情况,到了二十世纪之初,情况略有变化,近人徐凌霄在《旧都百话》中记道:“番菜馆里竖在桌上的整分菜目单,虽极精雅;南菜馆的挂在壁上的菜目价表,虽用玻璃框装簧的像名人字画一般,但在老饭馆皆无所用之。因为菜的名目、样数,都记在走堂的脑中,都挂在走堂的口中。”
大概是礼失而求诸野吧,后来稍微大一点的饭馆都有了印刷的菜单,都时兴开单子点菜,那么这种能报菜名的人才,就只有从二荤铺中去找了。这种小饭馆的生意,不靠卖名酒、名菜大席面,全靠卖家常便饭赢利。到了吃饭的时候,行话叫做“饭口”上,那生意是十分忙碌的,一般店家,真也够得上人头济济,起满坐满的程度。客人来了,首先全靠跑堂的伙计调动座位,绝不会让顾客站着等座,他总能有办法给你拆兑一个地方。客人落坐,先揩桌面,后摆调羹、筷子,动作迅速、麻利,然后动问:“您几位?吃点什么?喝酒不喝?”等等套话,然后报菜名点菜。一个人也好,三五个人也好,点好菜之后,高声报到菜口上,按所喊配料、烧菜,直到酒、菜、饭样样端上来,从来不开什么单子,不拿什么牌子、筹码等等,多少张桌子,多少位客人,多少样菜品,他都能记得清清楚楚,生意再忙,也不会弄错。某张桌子,什么菜上来了,什么菜没上来,随时都会注意到。如果催快一些,或某张桌子某个菜提前,他会马上高喊:“某某菜马前!”*后一个菜端上来,会自动告诉顾客:“齐啦——您哪!”再问一句:“您还添点什么?”真是手快、眼快、嘴快、腿快,头脑清醒,记忆惊人,态度从容,动作迅速,所谓“静若处子,动若脱兔”,静中观察,简直令人惊叹不已。
……

鲁迅与北京风土 作者简介

邓云乡教授,学名邓云骧(1924.8.28----1999.2.9)山西省灵丘东河南镇人。青少年时期,先后在北京西城中学、师范大学和私立中国大学求学。194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任教山西大同中学,天津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中央燃料工业部工作。1953年10月起,先后在苏州电校与南京电校教书。1956年1月在上海电力学院教书,至1993年退休。
邓云乡教授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具有深厚文史功底。学识渊博,兴趣广泛,善于思考,勤于撰述。退休后,以其亲身经历的事件或与他有涉的人,或事缘为诱因,或描绘与时代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文化、民风民俗之变化,或明清以来文人文事钩沉,探究众说纷纭的历史文化现象,潜心著书。著有:《燕山乡土记》、《北京的风土》、《红楼风俗谭》、《北京四合院》、《清代八股文》。还有散文集:《书情旧梦》、《秋水湖山》、《花鸟虫鱼》、《吾家祖屋》。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