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第三版)》涉及的主要问题:制度由何构成?制度怎样形成?制度如何变迁?个人和制度如何互动?制度如何解释行为,及其能否验证?制度如何设计?制度如何运行?什么是好的制度?……
学术畅销书、长销书。名家名著。《 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二版)》多次重印。第三版是更新版,与时俱进,汲取了政治学界的许多新观点。从“旧制度主义”中生发出来的“新制度主义”,已经扩展到了解释制度如何运作、变迁、界定、形成以及在政治科学各个领域的应用,本书对政治学研究中制度理论的种类和复杂性进行了出色的历史勾勒与文献评论。制度理论正在重构政治学与公共行政研究。本书对制度理论的各种流派进行了系统而均衡的完美论证。新增的“话语制度主义”一章为制度理论提供了更完善的指引,这对学生与研究者都将极有助益。
《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第三版)》:将话语制度主义和建构制度主义统摄为制度理论的一个变体,我们获得了制度主义的又一理论分析方法,它比《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第三版)》中讨论的其他制度主义更严重地依赖于观念。规范制度主义也将规范和价值观念置于理论解释的中心地位,但它并不如此明显地聚焦于政策观念的实质功能。规范制度主义的主要逻辑是规定制度内的适当行为,而非强调制度所追求的目标和理念。虽然以利益为解释基础在政治科学中十分流行,但也有一股引人注意的思想潮流强调把观念作为解释的独立来源(Goldstein and Keohane,1993;Braun and Busch,1999;Gofas and Hay,2010)。顺理成章地,话语制度主义成为强调政治观念重要性的一般方法中的一个突出代表。或许人们将立足于观念基础上的阐释和立足于利益基础上的阐释,作了截然的区分,可是对于理解公共行为及其所在制度的复杂性来说,它们确实各自代表了一种可能的路径。到目前为止,我在《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第三版)》中讨论的所有制度主义理论中,话语制度主义是*少从结构角度讨论制度的一种。尽管“制度”这一术语似乎意味着结构,但在这种情况下结构更多是虚拟的,意味着共同的理解,或许也意味着共同的信仰,而非等级制度或正式结构。跟经验制度主义作个比较(参见第五章),就更为明显了。经验主义对制度的理解几乎完全依赖于正式结构和“铜匾制度主义”(brassplaque institutionalism),而话语制度主义尽管并未回避正式制度,但相比于成员的观念和发生在制度结构内的交流而言,却把它们置于次要地位。制度研究中的话语及其建构主义,反映了社会科学研究中建构主义(见Kratochwil,2009)关于信息和知识的不确定性。如果社会上发生的一切,都是转瞬即逝的和频繁变换的社会意识的产物,那么制度就不是稳定的行为模式和稳定的规则体系,而是短暂的意识,我们不应该期望从中产生出任何恒定的东西。不过,某种程度上来说,制度又确实相对稳定。从话语的角度说,制度也许像一个相对稳定的论坛,在这里,持续的讨论和重新定义一直在进行着。尽管可以用不同方式阐明话语制度主义与规范制度主义的不同,但就基本逻辑而言,两者有重要的相似之处(见第二章)。这两种理论中的制度,主要都是通过它们的观念和规范来定义的。而且,制度的创立都极其依赖于向预期的成员灌输~整套价值观念。这两种理论都认为,制度行动者的行为首先是制度的价值和观念而不是规则和结构发生了作用。并且,制度的变迁都是通过改变观念和规范实现的,尽管规范制度主义倾向于更强烈地依赖自上而下的过程来促成这种改变。虽然这两种制度主义理论存在着基本相似点,但它们之间也有多处不容忽视的差异。*根本的差异在于,规范制度主义深深植根于组织理论,并且把组织作为制度活动的基本载体。3话语制度主义则相反,它不假设有事先建立好的组织结构,而是认为制度及其相关的组织是从成员间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沿着制度的互动特性进一步推论,话语制度主义中的组织规范是更有弹性的,是通过互动而建构起来的,而规范制度主义中的组织规范,则是被规范、象征、惯例、神话以及其他类似的已经存在的模式所规定了的。根据以上的不同,话语制度主义中看上去没有等同于“适当性逻辑”的东西在起作用。在规范制度主义中,适当性是定义制度的方式,是制度参与者的行为标准(Marchand Olsen,1989;Christensen and Rovik,1999)。在话语制度主义中,由于规范首先是在互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那么额外的行为标准就似乎没有可行性了,甚或是不需要的。因此,就如已指出的,在各种制度主义理论中,话语制度主义是*漠视结构的,而以这种方式定义的制度,也让制度成员面临着*大的模糊不确定性(同时也是*大的行为场域)。除了和规范制度主义有相似处之外,话语制度主义与国际制度主义以及几种更广义上的国际关系理论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与其中的建构主义思潮尤为相似(Finnemore and Sikkink,1998;Howorth,2004)。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认为,国际关系中的互动模式是由民族国家的权力运作构成的。建构主义与此相反,他们认为这种互动更多是由各个行动者的观念、协商以及交流构成的。在建构主义看来,民族国家绝不是国际政治中仅有的参与者,非政府组织和诸如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管制组织也参与其中,共同塑造着国际体系的治理观念。……
王向民,河南人,政治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公共事务与政府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国家理论、中国政治与社会。著有《民国政治与民国政治学》、《准官僚组织的自主性》,《危机事件中的社会组织》、《公共事件:缘起与治理》。段红伟,河北人,复旦大学博士。B.盖伊·彼得斯,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是他的代表作,是一本学术畅销书。本书初版于1999年,之后迅速重印于2000年、2001年(两次)、2004年;2005年本书第二版面世。第一版及第二版推出后,引起学术界对制度分析的极大兴趣与反馈,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此,B.盖伊·彼得斯于2012年修订推出了第三版。第三版较之第二版,增加了“话语制度主义”一章,并补充了新学界文献与成果。
《花开一树为侬香》内容简介:本书收录的都是林徽因作品中的经典,体裁包括散文、小说、戏剧和诗歌等。这些作品或是抒写生命体悟,
第一部分 冷兵器时代第01章 矛、弓、弩、剑、盾和古代战车(公元前2000-前500年)第02章 方阵和长矛(公元前500-前200年)第03章 短剑、重标枪和...
诺曼底登陆-二十世纪著名战役 本书特色 诺曼底登陆的胜利,宣告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第二战场的开辟,迫使纳粹德国陷入两面作战、腹背受敌的困境,彻底粉碎了德军企图调兵转...
当代中国学术文库海外卷:西洋政治思想史(古典世界篇) 本书特色 古希腊、罗马的时代,也就是今日所俗称的古典世界,西洋文明的根基于焉成形。政治思想是其中*重要的遗...
《Altium Designer实用教程:原理图、PCB设计与仿真实战》内容简介:Altium Designer通过将原理图设计、电路仿真、PCB绘制编辑、拓
作者简介韩策,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晚清政治史、科举史、中国近代法律史。
农民的政治-增订版 本书特色 赵树凯编著的《农民的政治(增订版)》分五编30篇。这些篇章,有一些重在展现和透视高层政治现象,既铺叙人物活动,也揭示政策制定过程;...
《唯有内心强大,方能淡定优雅》内容简介:本书作者从生活感悟或哲理名言出发,围绕女人们的爱情、事业、家庭生活等方面展开叙述,
历代名臣奏议选译 内容简介 对古今中西文化关系提出一个人人都可接受或大家都必须遵守的统一范式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就对中国古典文化来讲,全盘否定和全部继承的...
王海洲,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治学会理事、江苏省政治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社科英才”。在政治学理论、政治社会学、政治现象学和中国政...
中国隐性权力调查 内容简介 作者以犀利的文笔、理性的语言,通过深度调查报道的方式,为中国权力场作了全身的X光扫瞄,关注领域从驻京办到培训中心,从公车改革到公务接...
政治家的思考术-与历史学家一起读国史 本书特色 洞悉历史真相体味真实人生让你笑掉大牙的文字让你体味无尽的智慧世界政治家的思考术-与历史学家一起读国史 内容简介 ...
大战略分析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以黑格尔关于“自我意识”两次扬弃的方法建构了大战略体系,采用理论分析和历史事例相结合的方法,从大战略的构成要素、制约因素、战略规划...
劳动社会主义 内容简介 本书对劳动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其原则进行了阐述,提出理论、运动、制度在发展中的统一是其本质的体现,也是其生命力之所在。劳动社会主义...
时殷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1996-2002)。多年从事国际关系理
剑桥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商务印书馆出版★ 《剑桥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是一部关于政治思想史的重要学术论著,旨在对20世纪的主要社会和政治...
暗战千年-间谍改变历史 本书特色 *精彩无非黑暗里舞蹈,极震撼莫过于无声中狂啸。用心计扭转乾坤,以暗战改变历史,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之后却连背影都见不到……路过的...
复燃的冰川:印巴战争1965 本书特色 这是一场南亚次大陆你死我活的战争。为了克什米尔,印巴双方展开了三次大规模的较量。其中,*引人注目的莫过于1965年第二次...
胡乔木文集-第三卷 本书特色 被称为“中共**枝笔”的胡乔木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论家和社会科学家、是思想理论文化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他一生辅佐了中共三...
《分岔口》内容简介:是什么让一个立志于学术的年轻人在进入美国历史学博士项目之后,迅速对学术产生动摇,甚至一步步走向退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