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佛学

小乘佛学

作者:(俄)舍尔巴茨基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1994-01

评分:8.8

ISBN:9787500414841

所属分类:人文社科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译者:宋立道,男,贵州贵阳人,原籍武汉。佛教学研究得益于任继愈、王森、杨曾文等先生的指导。以往曾用力于佛教史、因明学等,近年来研究当代南传佛教。曾获得文学学士、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研究员。

作者简介

译者:宋立道,男,贵州贵阳人,原籍武汉。佛教学研究得益于任继愈、王森、杨曾文等先生的指导。以往曾用力于佛教史、因明学等,近年来研究当代南传佛教。曾获得文学学士、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研究员。

精彩摘录

因此,“构成元素”(dharma)这一用语的内涵便包含了另外三种深层含义:1)它是可以清楚地确定下来的,亦即可以在复杂的生命之流中作为终极实在被区分出来的某种东西;2)这个某物处在一种永远骚动不安的状态中;3)它是某种必然要并且能够被加以抑止,最终使其永远静止的东西。

——引自第91页


《俱舍论》中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有多少构成元素是可以由智(知识)来加以抑止的,又有多少是出神状态(入定)可以抑止的?它回答说,某些心的构成要素仅仅知识就足以消灭了,换言之,诸如有身见(相信我身实有的见解)及其导致的结果——一切相关联的受(印象作用)、想(表象作用)、行(意志作用)和力等的元素,一当法的理论被认识到(dharma-theory=anātma无我)便都是消失了。其他的不纯净的元素(sāsrava有漏),所有物质元素(从第一界至第五界,第七界至第十一界)以及所有感觉的意识(从第十三界至第十七界,一共十五界)都是要靠定想来克服的。

——引自第95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