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创作的想象力,以美文写学术欣赏日常生活诗化的陶渊明,朱自清作序,沈从文、叶圣陶推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
《陶渊明批评》由萧望卿所著,本著分为四个部分:朱自清序、陶渊明的历史影像、陶渊明四言诗论、陶渊明五言诗论。语言流利华美。朱自清序强调陶渊明诗歌来自日常生活、语言平白的亲切特质;历史影像主要勾勒六朝以来历代文人对陶渊明的认知;四言诗论,则从四言、五言的风格比较角度指出,四言束缚了陶渊明的性情,算不得成功;五言诗论,则详述陶渊明的独特创造和一新的风格。附录部分收入作者赏析陶渊明《停云》《时运》《答庞参军》三篇,全面呈现了作者对陶渊明细微体贴的理解。
萧望卿(1917—2006),字成资,湖南宁远县人,生前系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曾入清华研究院深造,西南联大毕业,师从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先生,且交情甚笃,是当时的新生代 “平津新写作”里的重要人物。抗战胜利后,这个包括穆旦、郑敏、汪曾祺、盛澄华、王佐良等在内的以“新写作”为标识的文学试验潮流,在处于政治和文化边缘状态的平津地区希图一场“中国的文艺复兴”。他们引入西方现代文学观念,与世界文学思潮同步发展。
当年的体温 本书特色 一个精神和心境被严重干扰的年代,我们能否在抵抗阴暗和障碍之余,在深深的疲惫和消极之后,仍能为自己攒下一些美好、明净的生命时日,以不至于太辜...
林语堂卷-林语堂随笔精选-中外名家随笔精华 本书特色 因为中国人能明知足常乐的道理,又有今朝有酒今朝醉,处处想偷闲行乐的决心,所以中国人生活求安而不求进,既得目...
心若向阳,无畏伤悲 本书特色 民国才女,穿着旧式旗袍却读着新式文章的女人,她们有着非凡的经历,都是令人遐想的风流人物,《心若向阳无畏伤悲》用文字原滋原味地展示民...
中国经典神话 本书特色 博大的民间,深邃的民间 ——《民间经典文丛》总序 我们常常感叹:当鬼子入侵、政府空缺的非常时期,老百...
送你一束玫瑰花 本书特色 《送你一束玫瑰花》共辑入20篇小说,内容分为 三部分。一是现代都市欲望镜像,演绎金钱的重压, 爱的歧义,权力的魔障,生命过程的艰涩;二...
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 本书特色 《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是一本35万字的纪实文学作品,是我国首次以纪实文学的形式,生动再现60多年前,...
1977-1979-凌汛-朝阳门内大街166 本书特色 1977—1979珍贵的文化遗存 作家、作品、出版的历史遗照冯骥才三十年的情愫,激情地抒写那个时代的场景...
2017中国最佳随笔 本书特色 随笔的选本,既关注文学的人性化阵颤,又关注当下触动中国人心灵的时代精神。二十年的坚持与努力,都是为给当代文学历史寻找准确的精神坐...
阅微草堂笔记-百部国学.精装版 本书特色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留下的唯一作品,与《聊斋志异》共同被誉为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双壁”。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
西方20世纪后期文学 本书特色 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全面发展,生产力在高科技的推动下有了飞速提高,使西方大部分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而国际资...
朱自清经典常谈 本书特色 朱自清先生用浅明而切实的文字,于十三篇文章中,要言不烦地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这本书写于1942年,六十多年来广为流传,成为...
小女贼在惦记 本书特色 这本色彩绚丽、语言俏皮的集子,是小女贼遗落人间的零星珠宝。那浓淡不一的粉紫乱碧,悄然绽开在软软的纸面上,随处可见,坐卧无心。令人忘却这个...
我遲遲找不到詩集的名字遲遲無法定稿最後我決定目錄上的詩每一首都可以拿來當做詩集的名字而據以形成的每一種解讀都可以成立可以
毛泽东贺子珍在井冈山 内容简介 本书回忆了我国伟人毛泽东和贺子珍在战争时期,发生了他们身边真实动人的故事。毛泽东贺子珍在井冈山 目录 序一、钟灵毓秀黄竹岭 养育...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内容简介:现代世界经济中,金融的地位极为重要。金融业是否发达是区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显著标志。金融
幸福卷-毕淑敏自选集-(全三册)-精装典藏版 本书特色 《在不安的世界里享有幸福》《在不安的世界里享有幸福》是毕淑敏散文自选集幸福卷之一,内容旨在解读&ldqu...
被误解的日本人 本书特色 本书是首部以“知日之书”为理念推出的图书。这一理念,来自于老子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及周作人先生的提示:“中国在他独特的地位上特...
千家诗-国学经典诵读 本书特色 作为“国学经典诵读”丛书的一种,此次出版《千家诗》由潘江校注,校注者根据今天读者的使用需要做了调整:先五言绝句、律诗,后...
《分析与思考》内容简介:本书是黄奇帆教授在复旦大学所做的关于中国经济的讲座合集。本书共收录了12次讲座,根据主题分为“宏观调
《叶甫盖尼·奥涅金》内容简介:《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成功地塑造出了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