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社会和礼仪/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客观地记录了一些可观察的地方礼仪传统的表达(也可称之为“有意义的礼仪标签”),这些标签包括同地方宗教和祖先祭祀紧密联系的文字传统、地方神祗的故事、村民自己或和尚道士所演绎的乡村仪式、建筑的特征等,并重构了这些礼仪所应用到的地方制度的历史。通过个案研究,对于统一的中国社会进行了详细的论证,重建了地方社会如何获取及认同自身特性的历史,以及地方社会如何接受并整合到一个大一统的文化的历史,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明清中国的政治秩序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一直为研究者所高度关注。传统的历史学,强调朝廷自上而下的管治能力。科大卫却关注地方社会上的各种势力和人群,看他们如何在关键历史时刻,利用物质的和符号的手段,挤进一个逐渐成形的政治制度,并安身立命于其中。科大卫是自下而上来考察国家缔造这个过程的,他告诉我们,在民间宗教仪式、宗族源流传说、社区节诞、及其他日常生活领域中,有关朝廷的譬喻,如何与地方想象互动、上下渗透,并且循环贯穿各地社会传统的建构。几百年间,以上这些过程产生出有关权力、权威、文化认同的观念与制度,这些观念与制度既多元,又一统。《明清社会和礼仪》一书是历史人类学的典范,深具启发意义。
《明清社会和礼仪/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要明白新界兴建祠堂的意义,便必须了解16世纪至18世纪新界宗族所出现的社会和政治变化。龙跃头邓氏的祠堂兴建于16世纪,其时他们控制了新界大部分地方。在早期,即使是与龙跃头邓氏共同致力于宗族建设的近亲锦田邓氏,也无法兴建祠堂。锦田邓氏反而在宗族捐建的凌云静室安放了种种祖先灵位。18世纪时,龙跃头邓氏衰落,新界大部分地方不再归单一宗族所有,“大姓”的特权和地位遂由一个约有十二个宗族团体组成的庙宇联盟来维持。宗族拥有独立祠堂与否,差异巨大。大多数庶民的子孙,从而新界的大部分家族,都是在远为简陋的神龛和墓地拜祭祖先的。祠堂建得美轮美奂,象征宗族的统一,而墓地和神龛的祭祀则否。祠堂的祭祖,所祭的是同宗各支脉的先人,多少则视乎后人所许可而定。至于墓地和神龛的祭祀,则是为个别先人,或充其量是为单一支脉的始祖而设。不同的祭祀产生不同的宗族传说。祠堂的集体祭祀产生宗族由崛起以至兴盛的传说,祠堂的建成是其明证;相反,墓地和神龛的祭祀只是产生出宗族在某村定居,而在不同地区开枝散叶的传说。一方面是祠堂数目激增,另一方面则是族谱编修的盛行。编修族谱与兴建祠堂不同,并不局限于自称书香门第的家庭。但是,即便如此,仍有迹象显示编修族谱的工作在明朝经历过一次与士大夫传统的兴起有关的转型。任何熟悉新界族谱的人都会注意到,这些族谱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开篇之际录有一长串开基祖以前的先人名字。陈永海在晚近的论文中认为,这些名字源于庐山道的授箓科仪。陈永海根据他对华南土著“猺民”人教仪式的观察,以及散见于客家历史文献的资料,说明按照庐山道的传统,男子(偶有女子)在成人仪式中获授神力并取箓名。这些名字会给记录下来,因为到了须借助神力之时,将要列出先人的整个名单。这些名单可以视作族谱,但其所追溯的不是父系亲属,而是祛邪法力的转移。这是把族谱用来作为先人力量的传承,以进行祛邪法事,士大夫则是把族谱作为整理世系之用,以确定祖先灵位放置恰当,而且香火不绝,二者大不相同。因此,新界宗族明末清初的族谱把这些箓名载入,所显示的不是当地传统的延续,而是士大夫编修方法的转型。①与祠堂激增和族谱编修密切联系的,是士大夫所定礼仪的流行。明朝以来,这些礼仪的标准典籍恐怕便是大儒朱熹(1130-1200)所撰的《家礼》。《家礼》中的不少规条仍可在新界找到。不但婚丧礼仪与书中所言一致,就连许多祠堂中灵位的样式也遵循书中的细节。但是,谁也别以为可以在新界找到《家礼》所规定的婚丧仪式:正如醮会的情况一样,乡村并不严格跟随书中所载行事,而是把书中规条与源自不同传统的仪式相结合。尽管这会让人觉得是选择性的遵循,但比遵循本身更重要的是对这遵循的信念,而这信念不但是由礼仪合度,也是由文本的广泛使用支撑起来的。然而,我在新界并未见到过任何《家礼》。就我和其他人所见,常用的是一些乡村手册,几乎都是手写本,里面备有婚丧礼仪、土地买卖、信札,以及其他乡村活动的标准文件。一般相信,这些手册所载者即为这些文件的“帖式”。仪式中可能记录和使用过标准文本,而村民对此的信念表现在他们对所获得的文字记录的尊崇。文本的广泛使用向村民表明,乡村仪式只不过是祖传典籍中适用于所有中国人的仪式的若干变种。②……
科大卫(David Faure),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博士。曾任教于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牛津大学,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比较及公众历史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伟伦历史学研究教授,近年致力于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主要著作有《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近代中国商业的发展》等。
殷墟卜辞综述 内容简介 本书将前人可以成立之说加以整理,根据现有的新材料加以补充和修正,按照今日的理解对于甲骨刻辞的某些类别的材料加以解释。我们称此書是为“综述...
文化批评往何处去-八十年代末后的中国文化讨论 内容简介 文化批评基于独立的思想和判断。它是知识分子介入社会事务和公共政治的公民行为;它剖析、评价与“共同的善”相...
《知道点中国名人》内容简介:谁是中国勤政而富有创造性的皇帝?李广“龙城飞将”的美誉因何而来?是谁几出奇兵凿空西域?哪些能工
逻辑思维和语句形态 目录 切问近思 求解务真(代前言)**章 故事篇阅渎提示1.“太太枪下有私”的推理2.阿庆嫂巧破刁德一两难圈套3.唐伯虎闻橘香——聪明风流加...
黄河中下游家族村落民俗与社会现代化中国乡村研究丛书 本书特色 这部研究成果包括以下重点内容:一是探讨了黄河中下游家族群体和社会所处的特定地域生态环境,以及它们所...
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 本书特色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一生中出版了三十余种书籍,单枪匹马地将人类各方面的历史几乎全都复述一遍。如此浩大的工程由他一个成来完成,真令...
《世间小儿女》内容简介:本书精选汪曾祺作品中的怀人写人散文,分为三辑:一代才人未尽才,世间小儿女,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从西南
办公室文秘写作精要与范例实用全书 本书特色 办公室文秘工作是综合性的工作,因此必须具有深厚的写作功底,同时还需要掌握各类文书的写作技巧。《办公室文秘写作精要与范...
行业经典对联3000副 本书特色 《行业经典对联3000副》由国元令编著,本书从多种对联书籍、报刊中摘录了3000余副经典对联包括行政部门、人民团体、电...
为什么是上海 本书特色 上海自开埠以来,享有城市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但是这天时地利人和为什么就发生在上海?为什么其他也具有相似天时地利人和的城市,就没...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全八册 本书特色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初版于1901年,即清光绪二十七年。全书四卷(八册),共选三千二百九十一个汉字,插图七百六十二幅。*...
加拿大文明 本书特色 加拿大在双语多元文化框架内,默默探索自己独特的和平中立、强国富民、公正平行的发展路径,成为后起的工业发达国家,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树立了一个完...
文章修养 本书特色 唐弢《文章修养》是唐弢先生“二十七岁时写的一本小册子”,当时即定位于“作为青年们的课外读物”。上编六章,漫谈文字知识和演变经过,从文字到文章...
列国汉学史书系-俄罗斯汉学三百年 内容简介 列国汉学史书系是我国学术史上**套汉学史书系。该书由阎纯德教授、吴志良博士主编,汇集了一批既谙熟外语,又具有较为丰富...
《佛教徒与基督徒》主要内容:一个基督教神学家通过学习佛教,探讨佛教的基本理论,然后对基督教进行反思,提出一种新的理解方式。其理论不要求对其他宗教提出新的批评,相...
人类神秘现象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内容简介 《人类神秘现象大全集》以知识性和趣味性为出发点,精选了各领域中*有研究价值、*具探索意义和*为人们所关注的30...
1987-2007-近代汉语研究索引 内容简介 简介本索引收入的是1987-2007年间有关近代汉语研究的论文和一部分专著题录。以中国作者的论著为主,酌收所能见...
服饰文化全览(上下册) 本书特色 ★ 大16开精装,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全书涉及词条8000余条,其中与服饰有关的中外故事近400条,服饰语汇5000余条,服...
球鞋-潮流文化史 本书特色 .美国艺术联合会、12家、5家博物馆、13位设计师、8位私人收藏家,共同出品的小型“球鞋博物馆”2.从边缘到主流,从运动用品到表达自...
2011-翻译史研究 本书特色 《翻译史研究2011》为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的学术论文集,以“翻译史研究”为专题.收录了众多学者在该方面的*新研究成果。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