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社会和礼仪/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客观地记录了一些可观察的地方礼仪传统的表达(也可称之为“有意义的礼仪标签”),这些标签包括同地方宗教和祖先祭祀紧密联系的文字传统、地方神祗的故事、村民自己或和尚道士所演绎的乡村仪式、建筑的特征等,并重构了这些礼仪所应用到的地方制度的历史。通过个案研究,对于统一的中国社会进行了详细的论证,重建了地方社会如何获取及认同自身特性的历史,以及地方社会如何接受并整合到一个大一统的文化的历史,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明清中国的政治秩序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一直为研究者所高度关注。传统的历史学,强调朝廷自上而下的管治能力。科大卫却关注地方社会上的各种势力和人群,看他们如何在关键历史时刻,利用物质的和符号的手段,挤进一个逐渐成形的政治制度,并安身立命于其中。科大卫是自下而上来考察国家缔造这个过程的,他告诉我们,在民间宗教仪式、宗族源流传说、社区节诞、及其他日常生活领域中,有关朝廷的譬喻,如何与地方想象互动、上下渗透,并且循环贯穿各地社会传统的建构。几百年间,以上这些过程产生出有关权力、权威、文化认同的观念与制度,这些观念与制度既多元,又一统。《明清社会和礼仪》一书是历史人类学的典范,深具启发意义。
《明清社会和礼仪/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要明白新界兴建祠堂的意义,便必须了解16世纪至18世纪新界宗族所出现的社会和政治变化。龙跃头邓氏的祠堂兴建于16世纪,其时他们控制了新界大部分地方。在早期,即使是与龙跃头邓氏共同致力于宗族建设的近亲锦田邓氏,也无法兴建祠堂。锦田邓氏反而在宗族捐建的凌云静室安放了种种祖先灵位。18世纪时,龙跃头邓氏衰落,新界大部分地方不再归单一宗族所有,“大姓”的特权和地位遂由一个约有十二个宗族团体组成的庙宇联盟来维持。宗族拥有独立祠堂与否,差异巨大。大多数庶民的子孙,从而新界的大部分家族,都是在远为简陋的神龛和墓地拜祭祖先的。祠堂建得美轮美奂,象征宗族的统一,而墓地和神龛的祭祀则否。祠堂的祭祖,所祭的是同宗各支脉的先人,多少则视乎后人所许可而定。至于墓地和神龛的祭祀,则是为个别先人,或充其量是为单一支脉的始祖而设。不同的祭祀产生不同的宗族传说。祠堂的集体祭祀产生宗族由崛起以至兴盛的传说,祠堂的建成是其明证;相反,墓地和神龛的祭祀只是产生出宗族在某村定居,而在不同地区开枝散叶的传说。一方面是祠堂数目激增,另一方面则是族谱编修的盛行。编修族谱与兴建祠堂不同,并不局限于自称书香门第的家庭。但是,即便如此,仍有迹象显示编修族谱的工作在明朝经历过一次与士大夫传统的兴起有关的转型。任何熟悉新界族谱的人都会注意到,这些族谱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开篇之际录有一长串开基祖以前的先人名字。陈永海在晚近的论文中认为,这些名字源于庐山道的授箓科仪。陈永海根据他对华南土著“猺民”人教仪式的观察,以及散见于客家历史文献的资料,说明按照庐山道的传统,男子(偶有女子)在成人仪式中获授神力并取箓名。这些名字会给记录下来,因为到了须借助神力之时,将要列出先人的整个名单。这些名单可以视作族谱,但其所追溯的不是父系亲属,而是祛邪法力的转移。这是把族谱用来作为先人力量的传承,以进行祛邪法事,士大夫则是把族谱作为整理世系之用,以确定祖先灵位放置恰当,而且香火不绝,二者大不相同。因此,新界宗族明末清初的族谱把这些箓名载入,所显示的不是当地传统的延续,而是士大夫编修方法的转型。①与祠堂激增和族谱编修密切联系的,是士大夫所定礼仪的流行。明朝以来,这些礼仪的标准典籍恐怕便是大儒朱熹(1130-1200)所撰的《家礼》。《家礼》中的不少规条仍可在新界找到。不但婚丧礼仪与书中所言一致,就连许多祠堂中灵位的样式也遵循书中的细节。但是,谁也别以为可以在新界找到《家礼》所规定的婚丧仪式:正如醮会的情况一样,乡村并不严格跟随书中所载行事,而是把书中规条与源自不同传统的仪式相结合。尽管这会让人觉得是选择性的遵循,但比遵循本身更重要的是对这遵循的信念,而这信念不但是由礼仪合度,也是由文本的广泛使用支撑起来的。然而,我在新界并未见到过任何《家礼》。就我和其他人所见,常用的是一些乡村手册,几乎都是手写本,里面备有婚丧礼仪、土地买卖、信札,以及其他乡村活动的标准文件。一般相信,这些手册所载者即为这些文件的“帖式”。仪式中可能记录和使用过标准文本,而村民对此的信念表现在他们对所获得的文字记录的尊崇。文本的广泛使用向村民表明,乡村仪式只不过是祖传典籍中适用于所有中国人的仪式的若干变种。②……
科大卫(David Faure),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博士。曾任教于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牛津大学,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比较及公众历史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伟伦历史学研究教授,近年致力于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主要著作有《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近代中国商业的发展》等。
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 内容简介 从论旨上说,本书着力于从思维及其发展的角度,亦即从深层心理结构的形成及其变动上,来探究中国前期文化特色产生的必然性,并从与其他...
古文导学 内容简介 本书为初、高中学生课外学习材料,供中学生及其他中等文化程序的读者学习古文,欣赏我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增进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从而提高文化素质...
本書包含了50款省錢省力的手作小物,以生活中隨手得的材料:保特瓶、牛奶盒、竹筷、餅乾盒……只需一點巧思運用,即可做出充滿生活感的居家雜貨,節約過生活、創意做雜貨...
周作人讲演集 内容简介 周氏不以口才见长,甚至拙于言词;尽管如此,当时却很受欢迎。用梁实秋的话说就是:“一个人只要有真实学问,不善言词也不妨事,依旧受人敬仰,岂...
后殖民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化批评 本书特色 《后殖民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化批评》:国外文化理论研究丛书后殖民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化批评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上编后殖民理论及...
《高维智慧看电影》内容简介:通过一部部经典影片,让你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找到人生困惑的答案,让你的人生智慧在男女主人公的喜怒
诗词平仄韵汇 内容简介 周鸾昌教授已年逾古稀,本可赋闲在家,颐养天年,尽享天伦之乐,可是他出于对诗词的热爱和对广大诗词爱好者的关心,凭着自己扎实的古典诗词功底,...
中国民间故事史-全三卷 本书特色 ★16开平装,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梳理中国民间故事发展史的同时,以一定程度的篇幅展示与之密切相关的民间故事类型的发展史以及记录...
李卓吾先生批点西游记 本书特色 本书为《李卓吾先生批点西游记》的整理普及本,以简体字横排出版。本书点校以明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为底本,校以明唐氏世德堂本...
中华灯彩 本书特色 《中华灯彩》由李苍彦所著,他在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工作多年,既是经验丰富的业内管理者,又是直接参与工艺美术创作的设计师,还是专注于研究的学者。已...
吾国吾民:大师的文化课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古代中国的人生理想、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古代中国的文学生活、古代中国艺术家的生活、古代中国的生活艺术等。吾国吾民...
中国图书馆百年纪事(1840-2000) 内容简介 本书按编年体记述自清末有图书馆以来,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重要史事和历史沿革,以反映中国百年以来图书馆事业的...
先生带我回家 本书特色 《先生带我回家(虹口卷)》既展示了上海,让世界了解上海;同时,也让在上海生活的人们进一步认识上海,了解上海。先生带我回家 内容简介 简介...
老照片(第2辑) 本书特色 美国作家爱默生曾不无风趣地谈到变换视角的奇妙,他说,哪怕你头朝下试从双腿间向外看,也会发现一幅美妙的风景。由此想到,《老照片》提供给...
人体的100个故事 本书特色 女性和男性的身体有很大差异吗?眼睛的游戏与爱情的火花,危险的舌头和处五危险之中的舌头,多愁善感的脾脏,心脏和虔诚的心灵,头的讽刺画...
文化移植与方法:东亚的训读·翻案·翻译 本书特色 《文化移植与方法》为学术论文集,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板块的内容:训读与汉字文化圈;翻译与翻案;东亚文学与文化越境。...
荆楚文脉 本书特色 《荆楚文脉》*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做到思辨性与文学性的统一,画面感与故事性的统一,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深入浅出,通俗活泼...
◎聯合推薦夏威夷觀光局台灣辦事處代表/施春庭中華航空公司台灣地區行銷副總經理/王正明那維勳、陳喬恩、鈕承澤、隋棠、彭于晏、張鈞甯、鄭元暢這裡,是衝浪者的聖地、購...
经典随行中国文化丛书:中国文化史(套装上中下册) 本书特色 《中国文化史(套装共3册)》是中国文化丛书之一。《中国文化史(套装共3册)》依据历史演进的顺序,讲述...
[丑陋的中国人]三部曲:我们要活得有尊严 本书特色 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人丑陋面的真知灼见。中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严厉检讨丑陋的中国人三部曲——痛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