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社会和礼仪/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客观地记录了一些可观察的地方礼仪传统的表达(也可称之为“有意义的礼仪标签”),这些标签包括同地方宗教和祖先祭祀紧密联系的文字传统、地方神祗的故事、村民自己或和尚道士所演绎的乡村仪式、建筑的特征等,并重构了这些礼仪所应用到的地方制度的历史。通过个案研究,对于统一的中国社会进行了详细的论证,重建了地方社会如何获取及认同自身特性的历史,以及地方社会如何接受并整合到一个大一统的文化的历史,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明清中国的政治秩序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一直为研究者所高度关注。传统的历史学,强调朝廷自上而下的管治能力。科大卫却关注地方社会上的各种势力和人群,看他们如何在关键历史时刻,利用物质的和符号的手段,挤进一个逐渐成形的政治制度,并安身立命于其中。科大卫是自下而上来考察国家缔造这个过程的,他告诉我们,在民间宗教仪式、宗族源流传说、社区节诞、及其他日常生活领域中,有关朝廷的譬喻,如何与地方想象互动、上下渗透,并且循环贯穿各地社会传统的建构。几百年间,以上这些过程产生出有关权力、权威、文化认同的观念与制度,这些观念与制度既多元,又一统。《明清社会和礼仪》一书是历史人类学的典范,深具启发意义。
《明清社会和礼仪/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要明白新界兴建祠堂的意义,便必须了解16世纪至18世纪新界宗族所出现的社会和政治变化。龙跃头邓氏的祠堂兴建于16世纪,其时他们控制了新界大部分地方。在早期,即使是与龙跃头邓氏共同致力于宗族建设的近亲锦田邓氏,也无法兴建祠堂。锦田邓氏反而在宗族捐建的凌云静室安放了种种祖先灵位。18世纪时,龙跃头邓氏衰落,新界大部分地方不再归单一宗族所有,“大姓”的特权和地位遂由一个约有十二个宗族团体组成的庙宇联盟来维持。宗族拥有独立祠堂与否,差异巨大。大多数庶民的子孙,从而新界的大部分家族,都是在远为简陋的神龛和墓地拜祭祖先的。祠堂建得美轮美奂,象征宗族的统一,而墓地和神龛的祭祀则否。祠堂的祭祖,所祭的是同宗各支脉的先人,多少则视乎后人所许可而定。至于墓地和神龛的祭祀,则是为个别先人,或充其量是为单一支脉的始祖而设。不同的祭祀产生不同的宗族传说。祠堂的集体祭祀产生宗族由崛起以至兴盛的传说,祠堂的建成是其明证;相反,墓地和神龛的祭祀只是产生出宗族在某村定居,而在不同地区开枝散叶的传说。一方面是祠堂数目激增,另一方面则是族谱编修的盛行。编修族谱与兴建祠堂不同,并不局限于自称书香门第的家庭。但是,即便如此,仍有迹象显示编修族谱的工作在明朝经历过一次与士大夫传统的兴起有关的转型。任何熟悉新界族谱的人都会注意到,这些族谱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开篇之际录有一长串开基祖以前的先人名字。陈永海在晚近的论文中认为,这些名字源于庐山道的授箓科仪。陈永海根据他对华南土著“猺民”人教仪式的观察,以及散见于客家历史文献的资料,说明按照庐山道的传统,男子(偶有女子)在成人仪式中获授神力并取箓名。这些名字会给记录下来,因为到了须借助神力之时,将要列出先人的整个名单。这些名单可以视作族谱,但其所追溯的不是父系亲属,而是祛邪法力的转移。这是把族谱用来作为先人力量的传承,以进行祛邪法事,士大夫则是把族谱作为整理世系之用,以确定祖先灵位放置恰当,而且香火不绝,二者大不相同。因此,新界宗族明末清初的族谱把这些箓名载入,所显示的不是当地传统的延续,而是士大夫编修方法的转型。①与祠堂激增和族谱编修密切联系的,是士大夫所定礼仪的流行。明朝以来,这些礼仪的标准典籍恐怕便是大儒朱熹(1130-1200)所撰的《家礼》。《家礼》中的不少规条仍可在新界找到。不但婚丧礼仪与书中所言一致,就连许多祠堂中灵位的样式也遵循书中的细节。但是,谁也别以为可以在新界找到《家礼》所规定的婚丧仪式:正如醮会的情况一样,乡村并不严格跟随书中所载行事,而是把书中规条与源自不同传统的仪式相结合。尽管这会让人觉得是选择性的遵循,但比遵循本身更重要的是对这遵循的信念,而这信念不但是由礼仪合度,也是由文本的广泛使用支撑起来的。然而,我在新界并未见到过任何《家礼》。就我和其他人所见,常用的是一些乡村手册,几乎都是手写本,里面备有婚丧礼仪、土地买卖、信札,以及其他乡村活动的标准文件。一般相信,这些手册所载者即为这些文件的“帖式”。仪式中可能记录和使用过标准文本,而村民对此的信念表现在他们对所获得的文字记录的尊崇。文本的广泛使用向村民表明,乡村仪式只不过是祖传典籍中适用于所有中国人的仪式的若干变种。②……
科大卫(David Faure),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博士。曾任教于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牛津大学,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比较及公众历史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伟伦历史学研究教授,近年致力于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主要著作有《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近代中国商业的发展》等。
中古道书语言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以中古道教文献为语料的研究专著。全书共分为六章,其内容包括:绪论;道书与词语研究;道书俗字研究;道书与辞书编纂;道书与古籍...
国学入门 本书特色 本书分为门径篇与登堂篇:上篇介绍基本材料、知识与方法,下篇藉评述民国初叶国学运动中的人物与教育,探讨其中蕴涵的各种问题,同时对现今教育问题亦...
松田行正,日本著名的藝術指導/平面與書籍裝幀設計師。 1948年生,中央大學法學部畢業,1985年起主持牛若丸出版社。他為牛若丸出版品擔任設計工作,也經手自己著...
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国外青年文化研究的译著。此书为《通过仪式抵抗》的修订扩充版,包含一篇新序言。该序言向读者全面介绍了自从这本...
文明的轮回-中国服饰文化的历程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包括:衣冠祭,多元品格——先秦服饰观,礼的殿堂——古代服饰的主流思想,生面别开——中国服饰的小传统,长带当风—...
意义的转绎-汉语隐喻的计算释义 本书特色 《意义的转绎:汉语隐喻的计算释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意义的转绎-汉语隐喻的计算释义 目录 题记**章 引论**节...
二十四节气 本书特色 《传统文化随身学丛书:二十四节气》从科普角度讲述了二十四节气的科学知识,如二十四节气的来源、物候、特征等,并分别介绍了春、夏、秋、冬四季中...
《用户体验设计指南》内容简介:现如今,在互联网领域,用户体验逐渐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关键词,用户体验设计师也逐渐成为产品开发
民俗学与遗产学视域下的乡土中国 本书特色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民俗学与遗产学视域下的乡土中国》从神话传说考据、韩民族文化源流考、华北地区龙王信仰研究、民俗...
中国古代侠士 本书特色 古代侠士以武犯禁的扰争,为历史留下了震撼人心的浓重一笔!侠义精神浓缩了宏阔的历史,积淀在民族的脊架上,化作昂扬挺拔的巍巍之峰。我国古代侠...
“一”与“多”-欧洲经济、政治、法律协调中的文化背景研究 本书特色 《“一”与“多”:欧洲经济、政治、法律协调中的文化背景研究》:欧盟研究丛书“一”与“多”-欧...
那些医生救不了或放弃的人,其实还有机会活下来!葛森博士的女儿夏绿蒂.葛森和资深医疗记者莫顿.沃克所共同记录的《救命圣经.葛森疗法》,除了延续葛森博士的基 础方针...
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Kelly McGonigal, Ph.D.)是斯坦福大学备受赞誉的心理学家,也是医学健康促进项目的健康教育家。她为专业人士和普通大众开设...
殷海光(1919-1969)是哲学家金岳霖的学生,专攻西方哲学。他从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毕业后不久,先后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和党报《中央日报》任职。1949年离开《...
发现中国 本书特色 本书高屋建瓴,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西2000多年的交往史。它是一部具有相当高学术品位的大众化读物,属地道的“科普类学术著作”。雅克·...
神秘现像之谜 本书特色 《神秘现象之谜(全彩插图版)》:探索数千年的传奇世界,破译地球亿万年的玄妙真相。未解之谜系列挖掘了人类社会、地球乃至宇宙中所包含的难解谜...
中华科技五千年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 华觉明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由物理化学家、教育家卢嘉锡题写书名 ★ 本书曾获得第...
字谜解析 本书特色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古国悠悠,积淀了厚重的民族文化艺术。在这绚烂瑰丽的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灯谜有着分外夺目的光辉,而万谜之源——字...
●Chris Barker現職:澳洲臥龍岡大學傳播與文化研究副教授主要著作:《全球電視》《電視、全球化與文化認同》《文化研究與論述分析》●羅世宏現職:中正大學傳...
笑话中的语言学 本书特色 社会科学的普及和运用,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面对日益繁复庞杂的知识系统,怎样用平实易懂的文字符号,通过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