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与认识论导论-(1906-1907年讲座)

逻辑学与认识论导论-(1906-1907年讲座)

作者:埃德蒙德.胡塞尔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16-08-01

评分:5分

ISBN:9787100124096

所属分类:哲学宗教

书刊介绍

逻辑学与认识论导论-(1906-1907年讲座) 内容简介

本书为《胡塞尔全集》第24卷,其主体部分是胡塞尔1906—1907年冬季学期在哥廷根大学所做“逻辑学与认识论导论”讲座的部分讲稿,后面附上一些与该论题和讲座相关的文稿。本讲座所做的时期正是胡塞尔思想从《逻辑研究》时期的描述心理学向着《观念Ⅰ》的超越论的现象学过渡的阶段。一方面,它是从逻辑学的本质和认识论上为逻辑学奠基;另一方面,它首次明确提出悬搁与现象学还原的方法,以此获得*终奠基的认识论与现象学。本讲座包含三章:**章“纯粹逻辑学作为一门形式科学论的观念”从科学认识出发,试图证明,科学认识的科学性奠基于纯粹逻辑学,这门纯粹逻辑学包括算数、形式存在论;第二章“意向活动学、认识论与现象学”探究逻辑学的明见性基础,从而回溯至主体性,又为避免陷入心理主义而明确提出现象学还原的方法,由此获得纯粹意识作为现象学研究的论题;第三章“诸客体化形式”在已获得的现象学研究领域中,描述了诸层客体化形式,包括从底层的时间意识直至高层的普遍性意识。收录于本书附录的文稿有胡塞尔在同一时期的“私人笔记”,这些笔记忠实地记录了胡塞尔思想中的焦虑与突破,与本书其他部分一起,对研究胡塞尔过渡时期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逻辑学与认识论导论-(1906-1907年讲座) 本书特色

本书为《胡塞尔全集》第24卷,其主体部分是胡塞尔1906—1907年冬季学期在哥廷根大学所做“逻辑学与认识论导论”讲座的部分讲稿,后面附上一些与该论题和讲座相关的文稿。本讲座所做的时期正是胡塞尔思想从《逻辑研究》时期的描述心理学向着《观念Ⅰ》的超越论的现象学过渡的阶段。一方面,它是从逻辑学的本质和认识论上为逻辑学奠基;另一方面,它首次明确提出悬搁与现象学还原的方法,以此获得*终奠基的认识论与现象学。本讲座**章“纯粹逻辑学作为一门形式科学论的观念”从科学认识出发,试图证明,科学认识的科学性奠基于纯粹逻辑学,这门纯粹逻辑学包括算数、形式存在论;第二章“意向活动学、认识论与现象学”探究逻辑学的明见性基础,从而回溯至主体性,又为避免陷入心理主义而明确提出现象学还原的方法,由此获得纯粹意识作为现象学研究的论题;第三章“诸客体化形式”在已获得的现象学研究领域中,描述了诸层客体化形式,包括从底层的时间意识直至高层的普遍性意识。收录于本书附录的文稿有胡塞尔在同一时期的“私人笔记”,这些笔记忠实地记录了胡塞尔思想中的焦虑与突破,与本书其他部分一起,对研究胡塞尔过渡时期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逻辑学与认识论导论-(1906-1907年讲座) 目录

编者引论逻辑学与认识论导论(1906—1907年讲座)**编 纯粹逻辑学作为一门形式科学理论的观念**章 从精确科学出发刻画逻辑之物 §1初步区分逻辑学与心理学 §2一门关于逻辑之物作为科学一般的本质之科学的观念 §3科学以明察的论证为目的 §4揣测的信念与概率论证 §5间接论证的建造作为科学的任务 §6每一个论证都服从论证法则 §7论证形式对于科学一般与知识学的可能性的意义 §8一切自身不是论证的科学方法都是论证的辅助工具 §9逻辑学作为规范的评判工艺与作为工艺论第二章 纯粹逻辑学作为理论科学 §10形式论证法则作为理论真理 §11命题作为同一的观念意义的超时间性·科学作为命题系统 §12逻辑学作为关于观念命题与命题形式的科学 §13含义科学不是心理学的一部分 a)命题的观念统一性相对于实在判断体验的杂多性 b)命题作为观念个别性不是心理体验的类型概念 c)心理学是一门后天的学科,纯粹数学与逻辑学是先天的学科 §14含义学说与形式存在论的相关性 §15将形式数学编排进入科学理论 §16数学与逻辑学作为每一门科学都能自由利用的真理宝藏 §17科学理论的自身关涉性·纯粹逻辑学建造之理念 §18形式学科的自然秩序 a)命题范畴作为*高的逻辑范畴 b)命题逻辑作为纯粹语法学与作为有效性学说的二阶性 c)命题逻辑与集合论和算术中的集合与数 d)命题逻辑与高级存在论·整体纯粹逻辑学作为一门形式存在论 §19流形论作为理论形式的科学 a)计算操作独立于数与量 b)流形论作为*普全的数学·流形作为仅仅由形式决定的领域 c)一门总括演绎学科的一切可能形式的理论学说之理念 d)定量数学和流形论之间的区分·纯粹逻辑学作为普全数学第二编 意向活动学、认识论与现象学第三编 客体化形式

逻辑学与认识论导论-(1906-1907年讲座) 作者简介

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著名德国哲学家,人称现象学之父。1886年起在哈勒大学以导师身份教授哲学,1901—1916年分别在哥廷根大学及弗莱堡大学担任教授,直至1928年退休。退休后仍继续从其“现象学”( phenomenology ) 研究。他将现象学定义为对意识本质结构的科学研究,指出意识总是朝向某个客体,不管它是物质的,还是跟数学一样是“观念的”。要获得现象学的观点,必须透过一连串的现象“还原”,描述意识的本质特征 (即意识的“意义”)。他认为这些意义(与康德的范畴相同)是普世的、必然的。译者简介:郑辟瑞,厦门大学中文系学士,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博士,著有《胡塞尔的意义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9月。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