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真实地活着,在神话中出没,在观念中穿行。
树木承载了太多人类的经验,是我们与自然,与非自然紧密相连的纽带。世界之大,文化各异,从古至今,树木从来就不是历史舞台的配角。一树一木,仪容堂堂,意蕴玄妙,形态俊美,已让无数文人墨客才思泉涌。
本书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对树木意义和使命的深探,既深挖内涵用途,又作意象拓宽引申。从苹果树、桦树、雪松、桉树,到橡树、柳树和紫杉,一路探来,我们遇见埃及树之女神哈索尔,为众生分撒补给,敬畏那献给宙斯的擎天巨橡,叹息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偷尝了智慧树的禁果,感动佛陀顿悟于菩提之下,我们也幻想食一颗西王母长生不老的寿桃,欣赏过伦勃朗名画《三棵树》,再对威廉•布莱克笔下的恢弘意象叹服……
★大英博物馆公众参与高级顾问、书画部副主任弗朗西斯·凯莉撰写
★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刘悦笛作序
★ 本书是2012年英文版《The Tree》的中文译本
★四色印刷,装帧精美,知识性、趣味性俱佳,也是珍贵绘画创作参考资料
★ 为读者呈现出一部“树文明”简史
1.本书为引进大英博物馆出版之著作,内容较为权威。
2.本书专注讲树的起源、树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以及介绍诸多关于树的文物,知识性、趣味性俱佳。
全书四色印刷,装帧精美,阅读体验佳。
在中西方之间:树的“神话”与“意义”
这本图文并茂的书,所展示的就是人之树的“两个M”——“意义”(Meaning)与“神话”(Myth),毫无疑问,无论是树的意义还是树的神话,都是人类赋予树木的,而不是树木本身具有的,但先天属性与后天人化之间必然会形成相互匹配的关联。
原始人类可以通过树“通灵”,所以在人类早期史上有过大量的关于树的“神话”。如果读者都看过卡梅伦的电影《阿凡达》,就会对那棵巨大的“通神树”记忆犹新,Navi 族人通过自己的感受器(辫子)与神树相连后,借助神树的力量以获得启示与能量。这其实是对原始人类文明“树崇拜”情景再现,玛雅文明中的巨树就有这种“绝天通地”的巫术功能。
我曾在墨西哥游历,惊奇地发现,玛雅文化确实与华夏早期文明有太多近似之处,其思想核心是“巫的传统”,这与华夏文明同属天人相通的“一个世界”的世界观,苏美尔文明与此后欧洲文明才是此岸与彼岸分离的“两个世界”的世界观。树在玛雅文明中就成为了沟通天人的“灵媒”,这与四川广汉三星堆的青铜神树何共相似,该青铜神树代表东方的神木“扶桑”,铜树上站着九只太阳神鸟。
众所周知,华夏文明历来重“天人合一”与“民胞物与”,树在农耕文明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和“价值”。早在《诗经》当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名句,诗句中的杨柳是中国人抒情达意的文学意象;孔子中有句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此处松柏的万古长青、苍劲挺拔、刚直不阿间接成为儒家道德的物化象征。
在中国古典文化当中,树的形象经常出现,也成了华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在元代山水画之后,画中树木常常以“一枯一荣”的面貌出现,这并不仅仅是为了枯笔与润笔的比照,更是阴阳协调与互动之智慧的显现。在绘画、陶瓷、家具、文玩当中,树更成为一种文化上的“隐喻”,被赋予了以吉祥向善为主的民俗意义。当然,华夏民族的“实用性”
品格,也使得金钱榕成为“摇钱树”的代理者。更有趣的是,由于世界观和文化观的差异,中西方对待树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在基督教传统当中,“夏娃诱惑”的故事根深蒂固,夏娃由于在伊甸园被蛇诱惑而偷食了苹果树上的禁果,由次世人知道了“羞耻”,亚当夏娃获致了负罪感。美国人类学家贝内迪克特(RuthBenedict,1887—1948 年)就此归纳基督教文化是一种“罪感文化”,而相形之下日本文化则由羞耻心所推动而成为“耻感文化”。但事实并非如此断然二分,如盎格鲁- 撒克逊的英格兰和多元文化混血的墨西哥,在基督化之后皆仍保存着耻感的社会大众心理。
当今中国思想家李泽厚则认为,与西方的“罪感文化”比照,中国文化乃有乐天派取向的“乐感文化”。但是,中国儒家的伦理传统仍要人“知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礼法来德化万物,百姓不仅要遵纪守法,而且引以为荣。松柏之类的“比德”手法,其实就是将高尚的道德与树木品性进行伦理类比,所求的乃是“善美交融”。
与中国的“伦理本位”传统不同,欧洲还有一个强大的“科学传统”,这就使得树木也
被纳入到近现代的植物学体系当中。《树灵》果然是西方学术普及的产物,它也从知识论的角度描述了树木的基础知识,在本书“树木馆”章节,更是将进入文明视野的树木形态进行了划分,就好似中药铺子里面的药匣子一般,将各种树条分缕析地进行逐一研究,这恰恰与中国那种模糊思维的传统形成了对峙之势。实际上,每个树种内部的文明都是相当错综复杂且引人入胜的,无论是广泛分布在北美、欧洲的桦树,还是生长在海拔几千米的喜马拉雅雪松;无论是佛陀在菩提树下修得觉悟,还是象征永生的蟠桃树,皆形成了自身的“自然—文明史”,只要您耐心阅读,就会发现《树灵》如此书写的高妙之处!
引子
自古以来,树木就是神灵的圣殿。乡野中参天挺拔的树木一直被奉若神明。森林及其所
包含的那份沉静常让人类膜拜,个中虔诚并不亚于对黄金象牙神像供奉。树木之不同,在于
由不同的神祇所司,好比栗栎之于朱庇特,月桂之于阿波罗,橄榄之于密涅瓦,桃金娘之于
维纳斯,杨树之于赫丘利。——普林尼《自然史》第十二卷,77—79
弗朗西斯·凯莉,曾先后任大英博物馆公众参与高级顾问、书画部副主任。凯莉女士现为职业咨询师、艺术研究员、学术顾问。凯莉女士参与了大英博物馆与基尤皇家植物园合作建设的博物馆前庭景观设计,连同对大英博物馆藏品的宽广知识,探索树木主题的佳人选非她莫属。凯莉女士著述颇丰,主要有:《末世论及未来的模样》《现代斯堪的纳维亚绘画》《歌德时代德国印刷业》《英国1914-1960先锋派印刷》《德国1880-1933年间的印刷业》。凯莉女士同时还是“城市之树”(Trees for Cities)组织赞助人。
启功给你讲书法-典藏版 本书特色 《启功给你讲书法(典藏版)》是《启功给你讲书法》(中华书局2005年版)一书的升级版,也是为纪念启功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推出的特别...
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 本书特色 此译本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的王博先生参考了长谷川松治的日译本(社会思想社,2001年5月)而翻译的,并在每章之前附导...
国学概论-钱穆先生全集-[新校本] 内容简介 錢穆先生全集,在臺灣經由錢賓四先生全集编輯委員會整理编輯而成,臺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九八年以「錢賓四先生全...
中国新石器研究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巴蜀书社出版★ 我国著名史前考古学家佟柱臣走遍全国各地,考察了近10万件石器,在对各种文化石器类型进行综合比较研究的基...
文人的情怀-中国文化演讲录 本书特色 “娱乐至死”的风气正在席卷着全球。精神的分量日益轻薄,感情的滋味愈发寡淡,华而不实、浮而不定的物质享乐风气,也正在侵蚀...
學會皮革工藝、妝點生活情趣皮革自古以來,在人類的生活當中就不曾缺席。不論是衣著服飾、還是生活用品,皮革給人的感覺不外乎是高雅、沉穩又兼具質感。本書以平易近人的說...
现代汉语话语标记研究 本书特色 《现代汉语话语标记研究》分总论和分论两篇,总论部分探讨了关于话语标记的术语、话语标记的意义、话语标记的功能、话语标记的性质特征和...
* 百年来独一无二的儿童崇拜者,丰子恺爱孩子、写孩子、画孩子,一本满足。九十帧家庭影像,质朴温润;三十篇童心随笔,朴讷明亮;近百幅童趣漫画,舐犊情深。有诗意,有...
流年物语 : 西方近代文明的哲思 内容简介 本书是清华大学人文素质课《西方文化名著导读》的教材,意在围绕挑选出来的十位有代表性的西方近现代思想家的著作文本所作的...
(盒装)世界文明奇迹1-4 内容简介 为了帮助人们了解那些尚未被探索的未知领域,了解那些正在被探索的待知世界,了解前人探索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破除迷信,倡导科...
孝经正译 内容简介 《孝经》是儒学十三经之一, 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曾参之间的问答, 阐述了“孝”的意义以及古人行孝的方式。主要内容包括: 开宗明义章**、天子章...
精彩摘录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我想,若能把“拜水”和“问道”这两件事当作一件事,那么,也就领悟了中华文化的一大秘密。——引
不是所有的事突然都撞在一起,而是矛盾累積到一定程度,終於要爆發了。戰亂過後,歐青謹為歐家日夜奔波,夏瑞熙只能盡量把家管好,讓丈夫無後顧之憂,小兩口努力把日子過好...
水木清华:二三十年代清华校园文化 内容简介 清华大学是蜚声中外的名校之一,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风情和精神理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更是清华人代代相传的情操风范。...
语法化理论-基于汉语发展的历史:外教社认知语言学丛书.普及系列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我们过去十几年来研究语法化的一个理论概括,研究对象以汉语发展史为主,并参...
世界文明系列 玛雅文明 内容简介 《玛雅文明》向小读者们展现了古代玛雅的神秘世界。玛雅人怎样统治他们的城邦?他们怎样研究星相?普通人每天都做什么?他们种什么、吃...
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西北大学罗伯特?H.斯托茨人文科学教授和经济学与历史学教授,特拉维夫大学埃坦?柏格拉斯经济学院教授,曾任美国经济史协会会长...
中国数文化 本书特色 《中国数文化》通过中国人对数量和数字的观念、表述和运用所显示出来的价值判断、思维特征、情感倾向和审美趣味,并联系古今承续变化和中外文化比较...
十九世纪欧洲语言学史 本书特色 《十九世纪欧洲语言学史》是一部由历史比较语言学专家撰写的断代史著作。该书介绍了欧洲古典时代、中世纪以及16,17,18世纪的语言...
自然话语中的重复现象 本书特色 《自然话语中的重复现象》研究主要从语篇衔接、会话分析等角度探讨汉语自然口语和书面语中的重复现象,以期认识重复的组成形式和分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