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本书由《史记》研究界翘楚张大可先生独立翻译,本书特色在于体例创:书前设导言,高度概括《史记》精华;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各做体例说明;单篇题解,篇中有结构段意,使白话本《史记》更贴近司马迁的原创,体现了五体结构纪传体的魅力所在,不只是机械的古今语言转换。
★16开精装,商务印书馆出版
★张大可,当代历史学者,《史记》研究界翘楚,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本书是他对《史记》的白话本翻译力作,译文质量较高,便于阅读
★ 古文今译,书前设导言,高度概括《史记》精华;单篇前设题解,概括各篇精华及特点;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各做体例说明,突出了五体结构纪传体的特点;
★编排清晰,一目了然,其中“题解”排仿宋体,“段意”排楷体以醒目
★书末附有司马迁《报任安书》、译者《古籍今译略论》《史记残缺与续补窜附考辨》,以及《司马迁年表》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壹部纪传体通史,同时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传记著作,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它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内容丰富,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用五十二万多字,写了三千年历史。文字简练而包罗万象,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鲁迅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就是说《史记》的史学和文学价值都达到了高峰。
《史记》由五体构成:一、《本纪》十二篇;二、《表》十篇;三、《书》八篇;四、《世家》三十篇;五、《列传》七十篇。总计一百三十篇。《本纪》提纲挈领记载国家大事,以王朝和皇帝为中心内容,记事按年月排列。《书》是分门别类的文化专史,按专题内容从古到今叙述源和流,形成贯通的历史。《世家》与《本纪》一样按年月编年记事,只是对象为列国诸侯。《列传》是人物传记,着重写人的言行,或历史事件,生动精彩,蕞有文学性。《表》是联系纪传的桥梁,它把众多的史事与几千个人物,用简明的表排列起来,勾画历史发展的线索,反映历史阶段的递进,是十分精细的创作。《史记》五体内容,都以人为中心写历史,把从古到今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物活动勾画出来。其中既有帝王将相、公卿贵族,也有士农工商、医卜游侠以及各色市井小民。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族、宗教,以及天文、地理,无所不包。这样丰富的内容,由于体例完备,即五体的分类记载,因而十分有条理地反映了出来。
本书语译《史记》全书,题名为《史记·白话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史记》研究界翘楚张大可先生独立翻译,学术性与普及性并重。译文依据的底本,以当今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为基础,分段、标点稍有调整。译文每篇加有题解和段意,留下译者个人的“一家之言”。“题解”排仿宋体,“段意”排楷体以醒目。
本书之蕞大特色在于体例创新:
▷书前设导言,高度概括《史记》精华;
▷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各做体例说明,突出了五体结构纪传体的特点;
▷单篇题解,篇中有结构段意,使白话本《史记》更贴近司马迁的原创,体现了五体结构纪传体的魅力所在,不只是机械的古今语言转换;
▷书后四个附录。附录一: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附录二:译者撰写的《古籍今译略论》,说明译者的译文态度与方法;附录三:《史记残缺与续补窜附考辨》;附录四:《司马迁年表》。可扩大读者视野,助读者全方位了解《史记》。
导 言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体大思精的历史著作,同时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传记著作。西汉司马迁撰。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西南高门村)人。西汉史学家太史令司马谈之子。幼年耕读于故里,十九岁时家徙茂陵,到京师长安。二十岁时大江南北,考察风俗,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二十八岁,入仕为郎中。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春正月为郎中将,奉使西南夷设郡置吏。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得读史官所藏图书,获得了有利的修史条件。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并加紧了《史记》的撰述。七年后,即天汉三年(前98),为李陵降匈奴事辩解而下狱,惨遭腐刑,蒙受了极大的屈辱,痛不欲生。但每当轻生之念萌生,司马迁耳边就回响起父亲临终时的遗教,以及自己发愿完成一代大典的决心;同时眼前展现了一幅幅古人发愤著述的画面。自古以来,权贵富人生时显赫,死而名灭,多到不可胜记,只有那些具有坚强毅力、崇高品格而做出了一番事业的人才能名垂后世。这就是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一唱三叹、反复申说的“发愤著书”说。受李陵之祸,使司马迁立场发生了重大转变。他从个人的悲怨中解脱出来,发愤撰述。出狱后任中书令,虽任尊宠之职而心如冷灰。他把自己的愤懑和不平倾注在《史记》中,成为“一家之言”,表达了鲜明的爱憎感情。他同情人民的苦难,揭露专制统治的黑暗,留下了宝贵的实录作品。这一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司马迁自题其书曰《太史公书》,东汉末通称《史记》。传见《汉书》卷六十二。
下面评介体大思精的《史记》。
什么叫体大思精?体大,指《史记》的五体结构和系统性;思精,指《史记》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和进步性。《史记》内容丰富,贯通古今,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用五十二万多字,写了三千年历史。文字简练而知识包罗万象,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鲁迅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就是说《史记》的史学和文学价值都达到了高峰,是人人必读的一部奇书,一部国学根柢书。
说到《史记》的结构,它是司马迁精心创建的一个人工系统工程,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史记》由五体构成:一、《本纪》十二篇;二、《表》十篇;三、《书》八篇;四、《世家》三十篇;五、《列传》七十篇。总计一百三十篇。
五体,名称不同,写作方法也不同。记载的内容各自成为一个独立系统。合起来构成一个大系统。具体说,《本纪》提纲挈领记载国家大事,以王朝和皇帝为中心内容,记事按年月排列。《书》是分门别类的文化专史,按专题内容从古到今叙述源和流,形成贯通的历史。《世家》与《本纪》一样按年月编年记事,只是对象为列国诸侯。《列传》是人物传记,着重写人的言行,或历史事件,生动精彩,*有文学性。《表》是联系纪传的桥梁,它把众多的史事与几千个人物,用简明的表排列起来,勾画历史发展的线索,反映历史阶段的递进,是十分精细的创作。《史记》五体内容,都以人为中心写历史,把从古到今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物活动勾画出来。其中既有帝王将相、公卿贵族,也有士农工商、医卜游侠以及各色市井小民,社会方方面面的人物与生活都写进去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族、宗教,以及天文、地理,无所不包。这样丰富的内容,由于体例完备,即五体的分类记载,因而十分有条理地反映了出来。
《史记》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它要在结构上把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反映出来,所以五体以及各体的篇数都包含有哲学义理。
司马迁时代盛行五行哲学,认为天地万物是由金、木、火、水、土五种元素组成,人间社会历史也表现为五德终始循环。五德终始指改朝换代,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克,就是战胜的意思。例如周为火德,秦朝得水德,所以秦代周。汉朝得到土德,因此汉朝取代了秦朝。当然,这是一套唯心主义哲学,古代不懂阶级斗争,用这种办法来解释改朝换代。五行学说的产生,也从人体自身结构获得启示。人有双手,每手五指。双手为十指,十就是满数。诸如五体、五官、五脏,都和“五”挂钩。推而广之,有五味,有五色、五音等。“五”是一个神秘数字,连带生成的许多数字都有特定意义。所以《史记》创为五体,与“五”的数目相配。
十二篇《本纪》,“十二”的数目象征一年十二个月。三十篇《世家》,“三十”的数目象征一个月为三十天。十《表》,“十”的数目象征十日为一旬,为数之极,即满数。八《书》,“八”的数目是一年四季的倍数。七十《列传》,“七十”的数目象征五行中一行的数目,是环周天三百六十度的五分之一。“三百六十”这一数目的五分之一是“七十二”,“七十”是省去尾数“二”,举一个整数。《史记》五体,以及各体的篇数,反映的是五行思想发展的年历,是一种文化运动的象征,是那个时代历史哲学的反映。今天我们可以不去理会这些数目的哲学意义,但它启迪司马迁编织人工系统工程。《史记》内容博大丰富而不紊乱,正因为它是一个系统工程的缘故。系统理论是现代科学产生的新观念。古人司马迁已经运用于创作实践中,他的智慧是多么的深邃啊!
司马迁自己评述《史记》,说它所要达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际”,研究天与人的关系,它有两个方面的内容。**是说“天”有意志,冥冥中君主的保护人,所以君主称天子,是代表天统治人民的。按这一观念就产生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学说,这是为秦汉大一统中央集权服务的理论,虽然荒诞,但有一定进步性。君主施政,不能逆天而行。政荒暴虐就是逆天。逆天就要丧失天命,改朝换代。这一理论告诫君主要兢兢业业,爱护人民。第二是说“天”为自然界,讲人类社会历史,要放在天地大环境中,所以天文、地理纳入了历史。但《史记》的主流是讲“人为”,并不宣扬“畏天”。这是它的进步性。
“通古今之变”,就是讲历史要贯通古今,找出变化的规律,所以《史记》是一部通史。司马迁认为世间一切都在“变”,应该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去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掌握历史兴衰治乱的规律,所以司马迁不守旧、不循古。他对古今的关系是详今略古,注重当代史和近现代史。认为离当代越近的历史越应当总结,目的是以古为鉴,着眼现世和未来。这些都是进步的思想。
“成一家之言”,即在叙述历史中,阐明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是司马迁的一种创新。由于《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体大思精,因而熔铸在其中的思想体系,也是宏阔而博大的。例如其中的天人观、政治观、经济观、历史观、战争观、民族观、道德观、人才观等,都体现了司马迁的看法,代表了当时*进步的思想。因为司马迁述史要拿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来回答历史是怎样变化发展的,所以他不与圣人同是非,突破了旧的思想传统和官方哲学的框架。这种创新思想,集中地表现在赞扬道家以及为商人、游侠立传这几个方面。班固在其所著«汉书??司马迁传»中批评说:“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敝也。”班固所批评的司马迁之“敝”,恰恰是司马迁思想中光彩夺目之“长”。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是肯定文景之治的升平而否定汉武帝的多欲所造成的衰败。述货殖为商人立传,是肯定商人促进生产发展,对社会经济的繁荣所做的贡献。颂游侠,是肯定这一类人能够牺牲自己、救人之急的道德。实际上,司马迁是通过颂黄老、商人、游侠来表达他对开明政治的向往,对人民求利和反强暴的肯定。这些思想正体现了《史记》褒贬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尺度不是受统治阶级正统思想的约束,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从被压迫人民的利益来立论。这无疑是那个时代*进步的思想。
从写人的文学角度看,《史记》创造了各色人物的专传、合传、类传,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阅读《史记》,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可从中找到对照的镜子。不仅增长知识,增长智慧,还能提高修养,使自己的品德更趋于完善。
《史记》语言,精妙无比,还采用许多俚语俗谚,寄寓平凡的真理,启迪人的智慧。如赞美人才济济,越多越好,司马迁说道:“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刘敬叔孙通列传》)意思是说,贵重的狐皮袍,不是一张狐皮制成的;高大的亭台楼阁,不是一根木材建成的;夏商周三代太平盛世,不是一个人治理好的。讲条件转化,司马迁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王翦列传》)讲一个人不要贪利,说“利令智昏”,用今语说就是“见利会使人头脑发昏”。讲吸取教训,说“鉴于水者见面之容,鉴于人者知吉与凶”。(《殷本纪》)意思是说,用水作镜子只能看清自己的面容,要以人为镜子才可以知道吉凶祸福。这些例子,举不胜举。
总之,《史记》是一部开卷有益的书。从古到今许多大文学家、大历史家,都学习《史记》,从中得到益处。近现代知名文学家茅盾,据说能背诵《史记》的许多篇章,可见是读得滚瓜烂熟的。
为了普及《史记》,使中等文化程度的人都能读懂,本书语译《史记》全书,题名为《史记(白话本)》。《史记》中的十表不便阅读,限于全书篇幅,故此割爱,将“十表”删略,只存表序。《史记》的“十表序”是司马迁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划分古代三千年历史的断限。本书译文依据的底本,以当今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为基础,分段、标点稍有调整。译文每篇加有题解和段意,留下译者个人的“一家之言”。“题解”排仿宋体,“段意”排楷体以醒目。古文今译是古籍整理的一个品类,做的是古今语言转换,既是普及工作,也是一项学术研究。每篇译文的题解、段意,表达的是译者的学术观点,辅助读者阅读。
*后谈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史记》文本用字与续补窜附产生的真伪,以及译文所做的技术处理。关于《史记》用字,对于古今已陌生的异体字,常见的通假字,译文改用通行的今字和本字,但人名、地名中的通假字原则上仍保留原字。已通行的本字,如“句践”就不再改为“勾践”,而未改的“句”字则一律改为“勾”,余类推。《史记》频繁出现的通假字有以下四十二个字,表列如下:
《史记》原书526500字,而中华书局点校的今本《史记》有555660字,多出了29160字,这是《史记》在流传中产生了续、补、窜、附造成的。续,指褚少孙续《史记》,共12篇,字数25055字;补,指《孝武本纪》与《礼书》《乐书》《律书》4篇。亡缺为后人所补,字数16878字;窜,指后世读史者在抄录中写下的附注文字窜入了正文,有11篇,字数4840字;附,专指司马迁本人在完稿后对太初以后的巫蛊案与李陵案两大事件,以“综其终始”补充的简略附记,共16篇,字数1553字。续、补、窜、附,情况十分复杂,为了廓清真伪,笔者对全本《史记》作了精细考证,总计续、补、窜、附43篇,去其重为37篇,总字数48326字。其中补亡的《律书》2555字和附记1553字,合计4108字为《史记》原文。48326减去4108为44218字,非《史记》原文。中华版今本《史记》555660字,减去44218字,余511442字,即为今本保存的《史记》原书字数,占《史记》原本字数的97.1%,基本上保存了《史记》原貌。《史记(白话本)》译文,用不同字体的排版技术处理。《史记》全书正文,排宋体;对褚少孙续史和增窜文字,排楷体;对补缺文字已考订资料来源者,视为司马迁引用,排仿体;司马迁附记,以及正文中司马迁引录的完整文献,也排仿体。书后的附录三《史记断限与残缺补窜考辨》提供这一技术处理的依据。这样,既完整保留今本《史记》全书,又廓清真伪,一目了然,为读者阅读《史记》原本提供参考,也供学术界研究。
下册书后四个附录。附录一: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附录二:译者撰写的《古籍今译略论》,说明译者的译文态度与方法;附录三:《史记残缺与续补窜附考辨》;附录四:《司马迁年表》。这四个附录可扩大读者的视野,对阅读全书是有帮助的。
以上是为导言。
译 者
2015年1月
司马迁(前145-?),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壹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被列为“二十五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张大可,1940年生,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曾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现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学和秦汉三国史的教学与研究,在这两个领域已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尤长于“三国史”和《史记》的研究,在学术界独树一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壹个出版《三国史研究》与《史记研究》个人专集的学者。2011年获中国史记研究会学术成就奖。出版学术论著十余种,主要有《》《三国史》《》《司马迁评传》《史记论赞辑释》《史记文献研究》《史记精言妙语》《史记全本新注》《中国文献学》等。主编《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人物评传丛书》《资治通鉴新注》等二十余种著作,其中《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历史文选》为高校教材。合著有《司马迂一家言》等。201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张大可文集》十卷。
澹烟疏雨——张光裕问学论稿 本书特色《澹煙疏雨——張光裕問學論稿》共收錄張光裕先生有關青銅器辨偽、古文字研究、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對讀等二...
城墙之外 本书特色 北京的城郊与北京城息息相关,既是城市的延伸,又是城市的边缘,是北京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走访了刘子扬、关俊民、张强等世代居住于北京城...
《新五代史》研究 本书特色 原名《五代史记》,为与薛居正撰《五代史》(见《旧五代史》)相区别,故称《新五代史》。在二十四史中,它是唐代以后唯一的私修史书。薛居正...
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 内容简介 《上海史研究译丛》精选当今海外一流学者有关近现代上海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读性和学术性兼具,并由国内专家翻译。海外学者...
中国经学史 本书特色 《中国经学史》是经典型的学术名著。本次重新出版,在文字上进行了很大的加工处理。使引文更准确。中国经学史 内容简介 本书将经学的历史按照起源...
宋史演义:珍藏版 内容简介 《宋史演义》描慕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朝代更替下的民俗民生,参透疆场血战、宫廷阴谋,千古兴亡中的生存智慧。宋史演义:珍藏版 目录 **...
元-铁骑踏出的强悍帝国 本书特色 龚书铎、刘德麟主编的《元》图文并茂,体裁多样,通过精心选取的一千余个历史故事,引人入胜地再现了中国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全书历史...
《寻访中国古村镇》内容简介:本书考察中国古镇古村落现状,提出保护古镇古村落的方法。近20年来,由于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古镇古
《近代珍稀集句诗文集》内容简介:集句是中国特有的诗文创作方式,在鸦片战争后,传统的诗文创作走向衰落,集句诗的发展却走向发达
《看人下菜碟儿》内容简介:《看人下菜碟儿》谈了12个名人的故事以及与之相关的12道菜。作者选取了历史中的重要人物,比如苏轼、屈
隋唐五代史-(全2册) 本书特色 国人缺乏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历史观点,明确以大历史观为重的史学著作;与陈寅恪、钱穆、陈垣并称“现代史学四大家”,吕思勉毕生功力...
《棠阴比事》内容简介:《棠阴比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案例汇编,载述刑法折狱的一些典型案例,作者是南宋宁波人桂万荣。《棠阴比事
美国-十二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 内容简介 1620年,五月花号载着100多名英国清教徒来到北美大陆。遵照登陆前签订的《五月花号公约》,清教徒开始了在新大陆上...
史学要论 中国史学通论 本书特色 《史学要论》是由李大钊编写,全书共分8个部分,主要对史学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史观、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
长篇历史小说,记叙中国青年学生在二战期间,跨国征战,抗击日寇,以血肉之躯保卫战时中国国际运输线的重大历史事件。故事展现了
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1971-1982) 内容简介 一、本编《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包括书目和报刊索引两部分,分别按大体一致的类项编次。所收文献的发表时间,为1...
大野龙蛇-明清易代-7 本书特色 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三月十九日,明思宗在京师自缢殉国,消息传到留都南京,群臣拥立明神宗的孙子福王朱由崧即位。弘光元年(顺治二...
中国近代海关史 内容简介 本书所称的中国近代海关,主要是指外籍税务司管理下的中国海关,内容包括从外籍税务司海关制度的酝酿、建立至1950年在中国国土上*后消失的...
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修订本 本书特色此书是在2000年12月第2版内容的基础上修订增改而成的,补充了很多新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全书共计二十章,完整、系统地反映了近...
《普洱史话》内容简介:普洱,古为百濮、百越居住的“闵濮之乡”之一,为哈尼语地名,“普”为寨,“洱”为水湾,“普洱”意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