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整理术。
它不仅有*简单易行的步骤,帮你清扫生活的杂乱,创造整洁舒适的居住空间、条理分明的工作环境,为你赢得更多可以自行规划的闲暇时间……
更重要的,它帮你赢得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权,赢得更广阔的可能性。它展示一种有力量的、不被各种累赘绑架的、自由的生活方式。
拥有空间比拥有物品重要
你在做什么比你有什么重要
没有比抛弃杂物更好的减压方式
阅读本书,你不必回答一个个小测试,不必列清单,也不必填表格——谁有时间做这些事呢?本书也没有大量的案例提供,即那些别人如何处理垃圾和废物的案例,我们的核心只有“你”。
不要混淆你的所属物的本质
好好瞧瞧你的四周,很可能,在你目光所及之内,至少有二十或三十种物品吧。它们是什么东西?怎么就到了这儿?有什么用处?
现在该好好想想,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我们打算给这些东西取个名字,给它们下个定义,并更清晰地认识它们。这些耗费我们如此多的时间,让我们费心尽力去搜刮、维护和储藏起来的宝贝们,到底是些什么玩意?它们怎么会越来越多?(难道是趁我们睡觉的时候,它们自动繁殖的?)
一般来说,我们的物品可以分为三类:有用的,好看的,以及寄托感情的。
我们从简单的一类开始吧:有用的物品。这类物品有实际的用处,有一定的功能性,对我们做好事情有帮助。它们当中,有些是我们生活必需品;其他一些则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舒适点。我们所有的物品都是有用的,这种想法很诱人——不过,你读过关于求生技能的书吗?很有启发性的一点是:实际上,保障我们活下去的必需品少得可怜:一处简单的遮蔽物(住所)、调节我们体温的衣物、水、食品、几个容器、一些烹饪工具。(如果这些就是你的全部家当,那请你不要继续往下读了;要不是的话,快跟我们一起继续!)
除了上述必需品之外,还有一些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仍然有些用处的物品,如床、被单、笔记本电脑、茶壶、梳子、笔、订书机、灯、书籍、盘子、刀叉、沙发、(两端分别有插头或插座的)延长线、锤子、螺丝刀、笤帚——明白了吧。对极简生活来说,我们常常用到的,能真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实惠的物品,是受欢迎的居家生活之物。
不过,要记住:有用的物品,是指那些你必须使用的物品。而问题在于:我们大部分人都有大量的,也许有用但实际上从来不用的物品。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备用品:你有多少个塑料食品容器是从食品储藏室里取出来,放到午餐包或冰箱里的?无线电钻备上两个有必要吗?其他用得少的物品是因为它们要么太复杂,要么不易清洗:食品处理器、干酪火锅、加湿机等。我们总有一些“以防万一”“可能会有用”的物品,躲在我们抽屉里消磨时光,等待着闪亮登台的那一刻。这类物品的留存时间,屈指可数了。
混在有用物品队伍里的,还有那些并无实际用处,但能满足我们某个不同需求的物品:一句话,就是那些我们喜欢看的东西。从历史上看,我们人类一直觉得有必要美化自己的环境——从旧石器时代留下的洞穴壁画,到我们沙发后悬挂的画,莫不如此。
美学鉴赏是我们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没理由否认这一点。一个美丽花瓶上的高光泽釉,或者一把现代主义风格椅子的圆滑线条,可能都会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丰盈愉悦的满足感;所以,这些物品就有了足够的理由留存在我们的生活中。注意:这类物品必须受到尊重,并被安置在家里显眼的地方,它们必须拥有这个荣耀。假如穆拉诺岛产的玻璃杯被你随意放在某个架子上蒙尘——甚至更糟,被收拾到阁楼的某个地方——若是如此,它们不过是一些华美的杂物而已。
当你在盘点你拥有的宝贝时,千万不能自动给艺术类物品放行。那件物品或许是在某个夏日的工艺博览会上一眼打动了你,但不要因为这个原因就想当然地让它在客厅的壁炉台终生永驻。但另一方面,假如某件东西一直让你感到愉悦——或者其视觉上的和谐能打动你的心,让你更深地感受到生活之美——那么,这件宝贝你就好好留在家里吧。
现在,要是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看的”,或者“有用的”,事情就好办多了。但是,随着日子的流逝,你会发现许多东西没办法贴上这两个标签,既不能算好看,也谈不上有用。那么,这类物品是从何而来的呢?为什么它们会在我家现身?十之八九,它们是代表了某种记忆,或者是某个情感依恋:奶奶的旧瓷器、爸爸收藏的钱币、蜜月时买的纱笼裙。这类物品往往勾起我们的尘封岁月,想起那些人、那些地方,以及我们人生中特别重要的那些事。通常而言,它们以礼物、家传物品、纪念品等形式进入我们的生活。
再说一遍,如果眼下正在讨论的物品让你满心喜悦,那就请你自豪地展示,享受其在家中的存在。另一方面,要是你抓住这些东西不放,只是因为责任(比如,要是扔了她留下的瓷器茶具的话,埃德娜婶婶恐怕要气得在坟墓里翻来翻去了),或者只是因为它们是证据,证明曾有的经历或体验(假如你丢掉这个不入流的雪花玻璃球,就没人相信你去过大峡谷了),如果这样的话,接下来你该做的就是认真地反思了。
弗朗辛•杰(Francine Jay),整理术研究专家,超级畅销书作家,人气网站MissMinimalist.com的创始人,成功帮助了数以百万计的人整理和简化自己的生活,长期活跃在CNN、BBC及《芝加哥论坛报》《卫报》《金融时报》《福布斯》《赫芬顿邮报》等各大媒体上。
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 内容简介 《社会研究方法》是美国大学的通用社会学教材,同时它被译成多国文字,是一本具有世界声誉的经典之作二1975年本书初版已引起学术...
《日本经济转型与治理变革论》内容简介:在战后七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历程中,日本政府和企业一直在探寻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企业创新之路
柯文(Paul A.Cohen),又名柯宝安、孔宝荣,男,美国人,1934年6月出生于美国纽约。美国卫斯理学院亚洲研究中心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怪谈》内容简介:《怪谈》为小泉八云根据日本古典文学名篇所作的复述与改写,采自《卧游奇谈》《夜窗鬼谈》《十训抄》《今昔物语
社会生活变动不居,社会学亦不可停滞不前。今天的社会学,理论视角极为多元,研究议题广泛多样,方法也不拘一格。在这一领域中,最为核心的是基本概念及观点的运用。这些概...
唐纳德•洛佩兹:美国密歇根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教授,校聘佛教与藏学研究亚瑟•E.林克杰出教授。著述勤硕,主要有Elaborations on Emptiness:...
中国文献史 本书特色瓦西里·帕夫洛维奇·瓦西里耶夫所著的《中国文献史》未分章,而是以连续的15个小节构成。介绍了儒、释、道以及历史、地理、律法、语言学、农业、自...
《黄宝生》内容简介:回顾我这一生,跋涉在梵学路上,乐在其中。我一步一步行走着,我的生命也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了桑榆之年。
群众与公众 本书特色 《群众与公众》是美国*名社会学家罗伯特·E ·帕克所*的新闻传播学类经典读物,从传播学的角度解读了人们在群体中...
《康德因果性理论研究》内容简介:本书在掌握康德关于因果性的主要文献和国内外基本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康德的因果性理论进行了比
他被称为人类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汤因比认为他的著作堪与修昔底德、马基雅维利相媲美.伊本·赫勒敦(1332—1406),中世纪阿拉伯哲学家、历史学家、政...
《佳能7D数码单反摄影从入门到精通》内容简介:摄影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是一门随着传统摄影技术的形成和发展
从鲁迅到巴金-陈思和人文学术演讲录 内容简介 《从鲁迅到巴金:陈思和人文学术演讲录》主要内容包括:我往何处去、从鲁迅到巴金:鲁迅精神的当代意义及传承、人文教育的...
自由 本书特色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高等教育*权威的社会科学教材之一;中国10余所*高学府知名学者联合推荐。自由 内容简介 自由是人类普遍的追求,人们往往将...
《曲子的发生学意义》内容简介:本书以曲子的从业群体——乐人作为切入点,这必然涉及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社会因素,由此,人类学、艺
道-大师说-(第三辑) 本书特色 “大师说”系列,由著名哲学家汤一介先生任名誉主编,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先生任主编,汇集了国内诸多著名大师如汤一...
问题.3 内容简介 问题学科化指的是:迄今为止的思想学术主要以学科化的方式来提出问题、确立问题、展开问题、回答问题,形成分门别类的知识与启示,也形成分门别类的问...
吴子祺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学院博士生,广州湾历史研究资讯主编。研究方向是中国近代史、法国殖民史和中法越关系史,专于广州湾和粤西南区域史。相关论文发表在《海洋史研...
《疾病的隐喻》内容简介:本书是苏珊·桑塔格最负盛名的文论作品之一,收录了桑塔格两篇重要论文《作为隐喻的疾病》及《艾滋病及其
中国人的性格 本书特色 外国人眼中的100多年前的盅人,有高尚的品格、良好的习惯,也有天生的偏狭、固有的缺点。今天的中国人是否还在延续着这些特征,又发生了哪些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