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叶集》中所介绍的,是艺术类图书的旧签藏本,广涉碑刻、壁画、戏曲、民歌、电影、摄影、建筑、设计及多种民间工艺,而皆有前人签赠或收藏印迹。作者喻之为艺林的零花散叶,故以“拾叶”为名。作者爱读杂书,多能触类旁通,对相关艺术有精当品评;对图书及写作的时代背景,追根寻源,亦有心得;而签赠者与原藏者也不乏故事。各篇以图书出版时间为序,读来有“转侧看花花不定”之感,饶富趣味。
《拾叶集》中所介绍的,是艺术类图书的旧签藏本,广涉碑刻、壁画、戏曲、民歌、电影、摄影、建筑、设计及多种民间工艺,而皆有前人签赠或收藏印迹。作者喻之为艺林的零花散叶,故以“拾叶”为名。作者薛冰爱读杂书,多能触类旁通,对相关艺术有精当品评;对图书及写作的时代背景,追根寻源,亦有心得;而签赠者与原藏者也不乏故事。
写这本书之前,我写了一本与吃饭有关(与美食无关)的书,书名《饥不择食》。因为,在我亲身经历的六十余年中,前三十年物资极度匮乏,饥不择食,尚有人不免于被饿死;后三十年物资相对丰富,然而国人仍被饥不择食的心态所左右,丑态劣行,不一而足。
无独有偶,在前三十年中,被喻为“精神食粮”的书籍,同样面临极度匮乏。我上中学时,除读书外没有别的娱乐,而读书也只能“捡到篮里都是菜”;及至下乡插队,成年累月,片纸难见,更是从没有选择的可能,直发展到没有选择的欲望。阅读经历中的这种极度饥渴,使我养成了杂食的习惯,至今买书无节制,读书也是漫无边际,九流三教,五行八作,都能读得兴味盎然。
古人“于书无所不窥”是一种优点,因为那时书的数量少,品类更少,读书面广,可以免于偏狭。如今图书浩如烟海,一味顾盼流连,难免无所皈依。于是读书的“专”与“博”,似乎也成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人生有涯,学海无涯,“博”便常常被与“浅”相关联;但也有人挑出专家们的悖谬之处,反唇相讥。近年倡导“全民阅读”,“读什么”和“怎么读”,更常常成为话题,专家学者各抒高见,令读者眼花缭乱。
我还是想把读书比作吃饭,而不是吃药。药不可乱吃。药不对症,于人无益甚至有害,这是常识;但对症与否,须有医家诊断才能判定。然而,谁能给读书人一一作此诊断呢?倘说无须诊断,有“包治百病”的万用灵药,那可就像当年“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肯定会“把我们害苦了”的。
至于吃饭,则不妨各色菜肴、各种口味都尝一尝,营养全面,有益健康。有些食材,如芫荽,如秋葵,如臭豆腐,如榴莲,未必像传说的那样不能忍受。囿于前人的经验或教训,而纯吃某一类食物,要牺牲掉多少口腹之乐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种食物是否合口味,自己的舌头*有发言权。
如果说“饥不择食”是一种无奈,那么,神农尝百草,则是一种境界。“百闻不如一吃”,尝过之后再做决定。浅尝辄止,用以悦性陶情,亦无不可;持之以恒,由浅入深,当可别开生面;倘若追源溯流,触类旁通,收获自然就更大。
这本书话集,就是我的一种“杂食”实录。所写到的书,涉及博物、考古、碑刻、雕塑、建筑、戏剧、民歌、摄影、装帧设计及多种民间工艺。我于这些领域的介入,深浅不一,有由泛览而沉潜,曾经写成专书的;也有仅作为票友或看客,始终兴趣不减的。这里写下的文字,只能算是艺林漫步时捡拾的零花散叶,故以“拾叶”为名。
“叶”又通“页”,这拾得的一页,便是书中的题签页。许多书都是二三十年前买下的,当时签名本远没有今日的荣宠,买卖双方都不甚在意。近年翻检,仅艺术类签名本即有数百种;遂选取其中签赠者或原藏者故实可考的,写作书话,杂谈艺术,兼涉史事,夹叙轶闻,先汇为此集。近年来以各种方式伪造的签名本常见于拍场市肆,这里印出的一些签名本书影,亦可供书友作鉴别参考。
各篇以图书出版先后为序,或有“转侧看花花不定”之趣。真正有趣的还是“花儿”本身,当然,您不必定要寻找这一朵——如果这一朵能引起您的食欲,相信它的同类味道也不会差。
愿你胃口大开!
“巧遇”於澄建
二〇一四年夏天,在南京的一家旧书店里,偶然看到这册《论摄影及其发展》,系新华社新闻摄影部研究室编印的“新闻摄影参考资料”;《编译前言》署一九六三年五月,无版权;大三十二开本,一七一页,随文插图。引起我兴趣的是,封面左下角竟有於澄建先生的钢笔签名,不知这本书怎么会流落到南京来,实在要算是一种“巧遇”了。
於澄建,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摄影史上的一位风流人物。当年他初出茅庐,就以一幅新闻摄影照片暴得大名。这幅杰作以《一颗早稻大“卫星”》为题,发表在一九五八年八月十五日《人民日报》头版上,表现的是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建国一社一块亩产三万斤的“天下**田”,照片上四个孩子在生长着的稻穗上跳跃,且有文字说明“这块高产田里的早稻,长得密密层层,孩子站在上面就像在沙发上似的”。以《人民日报》的权威地位,这幅具有开创意义的照片,顿时引起全国轰动,成为示范,类似“丰产丰收”的照片一时层出不穷。
一个月后,当年的《大众摄影》九月号转载了这幅照片,标题易为《欢跃在早稻“卫星”上》,文字说明更为详尽:“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建国**农业社创造了亩产干谷三万六千九百五十六斤的丰产记录,这块早稻长得密密层层,孩子们站在上面就像在沙发上似的。”同时还配发了於澄建的文章:《欢跃在早稻“卫星”上的拍摄经过》。於澄建介绍,他是在“群众”的启发下,想到让四个活泼的孩子在稻穗上跳动,以表现稻穗的厚、密与弹力。他试过有稻穗上滚鸡蛋,但因反差小而不突出;还曾想到可以在稻穗上滚西瓜。他纯情地写道:“一切有意义的题材都隐藏在美好的现实生活中,一切生动的表现方法,也只有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向群众学习才能获得。”
於澄建是浙江黄岩人,一九三四年生,一九五六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工作,一九五八年三月复被分配到新华社湖北分社担任摄影记者。这年八月,他随湖北省委验收团到麻城,验收亩产三万多斤的丰产记录,所以这幅照片,确实是他“深入生活”的产物。当然他所受的“启发”,恐怕未必来自于“群众”,而更可能是省委领导,因为当时的湖北农民,倘能有对沙发的体验,倒也不失为一种“卫星”呢。
於澄建的有趣之处,是在多年之后,能对此表示内疚,以受了蒙蔽为自己做解释。在这个无数祸国殃民者对自己的罪责毫无反省之意的国度中,於澄建也要算是难能可贵了。实则一九五八年的诸多造假,都属于明火执仗的公开行为;於澄建当时就清楚地知道,那一块稻田,是将十几二十亩地里将成熟的稻子,硬行堆并到几分地中,倒伏之后才形成了那种“密密层层”。这样的稻子已失去了生命力,很可能在收割前就因受潮而烂光。而所谓三万多斤的亩产,不过是一种数字计算的游戏。至于摄影作品的造假,且有理论依据,便是从苏联学习来的“组织加工”与“摆拍”。当时的鼓吹者,公然宣传这种“加工”“不仅不会影响真实性,反而更真实地反映了丰收”,正符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
初出茅庐的於澄建,与其说是被蒙蔽了,不如说是被利用了。然而毋庸讳言,他同样也利用了这一切。一九五九年,他即加入了中国摄影家协会;先后任新华社高级摄影记者、新华社湖北分社摄影部主任、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二〇〇五年去世后,被称为“享有崇高声誉的摄影家”。当然,他的那幅成名作,也有一个“声誉”,被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有影响的虚假照片”。
一九五八年大放“卫星”噪声未息,“三年困难时期”便已接踵而至,将数以千万计的中国人推进死亡的深渊。一九六三年,新华社新闻摄影部研究室编印这一本《论摄影及其发展》,或许也可以算是一种反省之意吧。书中所选入的十六篇文章,全部是欧美作品,甚至有曾真实报道中国“大跃进运动”的法国摄影家布列松的一篇。尽管在《编译前言》中,编者仍竭力强调摄影艺术的“阶级性”:“在我们看来,生活,这就是劳动人民用革命的方法改造旧世界建设新社会的斗争,摄影艺术之可贵,就在于它能够迅速真实地反映这个斗争,促进这个斗争的胜利;而资产阶级的摄影家则恰好相反,他们是以摄影为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反革命暴政服务的。”但他们不得不承认,能够“从这些资料中获得可供研究的东西”;并且也不得不说出一些真话,比如於澄建以红笔勾画出来这样几句:“摄影艺术的*珍贵的特点,是能够把生活中*有意义的瞬间动态,以生活原有的形式,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下来”,“因为它是生活的实录,能够表明真实的生活图景和人们的真实的感情变化,有强烈的生活气氛,而更能激动人心”。
真实,是所有艺术作品的真谛所在。
……
薛冰,浙江绍兴人,历任《雨花》杂志编辑、《东方文化周刊》副总编辑;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南京市地方志学会副会长。著有长篇小说《城》《盛世华年》,书话随笔集《旧书笔谭》《版本杂谈》《旧家燕子》《家住六朝烟水间》《书生行止》《饥不择食》及专著《南京城市史》等四十余种。
《简洁如照片》内容简介:《简洁如照片》涉及到了约翰·伯格所有作品背后的主题——故事,诗,艺术,哲学,社会观察,等等。他揭示
《清代汉学家族研究》内容简介:目前清代学术家族的研究偏重于江南文学群体,而对清代学术主流——汉学的研究仍囿于吴、皖分派思路
《黑白画意:从写实到魔幻创意绘画教程》内容简介:本书通过对生活中我们很熟悉的东西物品,动植物变形。其中包括了常用电器设备,
伍光健译作选 本书特色 《伍光建译作选》主要精选伍光建翻译的十九部短篇小说,包括英国的托马斯·哈代、格伦维尔·默里、乔治&middo...
理想国 × 许子东 ——开讲啦!打开经典、打开民国、打开围墙的“见字如面”,有温度、有深度、有热血、有良知的“开箱之作”。【本书看点】★ 12堂“民国范儿”现代...
飞扬与落寞-林语堂的才情人生 内容简介 本书向读者介绍了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幽默大师”的孤寂与落寞、山村里走出洋博士等内容。飞扬与落寞-林语堂的才情人生 目录...
《武器小百科:舰船知识绘本》内容简介:本书按照德国、日本、英国、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顺序,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
湘绮楼日记 全五册 (精装) 本书特色 ★ 32开精装,岳麓书社出版★ 《湘绮楼日记》与《翁同龢日记》、《越缦堂日记》、《缘督庐日记》并称晚清四大日记★ 繁体竖...
暗流:“文革”手抄文存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只绣花鞋》的姊妹篇,收录了“文革”中被禁的、流传*广泛的民间文学作品。以及迄今为止拥有读者*多的险情小说,算是对文革...
一个人的抗战 本书特色 《一个人的抗战》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201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施立松*的这本书以43个人物为经,以时间为纬,围绕一个个鲜为人...
闲言碎语 本书特色 我杂事缠身,无暇抽手。本想婉言推辞,鉴于这套丛书是吴欢贤弟担任主编,西苑出版社王益先生持吴欢手书登门约稿,盛情难却,只好从命。但我附加一项懒...
心与物游:沈从文和那些人与事 内容简介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沈从文(1902-1988), 京派小说...
《一个“北漂”的办学梦》内容简介:本书是北京石景山区树仁学校赵生杰校长的个人自传。作者初中辍学,跟随打工大军进城打工。1994
漫游书海:书评书序 本书特色 乐黛云编著的《漫游书海》辑录了作者20余年来有关跨文化研究和比较文学的书评和序跋,文章涵盖了这一学科领域里的许多重要著作,重点突出...
共和国长子-新中国石化工业的成长记忆 本书特色 何华编著的这本《共和国长子(新中国石化工业的成长记忆)》是一部反映以兰炼、兰化为代表的新中国石化工业成长史的长篇...
灰屋顶的巴黎 内容简介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叫扫舍的女人眼中那一小块法国生活,那一小块巴黎情感,这些生活和情感,虽然是小视角的,但是是属于我这样一个生命的。灰屋顶的...
《孤岛狂欢》内容简介:“流量为王”的时代造就了如今规模化、组织化、制度化、功能化的饭圈群体,其中一些还带有攻击性和偏激性。
《十七无尾风》内容简介:女孩裴璇的班里转来了新男生,名字叫蒲白,她觉得蒲白行为古怪,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跟踪他,最后
宋词纪事 节选 照 清照號易安居士,濟南人。格非之女,趙明誠妻。 醉花陰 九日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沈从文集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之一种。书中分“文论选”、“文史研究必需结合文物”、“物质文化史文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节选)”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