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是作者的笔记体散记文,创作于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汉族风俗人情的著作。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1125)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汉族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古籍。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时隔千年还让人念念不忘,幸有《东京梦华录》细细碎碎记述了彼时的繁华。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一书,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1125)年间北宋都城东京汴梁的情况,其*大的价值在于它俨然是北宋强盛时期的浮世绘与风情画,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谓相得益彰,具体生动地反映了北宋时期社会生活的现实,为我们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对这一历史时期的民风、民俗、文化娱乐、商业、餐饮业、手工业等方面的真实情况进行分门别类的记载,叙述入微,妙趣横生,包罗万象,无奇不有。这些正史里罕见的零散的文化珍珠,在孟元老手中连缀成美丽的珠帘,令人叹为观止。对宋史有兴趣的人,乃至对中国文化和中华古文明有兴趣的人,不读此书,实为一大憾事!这也是此书引起国际汉学界高度重视和关注的原因。20世纪后半叶,日本的一批汉学家就开始着手对《东京梦华录》进行研究。以京都大学的入矢义高及梅原郁为首的一群汉学家围绕该书出版过若干研究专著。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奚如谷(Stephen West)等人也出版过有关《东京梦华录》的专著。日本静嘉堂文库在影印元刊本《东京梦华录》时曾在解题中写下这样一句评语:“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这本书(《东京梦华录》)对于汉学和汉文化的探讨是很有用处的。”看似平实的评价,却极为中肯和精准地道出了国际汉学界对此书价值的共识。
在我国,此书自南宋初年在临安刊行以来就备受关注和推崇。谈到北宋晚期的东京掌故,此书即成为*权威的文本。众多名家名著如赵甡之的《中兴遗史》、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以及陶宗仪的《说郛》等,无不对此书加以选录。近代至今,由于此书超高的史料价值,研究者亦是大有人在,且多有考据严谨的佳作。从邓之诚先生开始,一大批学者参与其中,*突出的应是黑龙江大学文学院的伊永文教授。他对此书所做的笺注工作前后横跨二十余年,其工作底本是元代至正刊刻本。但是他并不满足于这个清代黄丕烈所收藏的元刊本,更以邓之诚的《东京梦华录》校本以及日本京都大学的《东京梦华录》译注本作为参酌。他还博涉与《东京梦华录》同期问世的对该书章节有所记录的众多书籍,包括明、清以来多位方家所做的校勘,对该书的研究、校勘历史有全面的把握。客观地说,伊永文教授的《〈东京梦华录〉笺注》应是目前*忠实于原著、*保真的版本。笔者主要以此书里的《东京梦华录》原文文本作为本次译注的工作底本,在具体的译注过程中,亦参照了邓之诚、入矢义高、梅原郁等海内外诸多名家的译注本,兼及台北震旦艺术博物馆馆长张临生于2012年出版的《繁华之城:东京梦华录》等相关书籍,在文风上则力求与孟元老晓畅明白的原文风格保持一致。本书是对《东京梦华录》一书的全文(包括孟元老自己写的“梦华录序”)进行翻译和注释,以期保持原作的叙述风格。
作为一名唐宋文化的专业研究者,笔者对此书怀有深切的热爱。不仅是因为笔者本人生在中原,更因为北宋文化卓绝丰赡的风貌和气质令我向往。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也曾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代。”他们所说的宋代,大抵指的是北宋时期,因为北宋在文化艺术上的确取得了彪炳千秋的成就,处处洋溢着盛世繁华的气息。南渡之后,文人的生活不免带着屈辱亡国的破败感,时代氛围已是沧海桑田。
从文化史的角度看,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迹和异数。靠兵变夺取江山的北宋在开国之初就有衰落的前兆,重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导致了“主势强国势反弱”的政治局面。北宋虽然拥有庞大的军队,军事实力上却不具优势,与辽国和西夏的对抗长期处于下风。经济上表面繁荣,却经常国库空虚,入不敷出。军事上“积弱”,经济上“积贫”,这种奇特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不平衡发展,使得北宋成为“中国历史上*软弱的一个朝代”。但在科技、文化、艺术方面,北宋可谓登峰造极,成为中国历史上科技*发达、文化*昌盛、艺术*繁荣的朝代之一。中国影响世界的众多发明均于北宋诞生。而《水浒传》中元宵节京城万人空巷、花市如昼的盛况也并非虚构,它真实地发生在公元11、12世纪的开封,当时北宋都城的繁华生活穷奢极侈,举世瞩目。
孟元老记载的就是这样一段璀璨夺目的历史。孟元老,号幽兰居士,生卒年待考,宋代文学家。据《宋会要辑稿》及苏辙等人记述,可知一说为他是孟昌龄的族人孟钺(孔宪易认为孟元老原名孟钺,是孟昌龄的第四子,自幼随父宦游南北;一说为孟揆,由清代学者常茂徕经考证推断,孟揆曾为宋徽宗督造艮岳,征发花石纲,穷奢极欲,*后造成方腊起义。可能是孟揆本人心虚,《梦华录》于艮岳却一字不提,明代李濂亦提出过类似的质疑。但邓之诚认为常氏证据薄弱,不足为凭),崇宁二年(1103)随父到东京,曾任开封府仪曹。生平事迹不详,约于北宋末叶在东京居住二十三年。靖康癸未(1126)“靖康之难”时,徽宗、钦宗被金军虏去北方,山河巨变,宋代的历史从此改写。建炎元年(1127),孟元老离开东京南下,避居江左,不知所终。仅从《东京梦华录》的作者自序中可知,金灭北宋,孟元老南渡,常忆东京之繁华,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撰成《东京梦华录》,并自作序。《东京梦华录》所创立的以笔记描述城市风土人情、掌故名物的新体裁,为以后《都城纪胜》《梦粱录》《武林旧事》《如梦录》《续东京梦华录》等书所沿用。
通过孟元老的自序,我们可以了解到,书中的内容皆是作者亲历。在对盛世的怀念中,力透纸背的家国之恋、乡关之思、山河之痛,萦回在文字中,一如陈与义笔下“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的意绪。
八百多年前的孟元老,令人感动地选择了用*接地气的表达来实现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八百多年后的我们,理应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不管我们的努力现在看来多么微薄,终会在未来得到反响。
东都外城 东都外城①,方圆四十余里。城壕曰护龙河,阔十余丈,濠之内外②,皆植杨柳,粉墙朱户,禁人往来。城门皆瓮城③三层,屈曲④开门,唯南薰门、新郑门、新宋门、封丘门皆直门两重,盖此系四正门,皆留御路故也。新城南壁⑤,其门有三:正南门曰南薰门;城南一边⑥,东南则陈州门,傍有蔡河水门;西南则戴楼门,傍亦有蔡河水门。蔡河正名惠民河⑦,为通蔡州⑧故也。东城一边,其门有四:东南曰东水门,乃汴河⑨下流水门也,其门跨河,有铁裹窗门,遇夜如闸垂下水面,两岸各有门通人行路,出拐子城⑩,夹岸百余丈;次则曰新宋门;次曰新曹门;又次曰东北水门,乃五丈河之水门也。西城一边,其门有五:从南曰新郑门;次曰西水门,汴河上水门也;次曰万胜门;又次曰固子门;又次曰西北水门,乃金水河水门也。北城一边,其门有四:从东曰陈桥门;乃大辽入使驿路。次曰封丘门;北郊御路。次曰新酸枣门;次曰卫州门。诸门名皆俗呼。其正名如西水门曰利泽,郑门本顺天门,固子门本金耀门。新城每百步设马面、战棚、密置女头,旦暮修整,望之耸然。城里牙道,各植榆柳成阴。每二百步置一防城库,贮守御之器,有广固兵士二十指挥,每日修造泥饰,专有京城所提总其事。 注释 ①东都外城:这里所谓的“东都”指北宋的都城,当时称汴京(即今河南开封)。汴京的外城在周世宗时便已筑成,至宋神宗时加以扩展。北宋时把外城改称为“国城”,也称“外城”。外城的里外为版筑夯土墙。 ②濠之内外:指濠的两边各自的外侧和内陂上。 ③瓮城:瓮城的形状或圆或方,视地形而定。它的高度和厚度与大墙同,但瓮城上会开一扇门,在瓮城外还要凿壕。瓮城的功能在于加强城的防御。离大城约三十步(旧时营造以五尺为一步),加筑圆弧形的壁垒,开着多层的门。整个壁垒的形状像个瓮,故称之为“瓮城”。 ④屈曲:指瓮城的门或偏在其左,或偏在其右。 ⑤新城:此处指外城。南壁:南面的墙。 ⑥城南:南城墙。 ⑦惠民河:蔡河流过汴京,和东京百姓的生活关系密切。闵河、双洎河以及潩河均注入蔡河,所以它可以通舟楫。闵河在汴京与蔡河相汇后即称为惠民河。 ⑧蔡州:今河南汝南。 ⑨汴河:也称汴渠。宋时通济渠向东流向的河段被称为汴河。到南宋时与金人约定以淮河为界,此后就废了汴河的航运。再往后,汴河河道逐渐为泥沙淤积。 ⑩拐子城:修筑在汴京城的各城门外用以拱卫城门的各成直角的对立垣壁。北宋时这种构筑称为拐子城。 ?夹岸:贴着河的两岸。 ?五丈河:该河东流于定陶,与济水相交。河面宽五丈,遂名为“五丈河”。 ?金水河:原名为“京索河”。它的水源始出于河南荥阳的黄堆山祝龙泉。京索河流过中牟后的河段被称为“金水河”。金水河被引至汴京城西,在那里流入一个横架于汴河之上的巨大木槽,大木槽的另一端是一个闸门。水从闸门流出后进入人工渠,然后向东注入五丈河。 ?大辽:即当时在北方的辽国。 ?北郊御路:每年夏至,皇帝要到都城的北门外行祭祀礼,称为北郊大祭礼。北郊御路就是专为此典礼所设的大路。
精彩书评
幽兰居士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一册十卷,凡宋之京城河渠、宫阙、官府、寺观、桥巷、市井、勾肆,大而朝贺典礼,小而口味戏剧,无不详备,可谓勤矣。
——(明)李濓《东京梦华录后》选自《汴京遗迹志》卷十八
元老不知何人,少游京师,晩值丧乱,之后追述旧事,兼及国家典祀,里巷风俗,以其首载京城宫阙、桥道、坊曲尤详,故系之地理。?
——(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零四
孟元老,号幽兰居士,北宋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人。生卒年待考。宋代文学家。据《宋会要辑稿》及苏辙等人著作,可知他是北宋保和殿大学士孟昌龄的族人孟钺,曾任开封府仪曹,北宋末叶在东京居住二十余年。金灭北宋,孟元老南渡,常忆东京之繁华,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撰成《东京梦华录》,自作序。
辉煌崛起-风雨兼程-新中国辉煌60年丛书第四卷 本书特色 《辉煌崛起(第4卷)》:风雨兼程-新中国辉煌60年丛书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庆祝中国成立60周年百种重点...
罗马史-第四卷 本书特色《罗马史》是特奥多尔蒙森的*为重要的一部历史作品,兼具学术性与文学性,他也因为本书于190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全书共五卷,1-3卷分别...
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跳出围绕“名女性”的传统历史叙述,着眼平凡的底层女性 ☆解析“三姑六婆”负面形象形成的历史过程 ...
国宝传奇-张伯驹 本书特色 张伯驹是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画名迹,从30岁开始收藏中国...
奉天录(外三种) 本书特色 《奉天录(外三种唐宋史料笔记)》包括唐五代笔记四种。《奉天录》四卷,唐赵元一撰。此为现今仅存的唐人记载“奉天之难&rdq...
《《精神现象学》义解(上下卷)》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逐段考释《精神现象学》的评注性著作,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黑格尔哲学与德国
《失效分析与案例》内容简介:本书对金属构件失效分析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从失效分析基本概念与技术、失效分析思路与程序、断裂
细说明朝风云人物 本书特色 明朝社会,自上而下,自始至终,爱恨骋意,倨傲以狂,狂放自适,嬉乐贪欢,可以说是一个充满欲望与纠结的年代。本书节选了一些具有鲜明代表性...
广州考古六十年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冯永驱主编,叶剑英元帅长子叶选平题字★ 本书所用的图片,主要采自已经公开...
夏娃:母亲走过的历史 本书特色 看过《夏娃:母亲走过的历史》的人这样说:“书中的有些历史细节能让你会心微笑,有些则令你默然泪下。”“每一个做母亲的女人都会被这《...
云南名城史话丛书:保山史话 内容简介 历史上,保山还以相当发达的农业、手工业著称于世。诸多典籍均载,永昌“土地沃腴”,出“铜铁铅锡”,“知染采文绣”。“哀牢夷”...
西方文学简史 本书特色 《西方文学简史》,从西方文学史的经典名著出发,讲述了自古希腊时期至20世纪初西方文学发展的历程,既有对西方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
《弱宋》内容简介:宋王朝两度亡于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弱宋”几成历史定论。但两宋长达三百一十九年,以文治立国,在国家治理、制
陈凤贤集 本书特色 《陈凤贤集》是《东莞学人文丛》丛书的一种,作者陈凤贤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跟随费孝通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历年来涉山跋水,足迹踏遍中...
1949.1.15-天津解放 本书特色 本书收录了天津解放前夕相关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概况;人民解放军政治攻势、战役战斗等军事斗争情况;城市解放后...
王延洲口述:一位空战老兵的非凡人生 本书特色 《王延洲口述--一位空战老兵的非凡人生》为王延洲口述、吴昌华整理而成,书中讲述了王延洲辉煌而又起伏的一生,重点叙述...
谋国者 本书特色 中国历史上,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大丈夫谋天下。天下之大,能谋天下者有几?硝烟散尽是炊烟,征途过后是归途!用文学和美学私情历史,用私心和公谊重温...
国史党史七大疑案破解:四重证据法 本书特色 张闻天何时何地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华国锋有没有阻扰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七大历史疑案破解,人证、书证、物证、史证,证证俱...
清代新疆和卓叛乱研究(清史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清代新疆和卓叛乱研究》根据档案文献等**手史料,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清代新疆的历次和卓叛乱事件,特别是对每次叛乱事...
中国的冲击 本书特色对我们而言的“中国的冲击”将使我们从划分优劣等级的历史观中醒 悟过来,认识到必须具有多元主义历史观,必须在今后因交流关系的深化 反而可能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