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义宁陈氏

图说义宁陈氏

作者:陈小从作者国家:中国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年:2004-02-01

评分:4.7分

ISBN:7806037942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

书刊介绍

图说义宁陈氏 内容简介

片断:
儿时潇湘弄影
这帧照片应摄于1896年,地点是长沙湘抚署内“又一村”,全家由湖北武昌臬署迁居长沙约一年时间。父辈兄弟姊妹八人,照片中有五人,自左至右依次为:康姑康晦(四岁)、父亲隆恪(九岁)、九姑新午(三岁)、七叔方格(六岁)、六权寅恪(七岁)。师曾伯父及安醴姑母未加入,登格权则尚未出生。而堂兄封可(师曾伯父之长子)出世不久,故小名“村伢子”。“又一村”为巡抚衙门后花园,规模宏敞,颇饶泉石花木之胜。
先君少时在长沙抚署的生活,我曾在《庭闻记述》中以本事诗体写了几首,补记百年前之先辈轶闻。现再选录两则轶事:
七叔方格有一次忽然大哭大闹,问他为什么,他回答道:“‘我’一丢了,我要去找回‘我’来!”一闻此言,哄堂大笑。
女子裹足之陋习,延续了几个朝代,每当女孩子四五岁时,就要受这种特殊的“刑罚”,而“执刑者”偏偏又是自己的慈母。因为不如此则成不了三寸金莲,长大后找不到婆家。祖父是反对裹足的,祖母思想上还转不过弯,暗中给五岁的长女康晦裹起小脚来。岂料这位桥女并不合作,抱着脚哭喊了两天,结果还是被祖父发现了,这才得以“解放”。陈氏三姊妹全部是“天足”,这在当时的官宦家庭中,可算是得风气之先了。

图说义宁陈氏 本书特色

义宁陈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艺术史、学术史都写下了灿烂的一笔,散原老人陈三立以诗名,陈衡恪是名画家,而陈寅恪更不仅仅是历史学泰斗,更成为一代学人的精神支柱。本书由陈氏家藏老照片纠集而成,以居家生活为主,有陈寅恪幼时与祖父的片,也有散原老人的照片,展现了这个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重要家族之一的遗风流响。

图说义宁陈氏图说义宁陈氏前言

在摄影术发明之前,我们的先辈若想留住白驹过隙般的刹那光景,就只能求助于丹青手来画“先人遗范”或“鸿爪留痕”。不过,用这类“行乐图”或悬于影堂的“真容”形式,都很难达到丝毫不爽地再现当时情景的目的。
说起来,生活在科学昌明时代的我们这一辈人,却能享受到先辈无从想象的便利条件,摄影之外,还可以利用摄像机将生活片段如实地记录下来,使历史时光得以永驻。可惜我家为时代所限,只能利用前者——摄影——来实现这一目的。
“老照片”在我家原不算稀罕物。记得在抗战前的庐山松门别墅家里,曾保留着多本相册,内容系各个时期的家人与亲旧照片,父亲在扉页上题“俯仰之间”四字。1938年夏,日寇铁蹄沿江内犯,九江沦陷,枯岭顿成“孤岛”。我家在弃旧业逃难时,未及携带家藏文献。及1946年抗战胜利后重返山居时,这些记录着四代人之岁月过痕的相册,竟随同两大箱字画及文献不翼而飞了。虽然它们不幸随黄鹤而香,但是“精魄”却时常浮游在我的忆海之中。其中*为令人惋惜的是这样一幅: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由徐志摩陪同,到西湖拜访祖父,世界两大诗人晤对一室,合影留念,成为文坛佳话。烟为这帧照片曾悬挂于祖父卧室墙上,所以我对之印象至深。另一帧同样值得惋惜:戊戌政变前,祖父与谭嗣同合影,父亲随侍在旁(时年八九岁)。不过这帧照片仅听父亲谈到过,而未能亲睹。

图说义宁陈氏 目录

自序
义宁陈氏世系简表
本书主要人物及其称谓
一儿时潇湘弄影
二雁行有序
三梁启超手书扇面
四改革家陈宝箴
五绵绵瓜瓞
六陈宝箴手书扇面
七陈宝箴家书
八陈宝箴手书扇面
九陈宝箴所用折扇
十负笈东瀛图
十一日光山采植物
十二俞园团栾影
十三翩翩少年
十四崇效专赏牡丹
十五陈衡信古装照
十六朽道人与槐堂客
十七画家和儿子
十八踏青图
十九难兄难弟
二十陈衡恪与中华美术协会成员之合影
二十一陈衡恪与友人
二十二陈衡恪便装照
二十三陈隆恪临摹人物画
二十四陈衡俗作品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