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十议

美术史十议

作者:巫鸿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16-1-1

评分:8.5

ISBN:9787108052995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巫鸿,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此后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同年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

巫鸿的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论的多项研究。其著作《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获该年全美亚洲学年会最佳著作奖。《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被《选择》杂志评为1996年杰出学术出版物,进而被《艺术论坛》列为20世纪90年代最有意义的艺术学著作之一。《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获全美最佳美术史著作提名。其参与编写的重要著作包括《中国绘画三千年》(1997)、《剑桥中国先秦史》(1999)等。巫鸿多次回国,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

()

作品目录

一 代序:“美术”小议
二 图像的转译与美术的释读
三 美术史与美术馆
四 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五 重构中的美术史
六 “开”与“合”的驰骋
七 “墓葬”:美术史学科更新的一个案例
八 “经典作品”与美术史写作
九 美术史的形状
十 “纪念碑性”的回顾
· · · · · ·

作者简介

巫鸿,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此后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同年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

巫鸿的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论的多项研究。其著作《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获该年全美亚洲学年会最佳著作奖。《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被《选择》杂志评为1996年杰出学术出版物,进而被《艺术论坛》列为20世纪90年代最有意义的艺术学著作之一。《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获全美最佳美术史著作提名。其参与编写的重要著作包括《中国绘画三千年》(1997)、《剑桥中国先秦史》(1999)等。巫鸿多次回国,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对美术的历史物质性的研究因此不仅仅是对一件作品原始创作状况的重构,而且也应该是对它的形态、意义和上下文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转换的追寻。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是少数作品的特例,而是所有古代艺术品必定经历的过程。”

——引自第48页


“……我们常常把‘重修’看成是一种令人遗憾的次要历史现象,但是每次重修实际上都重新定义了一个石窟。特别是五代时期对220窟的重修将早期壁画大量覆盖,所画的“新样”文殊像明显表明了重修者翟奉达“厚古薄今”的态度和趣味。有意思的是,对这个窟累积历史的发现又是通过逐渐剥离晚期壁画实现的……可惜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所限,无法保存剥下的晚期壁画,不然的话我们可以有几个不同时代的翟家窟,以显示这个窟的历史物质性的演变过程。”

——引自第48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